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治療日記|愛著個案和他們的問題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那是在碩三全職實習的團體督導,同學連續報告好幾次的兒童遊戲治療個案。在治療上苦無進展,更直白一點說,簡直是原地踏步,絲毫沒有改變——個案始終似乎沒有想要理會治療師的意思。
班級討論的氣氛,從頭幾次同學們總爭先恐後熱絡給出建議、技巧與觀點,到後來大家都安靜沉默覺得束手無策。我們試過用教科書上的各種理論文獻想要突破這樣的困境,然而下次同學再次報告時——一切一樣。全班陷入一種「沒有想到任何方法」「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困境。
更甚至,連帶領我們的教授,對此情形也苦思皺眉了起來。
後來,教授只冷靜地給予了這樣的意見: 「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都沒有用的話,我們只能持續不斷嘗試貼近、了解與靠近個案,不論用什麼方法、技巧或說什麼話,只要帶著這樣的態度與個案互動,個案肯定會逐漸感受到的。
記得在台下聽道的我,內心同時蹦出兩種想法:
「我們只能這樣了嗎?」
「這樣做真的可行嗎?」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後來,開始執業後,對於治療的困境與阻礙,遇到更多而從未變少。
身為新手臨床心理師的我,在心理治療這條漫長的路上,常常深陷「懷疑自己進行的治療是否有療效?」「個案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我要如何催化個案產生改變?」等苦惱,甚至在一些無力的時刻,會對自己的治療能力與技術產生自我懷疑。
神奇的是,我與自己的督導討論所遇的難題與懷疑時,標榜「不是走人本、溫暖取向」的督導,卻說出了我需要、讓我感到溫暖與被接納的話:
「做這一行到後來,會發現,只要你沒放棄個案,你就能找到出路。」
「只要個案願意來,不論過程如何,就可能有一天會有效。」
在各種教科書、文獻分析探討,都會指出不論是什麼心理學派與療法,都會認同心理治療成功的因素,最關鍵之處是在於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關係
存在主義治療大師歐文.亞隆(Ivrin D. Yalom)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治療》一書導論開頭便提到,治療師總會在治療裡面「撒入一些關鍵重要、但難以理解、私底下的內容、屬於正式理論外、沒被書寫下來、也無法明確教導的『東西』。」,甚至有些治療師並不知道自己使用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像能使烹飪菜餚之能有「獨家最佳風味」的「香料」一樣,使心理治療「真正的有效」。
如果說,我們在學校、實習、臨床經驗與各種(很燒錢)的工作坊,奠基與配備的必要的學識、技術與理論,是我們在臨床實務工作中的最佳工具與利器;那願意始終「愛著」、「陪著」個案與他們的問題,便是我們的魔法般的終極武器,是我們的獨家香料。
如今回頭看,在碩三那場團體督導,教授所說的那一番話,關於只要我們持續愛著、貼近著個案,不論用什麼方法,他們總有一天會感受到。
現在的我,開始相信「這樣總會可行」
對於自己「能有能力這樣愛著」個案與他們帶來的問題,而感到幸運且榮幸。
攝影師:thevibrantmachine: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066868/
※本文標題「愛著個案和他們的問題」,這樣的說法,在我印象中是在歐文.亞隆(Ivrin D. Yalom)著作《生命的禮物》所提到。
Written 熱血小隊員

※「心理師的治療日記」全新專題,將會收錄心理雜貨鋪裡面兩位心理師,在做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歷程中的體悟與反思,作為紀錄與分享,歡迎追蹤。
※本文產出感謝此專題的 忙碌小員工,陪我一起修改文字內容細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1會員
22內容數
由兩位臨床心理師,與你分享,大眾心理學以及心理學專業的相關書籍。歡迎一起走進我們的「心理書報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雜貨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忘記,身為治療師, 我說的話對於個案可能至關重要,影響力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大。
有時候我會不小心忘記,身為治療師, 我說的話對於個案可能至關重要,影響力遠比我想像的還要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治療師的「失敗」如何促成成功的治療。文章以溫尼考特的理論為基礎,闡述「負面」經驗在治療中的正向價值,以及治療師如何透過覺察和修補自身的不足,協助個案在主觀經驗與外在現實間取得平衡,最終抵達他們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 Dr. Chi-Hua Wang,今天想與各位碩士與博士生分享一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的重要貢獻與啟發。希望這些內容能激發你們在學術研究與個人生命探索上的靈感。 ▌1.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核心貢獻 歐文·亞隆將人類內心的深層衝突總
Thumbnail
OMG又是颱風假,無語問蒼天。 原先和個案約了視訊(想讓大家舒服地在家會談,也免去改期、延後的麻煩),但捷運停駛的消息替我決定了今天的行程:妳給我待在家。 寫信向個案說明、致歉後,懷著對踢公北感到委屈無奈的心情(多希望可以依照原定計劃...)慢慢拾起小日子,做些能讓心情整齊乾淨的事。
Thumbnail
在繁忙且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許多人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希望解決內心的困擾與情緒問題。然而,除了傳統的談話療法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輔助治療師更有效地幫助求助者呢?本文將介紹一種獨特而強大的工具——巴赫花精(Bach Flower Remedies)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涵蓋了療癒師處理個案金錢匱乏議題的過程,以及一些對話和意象的描述,並且解釋瞭如何自我選擇,為自己和個案做出正面改變。文章中包含了獨特的精神療癒方式,旨在幫助人們釋放過去的限制性信念,並展望未來的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治療師的「失敗」如何促成成功的治療。文章以溫尼考特的理論為基礎,闡述「負面」經驗在治療中的正向價值,以及治療師如何透過覺察和修補自身的不足,協助個案在主觀經驗與外在現實間取得平衡,最終抵達他們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 Dr. Chi-Hua Wang,今天想與各位碩士與博士生分享一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的重要貢獻與啟發。希望這些內容能激發你們在學術研究與個人生命探索上的靈感。 ▌1.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核心貢獻 歐文·亞隆將人類內心的深層衝突總
Thumbnail
OMG又是颱風假,無語問蒼天。 原先和個案約了視訊(想讓大家舒服地在家會談,也免去改期、延後的麻煩),但捷運停駛的消息替我決定了今天的行程:妳給我待在家。 寫信向個案說明、致歉後,懷著對踢公北感到委屈無奈的心情(多希望可以依照原定計劃...)慢慢拾起小日子,做些能讓心情整齊乾淨的事。
Thumbnail
在繁忙且充滿壓力的現代社會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許多人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希望解決內心的困擾與情緒問題。然而,除了傳統的談話療法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輔助治療師更有效地幫助求助者呢?本文將介紹一種獨特而強大的工具——巴赫花精(Bach Flower Remedies)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心理學領域中,留住個案的重要性,並指出年資和晤談能力並不是留住個案的關鍵。文章主張在當心理師時,不應只依賴學校教育的模式,而應有多元思考、跨系統的合作等不同觀點。作者強調在學習與實務之間存在落差,因此提倡接受整合取向的督導,並在助人技巧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安心上手。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涵蓋了療癒師處理個案金錢匱乏議題的過程,以及一些對話和意象的描述,並且解釋瞭如何自我選擇,為自己和個案做出正面改變。文章中包含了獨特的精神療癒方式,旨在幫助人們釋放過去的限制性信念,並展望未來的成長與改變。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