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個不懈的鬥士娓娓訴說/歐文.亞隆讀《存在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初任教職,卡爾‧羅傑斯與一群心理學系學生擠在一塊,當時,他約三十八、九歲的年紀。錄音帶剛問世不久,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一場心理治療晤談的錄音,只見他不時停下來,重複回放治療的片段,指出晤談不妥的地方,或詳細說明案主在什麼時候有了重大進展。
  那是羅傑斯出現在《存在之道》中的一幀身影,當然,他還有許多其他的形象,例如在另一個場景,那已是他又長了二十歲之後的事。
  在一場關於愛倫.韋斯特(Ellen West)的學術研討會上。愛倫.韋斯特,一個廣受多方探討的病人,自殺身亡已經數十年;然而羅傑斯談起她,討論的深度與感情強度,令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彷彿兩人極為熟識,而她的服毒自殺不過是昨天的事情一般。他不僅為她的虛擲生命感到悲痛,也對她的醫生及精神科醫師表示憤怒,譴責他們的精確診斷毫無人味又充滿偏見,只是把她當成一個物件。他問,他們怎麼能這樣?他們難道不知道把一個人視為物件,治療注定失敗?要是他們把她當作一個人,拋開成見,將心比心,體驗她的境遇,體驗她的世界,或許能夠消除她那致命的孤獨。
  還有另一個形象,是十五年之後,卡爾‧羅傑斯七十歲,應邀至美國心理學會擔任榮譽講座。聽眾好整以暇就坐,等著看一個德高望重的七旬老翁細數陳年舊事。令人意外地,羅傑斯以一連串的挑戰,著實給了他們一記當頭棒喝,他強烈要求學校的心理諮商教師們不要再自我滿足,別再拿過時脫節的教育糟蹋學生;而必須改變體系,投身設計一套教育,解放學生的好奇心,強化學習的樂趣。接著他抨擊專業心態的故步自封,並批判只為了取得資格與證照,不計一切的努力,根本不值得,因為徒然擁有資格證照,卻和黑牌密醫無甚區別,這樣的貨色大有人在,反而將許多具有天賦的治療師拒於門外。美國心理學會僵化的官僚體制已經封凍了業界,窒息了創意。整場講演下來,無一人瞌睡。
  這些場面,以及《存在之道》讓我們聯想起的其他許多相似的場景中,卡爾.羅傑斯處處為他人成長所做的努力顯而易見。説到羅傑斯的方法,他自己喜歡用「以人為本」(person-centered)的概念來涵蓋。打從職業生涯的發端,羅傑斯帶領行為偏差的弱勢兒童,歷經十二年的時間,關心並尊重案主的經驗世界,就是羅傑斯最高的工作信條。以這一信條為中心,他開始構思自己的治療理念,亦即治療的方向要靠案主自己才能找到──只有案主才知道痛在哪裡,哪些感受有待發掘,哪些問題才是關鍵。三十五歲時他寫了一本教科書,專論問題兒童的治療,引起學術界的廣泛注意,並因此受聘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
  在那裡他率先開了一門有關諮商的課程(請注意,時為一九三○年代末期,就我們所知,臨床心理學根本都還不存在),沒隔多久,他的治療理念具體成形,他又寫了一本教科書:《諮商與心理治療》(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但是出版商沒有興趣。他們告訴他,他們只出版與現行學科及領域相關的著作!不過到了最後,這本《諮商與心理治療》與羅洛.梅的《諮商的藝術》(The Art of Counseling),在臨床心理學的誕生上卻扮演了重要角色,開啟了未來人本主義取向的治療方法。
  卡爾‧羅傑斯也是個奮戰不懈的鬥士,無役不與──與阻止心理學家治療病人的藥學界及精神病學界,打的是疆土戰;與否定以選擇、意志及決心為核心的史金納(B. F. Skinner)等化約論者的激烈辯證,打的是理念戰;與把他「以案主為本」的方法視為過分簡化及反智的精神分析學派,打的是程序戰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羅傑斯治療方法的正確性有如天經地義,可說不證自明,更何況還有數十年來的治療研究加以背書,當年卻要打那些激烈戰鬥,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搞不懂他們是所為何來。今天,一如羅傑斯生涯早年所持的觀點,任何有經驗的治療師都同意,治療的關鍵無他,治療關係而已。當然,最重要的是治療師對病人真誠以待──治療師越是一個真正的人,卸除自我保護或職業面具及角色,病人也就越會積極回應,做出建設性的改變。當然,治療師接納病人,必須不懷成見,是無條件的,同時,治療師定要以同理心(Empathy)進入案主的私人世界。
  然而,所有這些羅傑斯要求業界注意的觀念,過去卻被視為旁門左道。他的主要武器雖是客觀證據,在運用實證研究闡明心理治療過程及結果的背後,卻是他的創意在推動一切。有關治療師與案主關係的關鍵要素──同理心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真誠(genuineness),以及無條件的正向對待(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在社會科學家的眼裡,他所做的研究至今仍為典範,優雅而又實用。
  在羅洛‧梅的大力聲援下,羅傑斯傾其一生建立並大力促成人本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兩人的治療目的與方法基本上雖然一致(而且兩人都是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出身),其信念來源卻不同:卡爾‧羅傑斯得之於實證研究;而羅洛‧梅則源自於對文學、哲學及神話的探討。
  有人說羅傑斯的治療方法太過於簡化,他生涯之中也因此飽受攻擊,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業界許多人都當作笑話,說在這樣的治療中,治療師只不過是在重覆案主最後的幾句話罷了;然而瞭解羅傑斯的人──包括觀察過他與病人晤談的人,或用心讀過他的著作的人──都瞭解他的療法絕非簡化,也絕不是畫地自限。
  嚴格來說,羅傑斯的治療始終都是由下往上,而不是由上往下,換句話說,他的治療工作是從直接觀察出發,包括對他自己及別人的觀察,提出低階但可以檢驗的假設(羅傑斯與精神分析之間的主要的差別正在於此,後者是以高階推論建構未經驗證的理論,再據此擬訂及調整治療步驟),而且在生涯早期就達成了幾項根本性的假設,後來都成為他的工作基石。
  對人類來說,選擇有其現實的重要性與意義,這一點他深信不疑。對於人類的醒悟與改變,他相信身體力行的力量要比思考理解來得更大;他相信,人的內在具有實現傾向(actualizing tendency),亦即一種追求成長及完善的天性。他常說,所有的有機生命都具有一種人格形塑衝動(formative impulse),抗衡內在的混亂力量。他的實現傾向論使他躋身少數人文思想家行列,如尼采、齊克果、戈德斯坦(Kurt Goldstein)、馬斯洛(Abraham Maslow)及凱倫‧霍尼(karen Horney ),他們都相信,每個人的內在都具有強大的潛力,促成自我瞭解及人格改變。因此,尼采有關人類完整論的第一個「金句」就是「成為你自己」;而凱倫‧霍尼,一個特立獨行的精神分析學家,則相信「一如橡子必將長成橡樹,小孩也將成長為一個成人」。所以,從這個觀點出發的治療,講求的不是建構、重建、調整或塑造,而是催化,是移除成長障礙,協助釋放本然具有的能力。
  以人為本療法對人格改變的效果如此巨大,以至於羅傑斯認為,這種方法沒有理由僅侷限於心理問題上,他想方設法將這種效果運用到許多非臨床領域。數十年來,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大聲疾呼教育在認知學習之外,也要包含情意領域的學習;教師要關注的是全人,要建立一個接納、真誠及以同理心理解的學習環境;要用人本導向的方法訓練教師及管理人員,要培養學生的自尊心,釋放學生天生的好奇心。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s)有的時候被定位為「正常人的團體治療」,足跨治療與教育之間那條微妙的界線,也曾經被人不怎麼尊重地說成是介於「收縮腦部與擴展心志」之間。一九六○年代,羅傑斯已經明白深入性團體治療的體驗具有巨大的改變潛力,於是一頭栽入會心團體運動,為帶領人的技巧帶來了重大貢獻。他反對強制與操控的帶領人風格,強調如同以人為本取向的療法在個人諮商中的必要,在團體經驗中也同樣不可或缺。身為帶領人,必須同時是參與者及帶領人,以身作則才能夠營造一個助益的環境。而對於他自己的處方及他的團體公約,羅傑斯謹守不逾,展現了驚人的誠實:一如在他的個人治療中,他不僅揭露自己的私人煩惱,甚至連他對其他成員的看法也毫不保留地揭露──就此而言,他相信他們也可以帶領別人走向建設性的自省。
  對小團體固然如此,對大團體也一樣。到了七五高齡,羅傑斯還在社群中帶領多達數百人的團體。他相信以人為本取向的團體可以成為化解人類衝突的工具,無論是處理國家、或國際的紛爭。他決心對跨文化及種族的緊張發揮影響,過去十年來,他風塵僕僕到處旅行。在南非,他舉辦黑人與白人的溝通團體;在巴西(當時尚為專制獨裁),跟大批聽眾談個人自由與自我實現;為十七個中美洲國家高級官員,舉辦為期四天的衝突解決研習營;然後去到蘇聯,示範以案主為本的諮商,場場爆滿。由於他為國際獻身所做的努力影響廣泛,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存在之道》以羅傑斯的溝通觀點開展,就他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精確且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思想。對任何敬畏、說服與操控的想法,他都避之唯恐不及,如此說來,寫這篇推薦文倒顯得多餘了;推薦之唯物,儘管值得寫的不多,卻也不會有人嫌少的。一如讀者將讀到的,羅傑斯娓娓訴說自我──格外清晰優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偉大的理論觀點,必是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永遠對後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卡爾.羅傑斯正是偉大觀點的創發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位受感召的人。   卡爾.羅傑斯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並創立以人為本的治療學派(Person-Centered Therapy,台灣多譯為「個人中心」學派,編按:也可譯
2023台北國際書展《孩子有話,不跟你說》在書展最後一天舉行。作者多爾多醫師的親子育兒觀點跨越古今,至今仍讓我們共鳴。在這場座談中,黃之盈心理師和余琬儒(以下稱魚丸醫師)針對書中重點議題交叉討論。 孩子何時會有秩序感 魚丸醫師是四寶媽,原本是職業婦女,直到生了老三才當了全職媽媽。她很喜歡這本書,因為
  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
  本場講座的引言人謝文宜老師,和《認同創傷》作者王曙芳老師是多年朋友,也是諮商心理師。她說,每次看曙芳老師的書都感到非常驚豔,因為書中和自己諮商的經驗是相呼應的,回想第一次見到曙芳老師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仙氣,記得有次去英國找她時,她也教自己跳騷莎,當時玩得很開心。   看見曙芳老師後來走上能量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史詩級精神分析論壇於昨天開場,學術界宋文里、醫學界張凱理、哲學界沈志中齊聚一堂,別開生面!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說明,今天是《魔鬼學》第二場新書分享會,邀請到三位重量級貴賓。宋文里老師曾翻譯了二本佛洛伊德選集,第一本是《重讀佛洛伊德》,第二本是近期出版的《魔鬼學》。張凱理醫師是台灣精神醫學界極有份量
  一個偉大的理論觀點,必是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永遠對後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卡爾.羅傑斯正是偉大觀點的創發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位受感召的人。   卡爾.羅傑斯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並創立以人為本的治療學派(Person-Centered Therapy,台灣多譯為「個人中心」學派,編按:也可譯
2023台北國際書展《孩子有話,不跟你說》在書展最後一天舉行。作者多爾多醫師的親子育兒觀點跨越古今,至今仍讓我們共鳴。在這場座談中,黃之盈心理師和余琬儒(以下稱魚丸醫師)針對書中重點議題交叉討論。 孩子何時會有秩序感 魚丸醫師是四寶媽,原本是職業婦女,直到生了老三才當了全職媽媽。她很喜歡這本書,因為
  引言人王浩一老師說,非常喜歡台中中央書局民眾的眼神,感到很舒服,浩一老師本身學數學,因此他將人生當作X軸,把別人當Y軸,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象限:很喜歡照顧別人 第三象限:把別人當作別人,類似禪宗 第四象限:把自己當作別人,無我狀態   很多人沒辦法饒過身邊的人,似乎因為
  本場講座的引言人謝文宜老師,和《認同創傷》作者王曙芳老師是多年朋友,也是諮商心理師。她說,每次看曙芳老師的書都感到非常驚豔,因為書中和自己諮商的經驗是相呼應的,回想第一次見到曙芳老師時,就覺得這個女孩很有仙氣,記得有次去英國找她時,她也教自己跳騷莎,當時玩得很開心。   看見曙芳老師後來走上能量
  一月11日晚上的《敘事治療私塾學堂》新書分享會,19位作者齊聚一堂,這些作者都是黃素菲老師指導的碩士學生。2016年起,大家齊做敘事治療演練,兩兩一組,一個人說自己的故事,擔任「來訪者」,另一位擔任「心理師」,而其他人擔任「反映團隊」。演練後一個月大家再分享反思、整理結果。從2016年開始演練,
史詩級精神分析論壇於昨天開場,學術界宋文里、醫學界張凱理、哲學界沈志中齊聚一堂,別開生面! 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說明,今天是《魔鬼學》第二場新書分享會,邀請到三位重量級貴賓。宋文里老師曾翻譯了二本佛洛伊德選集,第一本是《重讀佛洛伊德》,第二本是近期出版的《魔鬼學》。張凱理醫師是台灣精神醫學界極有份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Ai可以承認自己無法體會人類情感, 可是換方式問他, 他還是可以延伸,這樣的思考不但深沉而且具有哲學性,算是和成熟的思想不再是空洞的名詞與文字,真的可以作為心靈導師。 我說: 請就羅丹與卡蜜兒情慾與藝術關係說明。 Ai: 羅丹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
Thumbnail
佛蘭克博士,一個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精神醫學家,他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各種折磨後提出了新的心理治療法:「意義治療」。在書中,他多次引用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得住。」而這也正是意義療法的主張。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深入探討心理學理論,鼓勵人勇於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並探討內在和高級的幸福。本文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理論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及如何實現內在的幸福。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Ai可以承認自己無法體會人類情感, 可是換方式問他, 他還是可以延伸,這樣的思考不但深沉而且具有哲學性,算是和成熟的思想不再是空洞的名詞與文字,真的可以作為心靈導師。 我說: 請就羅丹與卡蜜兒情慾與藝術關係說明。 Ai: 羅丹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
Thumbnail
佛蘭克博士,一個在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精神醫學家,他經歷了納粹集中營的各種折磨後提出了新的心理治療法:「意義治療」。在書中,他多次引用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得住。」而這也正是意義療法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