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涵容還是適應?——當多元文化成為顯而易見的日常

有日到一家小吃店用餐,隔壁桌進來了一位看起來應該是在附近工地工作的年長男子,黑色的運動服上沾了白色的油漆,黝黑的手連手掌上也有一大塊白色的油漆,感覺像是工作告一段落來用餐休息一下。
當店員招呼他坐下給他菜單時,他瞄了桌上的菜單一眼用閩南語跟店員說:「我看唔~」,店員反應也很快,馬上用閩南語反問他,「你想要吃飯還是吃麵?我們有滷肉飯、鵝肉麵⋯⋯,要不要切一盤鵝肉?要加點青菜嗎?有高麗菜跟菠菜可以選;湯的話有紫菜湯、鵝肉湯⋯⋯。」
在店員機靈的協助下,整個點餐流程順利完成,大哥也豪邁地點了好多道菜,開心地用完餐繼續回去工作。
這件事讓我想起在談論多元文化時,我們會討論年齡、性別、世代、族裔、語言、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不同條件,但當這個一個個標籤把人分類到不同籃子裡後,我們依舊對於這群人也只有模糊的想像。因為「多元」相對於「單一」,一直都是光譜上相對的概念。有人來自於閩南與客家的家庭、有人來自多種族家庭、有人來自於勞工階級、有人來自中產階級、有人受過大學教育、有人在國外受教育,這些條件就好像是在畫素描時,原本只有模糊的輪廓,隨著條件越來越多,就像是在素描作品上加上光影和明暗,用不同深淺墨色的鉛筆勾勒出細節,讓所描繪的對象越來越立體。
「立體」是我們在理解他人時,總是期盼達到卻總力有未殆的目標,無論是受限於我們原生家庭、自己教育背景與社經地位條件的限制,或是根本有限的想像力,導致於我們難以想像,在自己身旁其實存在著可能跟自己完全不同的群體;或許,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一樣的文化生活圈,有不同的政治價值觀跟政治傾向,但卻被我們歸類為面目模糊的一群。
英文當中的Accomodate這個字,通常用在一方對另一方進行特殊安排或是調整,讓另一方可以更方便地做事或是更容易適應一方所在的環境;而Adapt這個字,則通常牽涉到某個體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常模或常規的環境或文化,也因此常用句型是某某某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xxx adapts himself to the environment)。
對於非我群體的觀點是涵容還是適應,其實也反應了我們自己對於「不一樣」的詮釋。
當政府要求新移民學習中文好「融入」台灣的文化時,我們預設的立場是已經有既定的遊戲規則需要新來的玩家遵守?還是我們對於對方來自的母國文化特殊性視而不見,甚至當作主流文化的威脅?
生存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遑論在異地生存下來。
身為可能的主流群體,或很可能決定他人是否需要「適應」環境的規則制定者,我們是否願意試著看到,在異質群體模糊的輪廓之內,有更多關於他們特殊且不容抹滅的細節;若我們只願意從某些角度投射我們的眼光,那些跟我們一樣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個體,將沒有機會變得立體,也沒有機會成為他們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