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只是需要讓出空間,然後,相信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天讀到 公視新聞網 PNN 專題:「兒童自殺/大人都不懂,我已經努力過」,談到近幾年青少年自殺率連續升高,我想起了這十年來曾工作過的許多青少年:

有的青少年,將無人聽的感覺、說不出的話語,化成了身體症狀、問題行為、精神情況:強迫症、憂鬱症、焦慮症等。

有的青少年,找不到出口,真的就想往各種極端、生命的另一端- -死亡裡,去尋找。

/

前陣子跟朋友聊起,才發現,原來好多我們,都共同經歷了國中時期,錯一分、打一下,目睹或親身體驗老師們的籐條或木板打到開叉、語言羞辱等等的可怕事情。

我也不記得自己到底怎麼撐過來的,或許,就像朋友說的,那是一種一整個世代的「創傷失憶」,我們都以一種解離的方式,才得以走過,並且不想再提及。

我想起了自己的一個故事。

/

國中時想自殺的念頭、對死亡的好奇,那時會不時出現在我心裡,因為,是不是,自殺就不用再痛苦?

我怎麼沒有採取行動呢?要謝謝那時瘋狂喜愛的偶像,我覺得我還沒有親眼看過他,一定要活著看到他。(朋友笑說,原來是金城武救了我一命啊。)

直到撐到上高中,很幸運地,我碰到的老師們,對待學生的方式,大多是能好好說、好好討論、好好聆聽,我的高中記憶裡沒有再看到藤條或木板,也不再只有課業,我覺得每天的期盼,多了好多:

可以唱歌、演戲的英文課、看有趣影片開放討論的音樂課、有些令人仰慕的學長的社團時間(我國中讀純女校,所以到了男女合校的高中,覺得是從沙漠進入了一個綠洲)。

高中碰到的老師們給予的自由度、創造度,讓我許多冰凍的內在感覺都活了起來,包含了對死亡的各種想法和好奇。

這個好奇心,促使我在一個考完試看影片的午後音樂課,溜到老師旁邊,直接沒有掩飾的對老師問:

「老師,死亡是什麼?死後人到哪裡去?是不是就不痛苦了?」

我永遠記得那位音樂老師,沒有驚慌失措、沒有責怪你想那麼多幹嘛、沒有拒絕回答趕我走,緩和地說:

「我其實也不知道耶,我也會想,人生.....」她真誠地承認不知道,我忘了她實際說了什麼,也忘了我們對話如何結束的。

但我所有冰凍的感覺,就在這樣的真誠對話環境裡,與心裡期盼各種的人事物,一點一滴地,有了被接住的感覺。

/

「我們能不能成為一個夠值得被信任的大人,能不能給他一個夠友善的環境,這是我們可控制、可努力的」新聞報導裡,一位受訪的輔導工作者這樣說。

我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後來的十年工作經驗裡,深深覺得,青少年時期,其實是充滿生命力、變動性、創造性的一段時間。

有時,大人們,只是需要讓出空間,然後,相信。

青少年會帶著這份信任,開創出自己的路,而非走往生命的另一極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哭泣,並不代表軟弱。 從出生開始,哭泣,一直是「活著」的表現。 Crying does not indicate that you are weak. Since birth, it has always been a sign that you are alive. - - 夏綠蒂·勃朗特,
之前寫過一篇「吼出來」文章後,收到一個讀者訊息問: 「如果我碰到一些事情或人時,常忍不住想大吼,是不是不太正常?」 親愛的朋友,這跟正不正常沒有關,跟「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身體、情緒在說話?」有關。(經讀者同意分享) 想大吼,可能跟累積、壓抑已久的感受有關,可能跟被忽略的想法、聲音有關,可能跟被一直踩到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出現涼意,漸漸進入秋天,最近工作上,常碰到大家提「覺得孤單」這個主題。(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季節溫度等周期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喔。) 在異地、生病、受傷、各種分離如失戀等等事情,更容易引發「覺得自己一個人」,「覺得孤單、寂寞」的感受,但我們也可能在一群人中、在熱鬧歡樂的聚會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當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時,會開始覺得麻、酸,甚至痛,於是我們改變姿勢,站起來、伸伸懶腰等。 而當我們一直卡在壓力、焦慮的情緒與想法,如同情緒狀態維持某一個姿勢太久,又如何提醒自己:需要放鬆一下呢?
你也常習慣,碰到煩惱,就一直「想」原因?「想」解決方式嗎?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想法」不再是解決煩惱的唯一方式,還可以透過「動身體」,比如: 以自己喜歡的速度散步,能減輕壓力感,也能夠連結到更多想法和方式。 因為,當我們動身體時,大腦處理資訊、情緒等的部位同樣被啟動,展開一場「身心對話」:
哭泣,並不代表軟弱。 從出生開始,哭泣,一直是「活著」的表現。 Crying does not indicate that you are weak. Since birth, it has always been a sign that you are alive. - - 夏綠蒂·勃朗特,
之前寫過一篇「吼出來」文章後,收到一個讀者訊息問: 「如果我碰到一些事情或人時,常忍不住想大吼,是不是不太正常?」 親愛的朋友,這跟正不正常沒有關,跟「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身體、情緒在說話?」有關。(經讀者同意分享) 想大吼,可能跟累積、壓抑已久的感受有關,可能跟被忽略的想法、聲音有關,可能跟被一直踩到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出現涼意,漸漸進入秋天,最近工作上,常碰到大家提「覺得孤單」這個主題。(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季節溫度等周期變化,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喔。) 在異地、生病、受傷、各種分離如失戀等等事情,更容易引發「覺得自己一個人」,「覺得孤單、寂寞」的感受,但我們也可能在一群人中、在熱鬧歡樂的聚會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當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時,會開始覺得麻、酸,甚至痛,於是我們改變姿勢,站起來、伸伸懶腰等。 而當我們一直卡在壓力、焦慮的情緒與想法,如同情緒狀態維持某一個姿勢太久,又如何提醒自己:需要放鬆一下呢?
你也常習慣,碰到煩惱,就一直「想」原因?「想」解決方式嗎?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想法」不再是解決煩惱的唯一方式,還可以透過「動身體」,比如: 以自己喜歡的速度散步,能減輕壓力感,也能夠連結到更多想法和方式。 因為,當我們動身體時,大腦處理資訊、情緒等的部位同樣被啟動,展開一場「身心對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壓力,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業和人際壓力下的憂慮與挑戰,以及透過自我療癒的過程,逐漸找到內心平靜的方式。 文章中呼應了許多青少年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轉變和掙扎,是一篇激勵人心的文章。
Thumbnail
有人說真正要自殺的人,是不會告訴你的。而自殘的人,其實是想活下的人。
Thumbnail
近日香港的學童輕生個案創新高,讓我不禁關注香港教育制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寫了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根據截至去年11月的數字,學童輕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以及精神健康因素。學校因素有學業成績及校園欺凌,學生因學業問題與朋輩關係,也許會承受壓力與煩惱。專家建議父母聽到孩子的傾訴時,應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
Thumbnail
因為不想被人刺傷,所以慢慢學會隱藏;總是情不自禁的憂傷,所以漸漸學會偽裝。 在高三那年,學業如同巨大的海嘯呼嘯而過,將我吞沒殆盡。在被診斷罹患憂鬱症時,腦中一片空白,心想,上帝為何那麼不公平,究竟我做錯了什麼?這樣的疾病會找上我?媽媽曾說過:寧願得到癌症也不要得憂鬱症。因為憂鬱症會受人歧視,今天如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壓力,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學業和人際壓力下的憂慮與挑戰,以及透過自我療癒的過程,逐漸找到內心平靜的方式。 文章中呼應了許多青少年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轉變和掙扎,是一篇激勵人心的文章。
Thumbnail
有人說真正要自殺的人,是不會告訴你的。而自殘的人,其實是想活下的人。
Thumbnail
近日香港的學童輕生個案創新高,讓我不禁關注香港教育制度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因此寫了這篇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根據截至去年11月的數字,學童輕生的原因主要是學校、家庭以及精神健康因素。學校因素有學業成績及校園欺凌,學生因學業問題與朋輩關係,也許會承受壓力與煩惱。專家建議父母聽到孩子的傾訴時,應多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輔導者在面對自殺個案時的回應與感受,分析個案的情緒與心理狀態,探討如何建立信任的關係與情感連結。文章強調理解個案的痛苦、孤獨和過去經歷的重要性,並提出多種真誠的回應方式,以幫助個案走出心理陰霾,並尋找生活的意義。透過誠懇的交流,輔導者能夠更有效地支持自殺風險者,進而達成更好的輔導。
Thumbnail
回顧過去接觸過的學生,許多人在情緒壓力下表現出適應上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校園心理師分享經驗和觀察,以瞭解學生的內在動機,並提供實際的建議。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當孩子生命堪慮的時候,便會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但當孩子未來堪慮時,就往往會被要求達成外在的價值。《年少日記》因為偶然撿拾到一封類似遺書的文字,鄭老師在尋找該位學生的同時,因為正處於婚姻觸礁的難關,使他憶起收藏許久的一本日記,藉此勾起過去的一段傷痛回憶。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一位年僅13歲的孩子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思考和體驗。從這位孩子的視角展開了對“死”的一種理解。從未有過的感受,這種靜謐的平和感覺遙遠而虛無縹緲,拼盡全力翻身,用手撐著地面,想站起來。原來,這是“死亡”的感覺。抑制了劇烈的疼痛和極度的恐懼,這個世界已經與他人不相干。這種回憶,如此的平和。
Thumbnail
因為不想被人刺傷,所以慢慢學會隱藏;總是情不自禁的憂傷,所以漸漸學會偽裝。 在高三那年,學業如同巨大的海嘯呼嘯而過,將我吞沒殆盡。在被診斷罹患憂鬱症時,腦中一片空白,心想,上帝為何那麼不公平,究竟我做錯了什麼?這樣的疾病會找上我?媽媽曾說過:寧願得到癌症也不要得憂鬱症。因為憂鬱症會受人歧視,今天如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