不容然後見君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困阨的飄泊生涯中,顛沛流離,水盡糧絕,孔子知道學生們心懷忿怨,以致懷疑君子修德,反而遭受惡報。於是引了《詩經》兩句話「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再對子路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卻率領成群在曠野上徘徊。難道我的學問方向迷失了嗎?為什麼咱們會落到這種田地呀?」
子路說:「想必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吧,人家才不信任我們。也可能是我們的智慧還不多,人家才不按照我們的主張去做。」
孔子帶著幾分指摘的口吻說:「有這樣的道理的嗎?仲由!你以為每個有仁德的人都能有好的下場嗎?那麼伯夷、叔齊為什麼卻餓死在首陽山呢?假如凡是有智慧的人都能事事順暢,又怎會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了出去,子貢進來相見。孔子將剛才《詩經》說的那番話講述了一遍,看看子貢的看法。
子貢說:「因為老師的主張太高、太大、太完美了,所以曲高和寡,不為世人所容。老師何不稍微降低點要求呢?」
孔子不滿意子貢的話,板起面孔說:「端木賜啊!有經驗的農民雖然會耕種莊稼,但卻不能保證準有收穫的;好的工匠雖然手藝精巧,但他製造的器具未必能令人人稱心如意的。君子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仁德,按照綱紀倫常而行,按照天地良心而做,但不一定為世人所容。現在你不去提高自己的仁德,反而想降低自己的標準以求別人容納。賜啊!你缺乏遠大的志向啊!」
子貢退了出去,顏回進來相見。孔子又將剛才《詩經》說的那番話重述了一遍,看看顏回的看法。
顏回說:「因為老師的理想至高無比,太完美了,所以才不被世人所容納。雖然這樣,老師還要推行這高尚的理想,不被世人容納又何妨。不被容納,然後才顯現出君子的本色!仁德沒有提升,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有那麼高尚的理想而不被採用,那是國家當權者的恥辱。不被容納有什麼關係呢?不被容納,然後才顯現出君子的本色!」
不容,是別人的看法,管不了;而自己能做的,不氣餒、不自卑,挺立人格,謹慎言行,自我實現人生的道德價值,自我印證人格的堅貞挺拔,那是操之在己。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16】
2022-01-19謹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孔子說:「我長久以來,都一直在禱告啊!」 奇怪!孔子又不是宗教信徒,怎麼會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向上天祈禱呢?他老人家不是說過:對鬼神敬而遠之嗎?他還曾經點化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事緣:孔子有次生病了,還病得不輕。子路很擔心,終日為孔子禱告,而且唸唸有辭,祈求上天保佑孔子。最終孔子幸運地過了這關
    昨天講到孔子的一個學生——冉伯牛,他是孔門德行科的高足,但偏偏就染上痲瘋瘡的惡疾。(此文被刪)可見,品德高尚,行事端正,卻未必會有好報的,此所謂「無常」的命了。 接下來,又介紹孔子另外一個學生——顏淵。顏淵英年早逝,死時四十一,而孔子已六十九歲了。當天,顏淵駕車送孔子去晉見魯國國君後,回程途中吐血,
    孔子有個學生——冉伯牛,他患有重疾,孔子去慰問。到了伯牛的住處,伯牛不肯開門,不想讓孔子看到自己,就說:「老師!您回去吧!不用來看我啦。」但,孔子就堅持要看到伯牛。伯牛就只好把窗子稍稍推開。當孔子看到伯牛長滿痲瘋瘡的手,非常難過,心想一個道德操守如此高的學生,竟然會患上這種惡疾啊! 伯牛是個怎樣的學
    昨天自家通渠。渠堵塞了,必須盡早疏通;但人的心靈堵塞了,卻往往執意孤行。(2022-2-6) 水龍頭壞了,可以修理,或者更換;但,人的心靈敗壞了,就只能自救啦!(2021-7-27) 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如果丟失了良心,也會緊張地去找回來嗎? 有句成語——茅塞頓開;孟子也有句話——茅
    人生的寂寞,不單指不被理解,也包含親情的阻隔。就以移居海外的港人來說,迫於與老父老母天隔兩地,那是人生的無奈,人生的寂寞啊! 孔子有個插班生——司馬牛,就是慨嘆:「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其實,司馬牛本來是有兄弟的,就為了公義,為了不忍不安,迫於無奈,忍痛背叛親兄、而堅持正義,以致本有兄弟而斷絕兄弟
    前文講到做人要「據於德」,要時刻警醒自己「德之不修,是吾憂」。這兩句話所講的「德」,都是指德行。然則,有德行的人生是否就會一帆風順?是否就有現眼的德報? 在現實情況,當然是不一定的,這不是因果的必然關係,而只是一廂情願,理應如此的應然關係。 就以孔子為例,在他老人家的飄泊生涯當中,經常都處於顛沛流離
    孔子說:「我長久以來,都一直在禱告啊!」 奇怪!孔子又不是宗教信徒,怎麼會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向上天祈禱呢?他老人家不是說過:對鬼神敬而遠之嗎?他還曾經點化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事緣:孔子有次生病了,還病得不輕。子路很擔心,終日為孔子禱告,而且唸唸有辭,祈求上天保佑孔子。最終孔子幸運地過了這關
    昨天講到孔子的一個學生——冉伯牛,他是孔門德行科的高足,但偏偏就染上痲瘋瘡的惡疾。(此文被刪)可見,品德高尚,行事端正,卻未必會有好報的,此所謂「無常」的命了。 接下來,又介紹孔子另外一個學生——顏淵。顏淵英年早逝,死時四十一,而孔子已六十九歲了。當天,顏淵駕車送孔子去晉見魯國國君後,回程途中吐血,
    孔子有個學生——冉伯牛,他患有重疾,孔子去慰問。到了伯牛的住處,伯牛不肯開門,不想讓孔子看到自己,就說:「老師!您回去吧!不用來看我啦。」但,孔子就堅持要看到伯牛。伯牛就只好把窗子稍稍推開。當孔子看到伯牛長滿痲瘋瘡的手,非常難過,心想一個道德操守如此高的學生,竟然會患上這種惡疾啊! 伯牛是個怎樣的學
    昨天自家通渠。渠堵塞了,必須盡早疏通;但人的心靈堵塞了,卻往往執意孤行。(2022-2-6) 水龍頭壞了,可以修理,或者更換;但,人的心靈敗壞了,就只能自救啦!(2021-7-27) 如果丟失了錢包,你會緊張地去尋找嗎?如果丟失了良心,也會緊張地去找回來嗎? 有句成語——茅塞頓開;孟子也有句話——茅
    人生的寂寞,不單指不被理解,也包含親情的阻隔。就以移居海外的港人來說,迫於與老父老母天隔兩地,那是人生的無奈,人生的寂寞啊! 孔子有個插班生——司馬牛,就是慨嘆:「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其實,司馬牛本來是有兄弟的,就為了公義,為了不忍不安,迫於無奈,忍痛背叛親兄、而堅持正義,以致本有兄弟而斷絕兄弟
    前文講到做人要「據於德」,要時刻警醒自己「德之不修,是吾憂」。這兩句話所講的「德」,都是指德行。然則,有德行的人生是否就會一帆風順?是否就有現眼的德報? 在現實情況,當然是不一定的,這不是因果的必然關係,而只是一廂情願,理應如此的應然關係。 就以孔子為例,在他老人家的飄泊生涯當中,經常都處於顛沛流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第六)。  矢,發誓。厭,憎惡。孔子去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大概事後當面指責了孔子。孔子則發誓否認子路的指責,否則讓老天爺譴責我。   這個記述很蹊蹺,語焉不詳。具體是啥情況,後人就只
    Thumbnail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語譯】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若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若是不用正
    Thumbnail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公冶長第五)。  子貢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他人。』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子貢的意思是,我不想讓別人不友善,不公正地對待我,欺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