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寫作的目的是促進思考

我們要的不是直接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尋找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找到答案的方法,而寫作就是一種激發思考的途徑。

生活不是追隨熱情,而是大量的嘗試

已經快抵達三十而立了,好像對未來還是很模糊,有什麼事會讓自己廢寢忘食的投入又能夠為他人帶來價值,以為換了工作就會一切開明了起來,但只是開啟另外一段自我懷疑。
我也沒後悔自己換工作,畢竟永遠不知道另一個選擇的平行時空是好是壞,很羨慕那種年紀輕輕就知道自己熱情所在的人,知道耕耘的辛苦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實,不只享受果實也享受耕耘的過程,少走一些彎路成就累積的快一點。
後來才明白,生活不是追隨熱情,而是大量的嘗試,追隨熱情不見得討得口飯吃,生活不是step 1 到 step 100 的路線圖,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的指導你該如何生活,每個人都是在過程中跌跌撞撞,不斷調整,大膽去探索,不斷嘗試新的東西,不斷犯錯。
要一直不斷探索,聽起來既有趣也令人不安,但願我能夠一直保有這種強壯的心態,不斷在自己害怕的區域微微的擴張邊界,也許就夠了。

就去書局晃晃吧

平常下班後的習慣可能是去運動,或是跟朋友聚餐,有一次重感冒,打破平常的生活循環,那陣子沒法去運動,就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順路到書局翻翻書,蔦屋書局的環境很好,沒購書也可以享有舒適的座位閱讀。
到書店翻書,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些解答,說也奇怪,我翻閱的書籍似乎也不完全能夠解開我的迷惘困惑,但是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許多作者的人生縮影,知識想法,竟然如此觸手可得,於是乎興奮的忘卻了那種迷惘感,有事情忙碌就沒時間迷惘了,或是說疑惑已經換了方向,這麼多書該從哪本看起好?
因為在書店隨意翻書,開始認識一些作者,翻閱不同類別的書,我開始清楚自己大概喜歡什麼樣的書,因為書店九點半休息,那種所剩時間不多的計時感,使我開始不會分心去看手機,用一個晚上的時間抓住一本書的精華,快速翻閱後的書如果不符口味,也可以馬上放回書架,再揀新的一本來看,不會有那種已購書,然後死抓著沉沒成本不放,硬是要看個回本的感受。
後來我重新刷洗了這個觀念,下一本讀什麼的瓦基回復podcast上的評論啟發了我,並且在我的文章閱讀心態中也有詳細提及,只要這本書中有一個想法受用,這本書就值得了,就好像在挖鑽石,不管前面沙礫有多少,只要挖到一顆鑽石就受用無窮,換另一個角度,如果實在無法挖出鑽石,學會放下,世界上還有成千上百本書等著你挖掘。

激發思考

讀到《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是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的自傳,其中某個章節「寫作的目的是促進思考」,作者提出的理論都會取一個「圖像化」的名字,像是「酢漿草組織」,「跳蚤工作者」等,這種鮮明的概念會讓人在腦中開始有想像的畫面,進而激發思考,比明確的指示更能帶來長久的影響。
查爾斯.韓第: 「我的目標是替眾人解釋他們身處的世界,而非告訴他們怎麼應付那個世界。假如我認為自己比他們更知道怎麼過他們的日子,或怎麼經營他們的組織,我就是在侮辱他們、小看他們的智慧和獨立性。但如果我幫他們更了解本身處境,會讓他們看清楚自己正在面對的風險與機會。」
我們要的不是直接得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尋找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找到答案的方法。
我是多疑的人,如果別人告訴我答案,我偏偏會好奇,到底有哪幾種做法,為什麼這樣做就可以? 我能接受照本宣科,但非得自己探究過程,比較優劣,這答案我才會買單,雖然說這麼做有時候會吃點苦頭,費時多繞路,但同樣的如果下次我要提供別人做法,我也會謹記不只是提供解答,而且會附上思考的歷程。
「好的提問比問題本身更重要」,寫作對我來說恰似在對自己提問,進一步有效的引導思考,而且是用自己的筆觸寫下,才會有高深武功為自己所用的感受。

後記

原本這篇的內容完全不是要寫這些東西,開始寫些東西後,某些想法似乎可以被連結近來,連結後又催生新的感想,寫下新的感想,開始寫,不斷寫,自由書寫,自然而然就會激發思考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