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觀無量壽佛經疏》是唐代善導大師 (613~681) 所著《觀無量壽經》的註釋,在其第四卷中提及二河白道的比喻。在日本,由於法然 (1133~1212) 和親鸞 (1173~1262) 在其著作中的引用和提及,此後淨土各教派,逐漸將二河白道的比喻,繪製成畫。在這裡引用幾幅不同的圖典插畫,以供參考。
二河白道圖說
現世眾生遭遇群賊和惡獸 (比喻惡與誘惑) 的襲擊,向西方 (極樂淨土的方向) 跑去,眼前卻出現火河和水河 (象徵自身的 「怒、憎」 和 「執、貪」 之心)。其水火中間,只有白道 (祈求極樂往生的清淨之心) 延伸至彼岸。眾生祗要專心念阿彌陀佛,即可不受迷惑而順利通過白道,到達極樂往生。
圖中左上方是阿彌陀極樂淨土,寶池中有化身人物,白道彼岸(西岸)有迎接者阿彌陀佛三尊。用銀泥和細金箔裝飾成沙洲形狀,並以寶樹、花卉、靈鳥等為點綴。下層(東岸)表示現世,細膩繪製了惡獸、餓虎撲食般的武士、將要受到極惡誘惑的人物等。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

原文出自善導大師之「迴向發願心釋」文中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爲行者,以説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歩,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歩。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焔亦來焼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勧聲 :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 : 仁者迴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二河白道圖說 (不同的繪版)

善導大師之講解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迴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即喻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燄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著,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沈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彿相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不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迴向發願心。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4月17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有的時候,佛陀一身化作多身;有的時候多身集作一身;有的時候山崖牆壁出入無礙;有的時候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有的時候下身出火、上身出水;「入地如水」地這麼硬,佛下去好像潛水下去;「履水如地」 走在水面上像走在地面上等示現這些神變。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Thumbnail
佛陀的大弟子阿難有一天問佛陀,「佛陀啊,您在世的時候,大家隨您而修而行,有一天您若涅盤了,眾人要依什麼而行呢?」,這句話猶如在說,一座燈塔滅了,海平面陷入漆黑,遠方的船隻將迷失在大海中,不知何處才是家的方向。佛陀跟阿難說,「不要怕,只要將《四念處》當作修行的方針,就如同我在世。」 觀身不淨。我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觀音山 4月17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有的時候,佛陀一身化作多身;有的時候多身集作一身;有的時候山崖牆壁出入無礙;有的時候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有的時候下身出火、上身出水;「入地如水」地這麼硬,佛下去好像潛水下去;「履水如地」 走在水面上像走在地面上等示現這些神變。
Thumbnail
無涯子是一位明末清初的修道人,他自幼有出家之志,但因家道中落,未能如願。他在明朝滅亡後,不願為清朝效力,四處遊歷,尋找修道的機緣。他曾經拜訪過許多名山大川,參訪過許多高僧道士,但都沒有得到心中所求的真道。他漸漸感到失望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麼。有一天,他來到了西湖...
Thumbnail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此岸名娑婆,眾生輪轉生死陷火宅;彼岸名涅槃,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佛陀普為十方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法者,筏也,能截愛流超彼岸。如筏喻者,種種苦口,譬喻言詞,應機度化假方便。不應取法,如來標月指,開佛知見示眾生,明月本在,非指所生,著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