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飲食的隨想

    (之一)飲食是一種療癒
    關於「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裏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以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每個地區、每個民族,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有位會算命的朋友甚至說:「從每個人喜歡吃的食物,也可以探究出一個人的性格乃至於一個人的命運!」有一部很出名的電影「芭比的盛宴」,透過一個隱居到小村莊的五星級大飯店主廚芭比,以一席豐盛精緻豪華大餐帶給那些嚴肅死板的清教徒很大的心靈震憾,探討了宗教修行與享樂,認為匱乏的物質生活才會讓人憤世嫉俗,正常的物質需求一直被壓抑,反而會產生極端的情緒與彼此的惡意對待。
    英國作家吳爾芙曾經這麼說:「如果沒有好好進餐,那也沒辦法好好思考,好好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吳爾芙所講的一樣,我覺得華人在生命中任何高低起伏的時刻,不管是婚喪喜慶,迎新送舊,都是用吃來表達,甚至賠罪、談判,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在飯桌上解決,真是神奇啊!
    有許多部精彩的日劇都在談吃,包括最近的「深夜食堂」到以前的「甜心小廚師」,影片描述每個人對獨特意義的食物的懷念,藉由食物讓受傷的心靈得以療癒,的確,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即便媽媽煮的飯菜很簡單,遠遠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
    (二)無米樂的省思
    幾年前有一部紀錄片「無米樂」是拍攝台灣台南後壁鄉三個老稻農的勞動與生活。從他們額上滴下的汗水,雙手雙腳與泥水交融在一起,以及農閒時彼此的閒話家常,祭拜天地,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許多生命與情感在流動,看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上蒼,人與土地,是這麼和諧地在這個時空中共存。
    誠如當年75歲的崑濱伯說的,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農人是無法抵抗的,襌就是不反抗,安心忍受,像和尚修襌,靜靜的坐,靜靜的修。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不過,在樂天知命的老農背後,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全球化競爭壓力,對於台灣小耕地高成本的農作方式,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這也是這部紀錄片在淡淡的敘述與優美的畫面中,想讓我們省思台灣農業的未來,我們如何維繫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關係。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一公頃農地可以餵養22個以馬鈴薯為主食的人或19個以稻米為主食的人,卻只能餵養1個吃牛肉的人或2個吃羊肉的人。而且在這個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威脅的時代,百分之十八的溫室氣體是來自於畜牧業,其中牛的貢獻最大,因為牛糞與牛屁排放的甲烷佔地球的甲烷約三分之一,而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強二十多倍的溫室氣體。
    因此,每個人最有效的減碳行動就是少吃肉。
    而且畜牧業還消耗了大量的水,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現代,是另一個迫切的危機。世界水教育基金會統計,生產出一磅(454公克)的牛肉所需的水量,大約是九千多公升,假如我們洗澡的蓮蓬頭流出的水量是每分鐘8公升,我們每次洗澡會全開蓮蓬頭沖水約6分鐘的話,那麼不吃一磅的牛肉所省下來的水,比6個月不洗澡省下來的水還多呢!
    關心我們吃的食物從那裏來,由誰生產,除了對我們的健康有好處之外,也是真正能帶來世界改變的最有效作法,換句話說,當我們每餐舉起筷子時,就可以扮演改變世界的超人。
    (三)被浪費掉的食物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愈來愈低,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屬於國家安全層級的重大風險,全球氣候變遷以及高油價所引發的全球糧食減產,若糧荒來襲,台灣如何因應?
    我想除了恢復休耕的農地之外,減少糧食的浪費,包括農產品在收穫之後,因為管理不當,在進入市場之前就廢棄的損失,以及在市場或消費者手中丟棄的食物,如果能節省下來,數量比我們想像大的非常多。
    有研究顯示,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有研究報告指出,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幾乎家家戶戶的垃圾桶裏都有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連超級市場也一箱箱扔掉那些即將過期卻還沒有過期的食物,真的是太浪費了!
    我想這是因為全球化競爭與技術進步,東西似乎愈來愈便宜。也因為便宜,我們就輕易地買,愈買愈多;也因為便宜,我們就不會好好珍惜,隨隨便便就扔掉了!即使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處理過程中也將耗掉許多寶貴的能源。所以要提醒自己: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否便宜,而是要想那件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著,用完後它會到哪裡去?要看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而不是販賣的價格。倘若我們過著不斷消費、不斷購買、又不斷丟棄的生活,大自然的資源很快就會被我們用完了。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記得小時候常常拎著空瓶子,幫媽媽到柑仔店去「打油」;味全花瓜的罐頭,或者用完的黑人牙膏管子,都有人來收購。更古早一點的農村生活,根本沒有所謂垃圾,所有用過的剩餘物品,都可以變成其他東西的材料,連人或雞鴨的糞便都可以利用。這樣的社會才是永續的社會,過度消費的我們一定得想辦法回到當年那個沒有垃圾的社會。
    在一個健康,繁榮而且可以持續的系統中,所有物種勢必能在能量和物質的循環上與周遭的環境互相協調,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係,可是人類的文明與制度,不斷地逼使我們生產、消費、丟棄、購買,再丟棄,這種生活形態一定是無法永續的。
    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上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使用完畢之後,一定會跑到地球某個地方,不可能憑空消失。
    因此我們要謹慎看待任何購買或使用的東西,我們消費行為對世界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真實與巨大的,雖然我們很不容易察覺。其實當我們養成探究周遭物品從那裏來到那裏去的習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降低對物質消費的需求,將心思放在生活中非物質的事情,這不只會讓身體更健康,精神也會更快樂,同時,對環境也會更友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