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如其所是的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raw-image

Carl Rogers(1902–1987)在1961年所發表彙集他三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經驗的書籍,描述了「以案主為中心」的諮商方法運用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許多案主改變的歷程、還有將這樣的概念運用在不同領域,像是教育、溝通、甚至到後期的世界和平推展。

直接讀Carl Rogers所寫下的治療過程中的治療者與案主的變化,透過部分的逐字稿來重現治療過程,的確和教科書上看到的摘要敘述感覺不一樣,雖然已是半個世紀前的著作,我卻感覺到有些案主的問題、痛苦,也一樣發生在我的生活周遭之中。

該如何面對解決這些來自家庭、工作、各式各樣的人生問題呢?「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

在案主邁向成為自己的過程中,能夠自我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而這樣的過程會因為有個人無條件的關懷與接納、也用同理心來體驗案主的世界,用真誠表裡一致的態度傳達給案主,讓案主感受到,在這樣安全的環境能夠放下自我防衛地去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當下的體驗。

在這當中,案主因為有人這樣無條件地相信自己而帶來轉變,不用去膨脹自己假裝成另一個樣子、也不會低估自己預做評斷,而是可以自由地採行他所體驗到的方向,而這不單單是對價值上做理智上的判斷,而是在嘗試、摸索和不確定的行為中,描繪出最合適的方向、也開出一條道路,往屬於自己的目標前進。

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狀態下,會是個流動的過程,其中沒有甚麼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個讓我思考許久的句子。我也自己跟著心理治療的過程,慢慢地試著覺察自己、描述自己當下的體驗,先放下過多的自我評價,在自己的想法中抓出「應該」、「必須」怎麼做,再來看看對於這樣的想法有沒有甚麼新的體驗呢?

而運用在家庭關係中,Rogers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孩子可以有他自己獨特的感覺,而父母也可以表達各自的感覺,這些不一定和別人一樣,在這樣環境長大下的孩子,即使行為受到限制,但仍擁有對自身感覺的「所有權」,進而能成為負責而能自我引導的人,不需要對自己隱藏感覺、也不用躲在面具後面過生活。我也還在努力實踐這一點,不斷地在孩子生氣哭鬧時,提醒自己孩子有表達情緒的自主權,只是方式仍需再調整到不傷害影響他人的方式,像是孩子有時會說:「都是他害我生氣的。」但我想比較中性、不帶評價旨在描述事實的表達方式會是:「他這樣做的時候,我感到很生氣。」在調整說法的時候,也把情緒的主導權放回到自己。

另外我也還在想,對於原生家庭裡長久以來的紛爭,我還能做些甚麼呢?從好好地聽媽媽、姊姊說,各自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同理,至少第一步能讓他們好好地訴說自己的心情,就算是開始摸索嘗試的過程了吧!


看著眾多案主的心情、處境,我也像是跟著在做心理治療一般,也一起跟著探索自己的體驗,而對我來說,要能夠當下立即地如實表達自己的體驗,還是有困難,常常覺得腦中像是一團毛線球黏住了,拆解不開來,只能慢慢地梳理。我想這是個持續探索自己、練習表達的過程,原本以為是固著不變的經驗也能再次透過當下的體驗而有所不同。

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好像也透過書中案主表達出來的體悟,得到療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ileen Lee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Eileen L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9/02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Thumbnail
2023/09/02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Thumbnail
2023/03/21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Thumbnail
2023/03/21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Thumbnail
2023/03/17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2023/03/17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認識由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於二十世紀四、五年代在美國所創立的一個心理治療取向:以人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
Thumbnail
認識由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於二十世紀四、五年代在美國所創立的一個心理治療取向:以人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ed Therapy)!
Thumbnail
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個人,他願意傾聽,沒有批評,沒有挑剔,沒有利用。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我們便能夠在一次次的訴說中,愈來愈完整的傳達自己,也藉此反過來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我們希望有那麼一個人,他願意傾聽,沒有批評,沒有挑剔,沒有利用。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人,我們便能夠在一次次的訴說中,愈來愈完整的傳達自己,也藉此反過來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Thumbnail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Thumbnail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說諮商了這麼多人,人林林總總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到底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怎麼樣能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如何讓和我們相處的人感到舒服、自在?
Thumbnail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說諮商了這麼多人,人林林總總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到底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怎麼樣能成為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如何讓和我們相處的人感到舒服、自在?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該如何面對解決這些來自家庭、工作、各式各樣的人生問題呢?「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 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好像也透過書中案主表達出來的體悟,得到療癒。
Thumbnail
On Becoming a Person-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該如何面對解決這些來自家庭、工作、各式各樣的人生問題呢?「成為如其所是的自己」。 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好像也透過書中案主表達出來的體悟,得到療癒。
Thumbnail
走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的著名巨作。 你會發現,「以案主(個案)為中心」的觀點,並非只是用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當中。 更不是只有真誠一致、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與同理心這三大要素。 一起來看看,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想跟我們說什麼。
Thumbnail
走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的著名巨作。 你會發現,「以案主(個案)為中心」的觀點,並非只是用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當中。 更不是只有真誠一致、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與同理心這三大要素。 一起來看看,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想跟我們說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