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6 大好習慣避免寶寶肚子「鼓鼓」! 吃益生菌可助消化嗎?

寶寶喝完奶肚子通常變得又圓又大,但要怎麼判斷是否需要就醫呢?肚子鼓鼓主要來自空氣,本篇分享成因以及預防改善之道。保持 6 大好習慣,避免過多氣體累積,挑選消化型益生菌,促進食慾,幫助消化,飲食不卡卡!

一、如何觀察寶寶氣體累積過多?

寶寶喝完奶肚子通常會變得又圓又大,其實就是體內有太多的氣體,感到肚子脹脹的不舒服。大人和小孩都會有,年紀更小的嬰幼兒發育還不完全,因為肌肉比成人薄,稍微吃一點東西就會鼓得很明顯,所以更容易有「氣體累積」的問題。
此時只要確保孩子順利嗝氣、放屁,休息一下消化完肚子就恢復正常。只要喝奶量正常、活動量正常、排便正常、沒有尿布疹,這都是不用擔心的! 如果寶寶有「頻繁吐奶」、「食慾減退」、「活動力下降」、同時又有「尿布疹」、「體重成長變慢」等 5 個徵兆,需醫生評估寶寶的身體狀況。

二、「氣」到底是從哪裡來?

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嘴巴吞下的氣體,另外一種則是食物消化後產生的氣體。
1. 吸入過多空氣:可能是餵食方式不正確,奶嘴孔太大,吸吮的過程會喝進空氣,或是寶寶哭鬧太久,哭會吸入更多的空氣,導致肚子又鼓又脹,造成不舒服的惡性循環。
2. 消化不良產生氣體:因寶寶身體機能尚不完全,還在學習如何同時有效率的處理食物、氣體和便便,加上體內細菌叢還在建立,此時若副食品,配方奶粉成分不適應,或過度餵奶造成消化不良,排便不順等原因,都容易產生氣體。

三、避免肚子「鼓鼓」6 大好習慣:

觸摸寶寶肚子後感覺硬邦邦的,輕敲肚子後發現出現咚咚的鼓音,都是肚子鼓鼓的現象,其實相當常見,新手爸媽不用太緊張喔!分享 6 大好習慣,避免過多空氣累積,讓寶寶更舒適。

1. 注意餵奶的姿勢:
餵寶寶喝奶時,請讓寶寶的頭部高於胃部。寶寶用這種姿勢喝奶,多餘的空氣也會向上跑,讓寶寶更容易打嗝。另外可小心輕拍奶瓶的瓶身,並注意奶嘴恐是否過大,確保沒有多餘的空氣吸入。

2. 喝奶後拍打嗝:
不論是母奶或配方奶,不宜過量。喝奶到一半,可先暫停給寶寶拍嗝,等空氣排出來了再繼續餵,讓多餘的氣體排出,寶寶喝奶過程較舒適。

3. 定時定量餵食:
別讓寶寶餓過頭、哭太兇後再餵奶。餓過頭再餵奶會讓小孩一下喝太急、喝太快,吞一堆空氣。當寶寶大哭的時候,會用嘴巴呼吸,吸入一堆空氣,寶寶不適感更嚴重。

4. 留意給寶寶的食物:
某些成分對於寶寶來說,特別容易不耐,挑選適合寶寶體質的奶粉,避開產生氣體的副食品食材 ( 豆類及根莖類等 ),若是餵母乳的寶寶,母體也要特別注意飲食,透過飲食紀錄觀察寶寶肚子鼓鼓、放屁的規律性,媽媽就能知道怎麼吃才能避免了。
※ 「纖維質」雖然是造成寶寶肚子「鼓鼓」的原因,但同樣能幫助排便順暢。可以循序漸進,少量給予,就能減少氣體產生又讓排便順暢。

5. 補充消化型益生菌:
挑選正確嬰幼兒益生菌,能幫助消化吸收並促進食慾。建議挑選具有專利包埋的益生菌,耐胃酸保持益生菌活性,維持消化道機能,另外水溶性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蔬果酵素及檸檬酸成分是幫助消化的關鍵。

6. 腹部按摩:
按摩要在寶寶喝完奶 1 至 2 小時後進行較為適合,大約 5 至 10 分鐘即可。
按:三指於肚臍上 1 吋處,往下輕按至肚臍下, 5 次。 推:雙手拇指放在肚臍兩側,由中心向外平行分。 揉:右手於寶寶腹部上方處,以逆時針畫圓揉按 5 下;再換左手,以順時針畫圓揉按, 5 下推開, 5 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2018 年,BabyLike 由一群喜愛孩子的媽咪們的共筆部落格起步,也是「BabyLike」網站名字的由來,BabyLike 也表示期許能給予寶寶喜愛的,不管是育兒用品、生活、玩具或是寶寶食品等,在育兒的路上,希望能和新手爸比、媽咪們彼此幫助和陪伴,讓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美好育兒故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