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個人》跟著Carl Rogers,讓我們如我們所是。|「接納與合一」篇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

Carl Rogers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任何只要是念心理系,不論是大學部還是碩士研究所的人,一定會聽過「卡爾·羅哲斯( Carl Rogers) (1902-1987)」這位心理學大師。他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治療師」第二位,僅次於心理學大師阿祖級祖師人物佛洛伊德
事實上,現今人們對心理治療、心理諮商與心理師普遍「溫暖」「讓人感到舒服」的印象,很大一部分受到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強調的「以案主(個案)為中心」心理治療學派所影響。
Carl Rogers 承襲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的思想,齊克果強調人並沒有「客觀的真理」,而只有「主觀真理」,你的體驗、感受、想法,不論他人是否認同、是否符合現今社會的通俗標準,那就是屬於你的「主觀真理」,對你而言,那就是真實
人本、人本,以人為本,Carl Rogers認為「改變的關鍵,是當事人他自己」,而治療師的任務,就是要讓當事人(個案)「成為原本的他自己」。可以說是十分相信滋養接納以及人性本善的心理治療學派。
攝影師:Josh Willink: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86625/

過去,教科書上認識的「人本主義」與「以案主為中心」治療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系的學生,相信你絕對逃不了《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一書(不論臨床組還是諮商組,應該都逃不了,這本書更是心理師國考必備用書)。
求學時,我們學到人本主義、案主為中心的治療學派時,核心理念就是以下三點,無其他特殊技巧或艱澀難懂的字詞
  1. 一致性(真誠一致)
  2. 對個案無條件的正向關懷。
  3. 正確同理的了解(同理心)。
書上強調,「以案主為中心治療」透過「非指導式的方式」,澄清個案的感覺,而不給予個案任何評斷立場。
過去,我對Carl Rogers所提出的「以案主為中心治療」,想像如同個案是一個未發芽的種子,被埋在泥底裡。心理師透過「真誠一致」、「無條件的正向關懷」以及「同理心」,不斷為這顆種子注入養分、施肥與澆水,慢慢地、漸漸地,這顆種子便有能力,自己長成一顆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
Photo by Vlad Bagacian

那些,我的懷疑

過去,看完教科書上對「以案主為中心治療」治療的解紹,可以理解他的理念,但同時覺得遙不可及無法相信
我想著:
「這樣」就能使一個人發生改變嗎?
我們對於個案給予「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變成我們不論個案如何都要給予個案溫暖與關心嗎? 「無條件正向關懷」就能使個案成長或改變嗎?
過去,我對「人本主義」、「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學派,滿腹懷疑。無法真心相信「這樣」就能使人改變。直到實習與就業後,逐漸體悟到「心理治療(諮商)的本質是一段『經歷與體驗』的過程」。我忍不住讓我想起Carl Rogers強調的溫暖論點,於是翻起這本厚厚、多達四百多頁,於1961年出版的《成為一個人》

讀完《成為一個人》後,
我重新認識的「以案主為中心」治療。

Carl Rogers在這本書中,當然也有提到(1)真誠一致、(2)無條件的正向以及(3)同理心。然而,這本書其他傳達的「接納」「合一」觀念,遠比教科書上更重要且深遠,更能認同且感同身受。

接納

在無條件的正向關懷之前,更重要的是,身為治療師(或心理師),能否「無條件的接納」
這裡的接納,並不只是「接納個案」,更關乎到「治療師能多『接納』自身的所有狀態」,包含承認自己的限制、極限,或者......承認與接納,不得不說,有時候個案的某些言行,的確有可能會勾起我們焦躁、不安,甚至是無力或束手無策之感。
若能接納自己正在被案主(個案)或學生弄得惱火或厭煩,那麼我也更可能去接納他的感覺。 p. 21
攝影師:Pixabay: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47314/
接納的歷程,並不會只有感到正向、喜悅或滿足。更多時候,常常帶有不安、害怕,甚至恐懼。
因為接納是去接受、承認自己有所極限,並且接納自己有這些極限與感受的「主觀真實」。往往,我們要辨識、承認、接受自己有負面情感並非容易一件的事,在一開始甚至有些人們會因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這些感覺」
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與信念,那就是我們自己主觀上的真實,沒有對錯好壞,更不需要被自己或他人評價。這樣的自我接納,需要勇氣,也許要冒險,但卻也是改變的可能。
接納他人,是允許自己不帶偏見與評價的,去全然瞭解一個人,讓他覺得自己可以被他人理解、被看見。接納他人,可以使他發現,他能自在地表達任何的感覺與信念,包含羞愧、厭煩、甚至是憤怒,但同時能保有與他人緊密的關係,
足夠充分的接納自己,讓我們能去接納他人,
當我更願意成為我自己時,我也會發現,我更樂意允許你成為你自己,以及接納連帶發生的所有事情 p.381

合一,讓我如我所是,讓他如他所是

說完接納後,什麼是Carl Rogers強調的「合一」?
合一,用來指體驗與意識之間準確契合的狀態(p.394)。

當一個人在此時此刻時完全合一的,他的身心體驗可以準確地在意識中呈現,且他的表達也能準確地貼合於他的意識。(p.396)
簡單來說,如果小明正面紅耳赤、音量加大、額頭上的青筋和微血管都要抱出來般,大聲與人爭論。如果小明這時候,大聲、咬牙切齒地喊出:「我沒有在生氣、我很冷靜」。旁人看到這幅景象,可能覺得滑稽好笑,或覺得小明指是在強辯(也有可能小明對自己的情緒辨識覺察能力很差)。我們都很清楚,在這樣的情形底下,小明的體驗與他的意識表達並沒有準確契合,可以很明顯觀察到是分開的,這就是一個「不合一」的狀態。
合一的狀態,是我們可以清楚辨識與覺察自己的所有感覺與想法,並且接納這些感覺與想法。
在人際互動當中,愈合一的人,在表達上能愈佳的清晰,減少防衛性,讓自己更容易被他人理解,與他人建立連結。
我認為,合一與接納,是「相輔相成」的概念。我們能對自己的體驗、情緒與信念有多接納就能有多合一,更能認清楚自己的所有心理防衛。
攝影師:cottonbr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098152/
接納與合一,是成為自己, 我們能信任自己的體驗,接納自己,而接納會是改變與流動的開始。
接納與合一,是讓他如他所是,讓我如我所是
當我們越能成為自己,不論是接納自己、成為合一的自己、不斷流動改變的自己,我們便能離「應該如何」更遙遠,而成就「我就是如此」
我們都是自己的孤島,能透過彼此接納,搭建起橋樑。
「以案主(個案)為中心」治療,之所以讓人有改變的可能,在於治療師能夠忠誠於他自己,對待自己接納與合一。並且治療師能接納他人(案主),讓他感受到原來可以如此「被他人看見」、「被別人所理解」。
透過治療師自身的「接納與合一」,讓個案對自己能「接納與合一」。離開那些「應該」、對自己負責、擁抱自己的情感、可以開放自己、自我引導與信任自己。
一個有意義的心理治療(諮商),在於案主(個案)最終可以發現,他發現與承認自己是可以被愛的,他可以接納自己、且接納他人,可以充分地體驗與感覺自己的內在情緒,可以瞭解自己所有的反應。
生命與所有的關係,都會是不斷流動變化的過程,允許各種感覺與體驗不斷在我們的身心流動;
《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in 》是成為自己,那是一個永遠會不斷流動、改變與前進。
攝影師:SHVETS production: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176319/
Written by 熱血小隊員
※歡迎在方格子追蹤「心理雜貨舖」,讓兩位新鮮的臨床心理師,陪你聊各種心理二三事。

書籍資訊
  • 作者: 卡爾.羅哲斯
  • 譯者: 宋文里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頁數:共463頁/七部份
  • 出版日期:2014/10/08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4會員
22內容數
由兩位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大眾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專業的相關書籍。歡迎一起走進我們的「心理書報攤」。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p.146 ▓結語   我方才試著要告訴諸位的是:過去和我有過治療關係的人,在他們奮力掙扎著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盡可能詳實地描述了這個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所包念的種種意義。我肯定:這種過程共非只在心理治療中才會發生。我也要說:我所看到的並不夠清晰和完整,因為我對於那
Thumbnail
p.145 ●成為一段過程的意願   我要為這些摸索掙扎以成為自己的人,指出最後一個特徵。那就是:這些人好像寧可成為一段過程而不願只是個成品。當他開始進入治療關係之時,他會希望達到某一個固定的狀態;他希望到達的是「問題已獲解決」,或「工作甚有效率」,或「婚姻十分美滿」等等確定的終點。但在自由無
Thumbnail
p.142. ●評價的內在樞紐   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還有另一道潮流顯然和人在作選擇、決定、或評價性的裁判之根源或樞紐有關。   這個人會漸漸覺得:此一評價的樞紐乃是內在於自身之中。他會越來越不必仰賴別人的贊同或反對;不必靠別人來制定生活的標準;不必依別人的眼色而作選擇與決定。他能分辨
Thumbnail
一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到底是長得越來越好,或是離開人的本性越來越越遠呢?如果遠到出現了問題,影響生活的話,要怎麼將他的本性、原有的能力恢復呢?   這本心理學的經典可以慢慢讀,除了接收他說的想法和做法之外,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寫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收穫會比較大。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
Thumbnail
本書是以1930至1945年為時代背景,敘述當時有20萬名女性被動員充當日軍慰安婦,年齡小至11歲,平均年齡約為16、17歲,大多生長於貧困家庭,被以去工廠打工賺錢誘騙或是被強押擄走,許多女孩根本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就如同家畜一樣被丟上卡車、火車、船,送往那些未知的戰場。
Thumbnail
圖片 你曾想過長大後的自己會是甚麼樣子嗎? 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是甚麼樣子,經常期盼著以後,卻又總是健忘,忘了幾小時之後還有明天;幾分鐘後,有下一個現在。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圖片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是一部由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翻拍,
Thumbnail
如果人不是一誕生於世即為人,需要經歷蛻變的過程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那真正的人又是甚麼呢?耐人尋味的書名源自布農族語min(成為)Bunun(布農族人),意即成為布農人。 《成為真正的人》以一九四五年三叉山真實事件為背景,二戰後一架載著美國戰俘的軍機原航向馬尼拉,因颱風墜機於海拔三千四百九十六公尺
Thumbnail
英文有句諺語說:Step into someone’s shoes,有許多時候,關於同理心,往往發自我們能夠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見世界而產生的。
Thumbnail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總是認為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出社會有了一份工作後,成長卻似乎停止了。 不再有父母、老師在後面督促我們,也不再有所謂的考試成績來告訴你有沒有成長,這時候的成長變成一種虛無、感覺不到的存在。 要怎麼樣才能有所成長、才能進步,才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Thumbnail
八十-二十法則提到,在多數生活的現象中,約80%的效果是來自於20%的原因,除了經濟學、學習理論外,這個法則同樣也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幸福感上。 我們需要認知到擁有的越多不一定會越快樂,反而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專注在少數事物上而產生空虛、迷茫的感覺。「極簡」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放下對於「多」的執著,將有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p.146 ▓結語   我方才試著要告訴諸位的是:過去和我有過治療關係的人,在他們奮力掙扎著成為自己的過程中,他們的生命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我盡可能詳實地描述了這個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所包念的種種意義。我肯定:這種過程共非只在心理治療中才會發生。我也要說:我所看到的並不夠清晰和完整,因為我對於那
Thumbnail
p.145 ●成為一段過程的意願   我要為這些摸索掙扎以成為自己的人,指出最後一個特徵。那就是:這些人好像寧可成為一段過程而不願只是個成品。當他開始進入治療關係之時,他會希望達到某一個固定的狀態;他希望到達的是「問題已獲解決」,或「工作甚有效率」,或「婚姻十分美滿」等等確定的終點。但在自由無
Thumbnail
p.142. ●評價的內在樞紐   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還有另一道潮流顯然和人在作選擇、決定、或評價性的裁判之根源或樞紐有關。   這個人會漸漸覺得:此一評價的樞紐乃是內在於自身之中。他會越來越不必仰賴別人的贊同或反對;不必靠別人來制定生活的標準;不必依別人的眼色而作選擇與決定。他能分辨
Thumbnail
一個「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到底是長得越來越好,或是離開人的本性越來越越遠呢?如果遠到出現了問題,影響生活的話,要怎麼將他的本性、原有的能力恢復呢?   這本心理學的經典可以慢慢讀,除了接收他說的想法和做法之外,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寫出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收穫會比較大。
Thumbnail
經過三十年後再重讀這本書,和我想得一樣:幾乎是讀一本新書的感覺。 這一回讀,我已經五十四歲,這時,連讀到羅傑斯(Carl.R.Rogers)自序壓的日期是1961年都很有感覺,那是早我出生的八年前。   時間疊在我和這位我在心理治療領域深深敬重的前輩之間,我感到一陣無比的溫暖。而回顧我
Thumbnail
本書是以1930至1945年為時代背景,敘述當時有20萬名女性被動員充當日軍慰安婦,年齡小至11歲,平均年齡約為16、17歲,大多生長於貧困家庭,被以去工廠打工賺錢誘騙或是被強押擄走,許多女孩根本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就如同家畜一樣被丟上卡車、火車、船,送往那些未知的戰場。
Thumbnail
圖片 你曾想過長大後的自己會是甚麼樣子嗎? 我們都不知道未來是甚麼樣子,經常期盼著以後,卻又總是健忘,忘了幾小時之後還有明天;幾分鐘後,有下一個現在。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圖片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是一部由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翻拍,
Thumbnail
如果人不是一誕生於世即為人,需要經歷蛻變的過程才能成為真正的「人」,那真正的人又是甚麼呢?耐人尋味的書名源自布農族語min(成為)Bunun(布農族人),意即成為布農人。 《成為真正的人》以一九四五年三叉山真實事件為背景,二戰後一架載著美國戰俘的軍機原航向馬尼拉,因颱風墜機於海拔三千四百九十六公尺
Thumbnail
英文有句諺語說:Step into someone’s shoes,有許多時候,關於同理心,往往發自我們能夠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見世界而產生的。
Thumbnail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總是認為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當我們出社會有了一份工作後,成長卻似乎停止了。 不再有父母、老師在後面督促我們,也不再有所謂的考試成績來告訴你有沒有成長,這時候的成長變成一種虛無、感覺不到的存在。 要怎麼樣才能有所成長、才能進步,才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