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看Netflix《越洋救援》影集,裡面出現真實人物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Hirschman),而且還是劇中的主角,戲份很多。寫觀影心時想找他書的中譯本介紹連結,赫然發現《反動的修辭》有2021年新版,
點進readmoo的試讀看完吳乃德老師等人的推薦文,螢幕跳出試讀完畢立即購買的框框時,想也沒想就下單買回來。
我上次看《反動的修辭》大約是20年前,譯者是研究所的老師,也是我的論文口試委員,他大力推薦本書,自然就買來看。相較於前陣子看
《修辭的陷阱》,讀得有點卡卡的,斷斷續續拖了快一個月才看完。這次重讀《反動的修辭》,幾乎一氣呵成讀完,可能是以前曾經讀過(但也20年了),譯者文筆好,加上書中分析的文本與主題我本來就很熟悉,所以讀得很快。
本書的時代意義
本書寫於1980年代,主要是在回應當時歐美新自由主義對福利國家的抨擊而擴展出來的。而1990年代臺灣一方面出現解構黨國體制的民主化訴求,一方面也遭遇國家財政赤字不斷攀升的危機,所以朝野基於不同目的各自援引了新自由主義以及與其相關的新公共管理理論,企圖將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政權打造成一個小而美且有效率的政府。政府高舉尊崇自由市場機制,開始了各項政府改造工程,如國營事業民營化,電信與金融市場自由化以及晚一點的山也BOT海也BOT的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政策。
雖然新自由主義成為經濟學、商管學院與公共行政等學科領域的顯學,但如本書有關作用與反作用的分析架構。其他社會科學領域也興起了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反動”浪潮。那時還在當學生米蟲的我,自然也跟風讀了不少。所以讀到書中有關福利國家正當性危機的論辯時,真有一種遙遠的熟悉感,好久沒看到這術語。
除了圍繞在福利國家的相關論辯,書中對於法國大革命、普選權擴張等歷史事件的文本分析,就算沒讀過原典,但對這些原典文本的作者,如亞當斯密、邊沁、伯克、托克維爾,巴列圖、海耶克等人的思想主張,一般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應該也大多熟悉,畢竟是教科書一定會提到的人物。看完本書等於複習當年讀書時的記憶。
Action vs Reaction
反動或反動派,在中文通常具有很強烈的貶抑與負面意義,在英文原意雖然也有類似負面意涵,但也有中立的意涵,即反作用力。Reaction在中文除了可翻成政治思想與改革行動上的反動,也可翻成物理意義上的反作用力。本書的Reaction概念,一方面是指涉政治思想與改革行動層面上所引起的反動,一方面又具有反作用力的中立意涵,因為作用力必然會產生反作用力。
所以赫緒曼很強調反動修辭不只是反動派的專屬工具,進步派也會使用。書中主要論證架構雖然是從反動派的文本去分析如何利用反動修辭去反對改良/革命行動,但也分析不少進步派人士如何使用反動修辭去支持改良/革命行動。本書對於「反動」與「進步」等詞彙的使用方式,較我們日常使用脈絡更為複雜一點。
本書主要是分析反動修辭論證邏輯上所造成的問題,而非深入分析各種反動或進步思想與行動本身的實質內涵,並從道德價值層面去斷定誰對誰錯—雖然作者本身立場是偏向進步改良光譜。思想與行動實際產生的內容是一回事,如何用修辭去評價這些思想與行動又是一回事。所以本書區分兩個層次:修辭言說的推論與現實發展的結果。
本書所謂的反動修辭,就是透過特定修辭邏輯去阻礙人們去改變現況的行動,修辭本身簡潔有力,又根深蒂固的論證邏輯限制或僵化了人們對於特定行動的分析視角,有點像所謂的刻板印象,讓人無法探究各種可能性,一旦身限於這些反動修辭的固定套路,會讓人簡化現實的複雜性與可能性,無法客觀評價現實中各種行動與思想可能引發的發展結果。
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本書提出了三種反動修辭類型,分別為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本想簡潔說明這三種論述的內涵,但覺得書中的推薦文,就已經介紹的很清楚,所以直接引用推薦文的文字。
「悖謬論」的論點是:由於世界的複雜、或人類知識的限制,改革只會帶來和目標完全相反的惡果。
「無效論」的論點是:社會發展自有其邏輯,人類的改革措施不能帶來任何改變。
「危害論」的論點則是:改革雖然可能是好的,可是卻會摧毀其他更重要的價值。
這些反動修辭讓人可以將複雜多變的事件發展趨勢簡化成強大而有說服力的論證邏輯,就事後諸葛來看,很多歷史上曾經受到熱烈支持的反動論述目前看起來是錯的。但這些反動修辭的論述架構仍然持續在當代社會興盛,雖然分析的事件與議題不同,但論證的架構依舊。
本書聚焦在三個重要歷史事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爆發、19世紀普選制的擴展以及20世紀福利國家的興起,分別對應了公民權三種不同面向:自由權、參政權、社會權,這些公民權的發展,激發了各種反動修辭。書中有一章圖表,將反動修辭與這些歷史事件的對應關係整理得非常清楚。
我們現在都已經接受法律對個人自由的保障,總統普選、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等國家制度,但歷史上曾經有很多有識之士應用各種反動修辭來反對這些制度的實施,我們以後見之明來看那些有識之士的言論,會覺得很荒謬,但是環顧我們當今社會,仍然可以看到很多議題出現這些反動修辭。本書2021年新版最後特別新增了一篇朱家安寫的小習作,針對防疫封城、移工/外勞、教改文言文、同婚等社會爭議課題,讓讀者參照本書論證方式去分析這些議題中出現的反動修辭。
補語
這三種反動的修辭在歷史上有各種不同的變形,其中有些是進步派發展出來的,而且也與反動派一樣犯同樣的錯,簡化事情的複雜多元,採取了一種命定說。如反動派的悖謬論是主張做了某事反而會造成更大災禍,所以最好不要做。進步派的悖謬論則是主張不做某事情,反而會造成更大災禍,所以一定要做。
赫緒曼的思想立場是反對歷史決定論或命定說的觀點—強調歷史一定會怎樣發展,如主張無產階級必定戰勝資產階級,民主必定戰勝專制等等。然而就像法國大革命一樣,人類一開始採取的行動,可能會如悖謬論所說的引起大災難,但隨著人類的行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人們透過試誤,可以不斷修正調整各種行動策略與方案構想,因而降低行動所引發的非預期效果或災禍,提升行動的有效性。
反動的修辭不只在政治經濟社會公共議題常見,老實說也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如這樣做沒效,那樣做你會自食惡果八拉八拉的。很多警世名言通常會結合反動修辭的意涵,而讓人不採取行動或做出改變。但這很難避免,畢竟反動的修辭就像刻板印象,可以方便人類簡化複雜的社會現象,判讀現況,讓人想當然爾,不用費太多心力就對外界做出反映。
即使很難避免這些反動修辭的流傳,但我們對很多重大爭議課題,仍然有需要警惕小心這些修辭對我們行動與思維先入為主的影響,而讓我們無法客觀地評估事態的發展,進而採取適當的行動。 本書雖然不否認人類行動可能會如反動的修辭所預測的一樣發展,但這不是絕對永遠的,因為人類的行動不是一次性,第一次嚐到苦果後,第二次就可以記取教訓而調整行動策略。把反動的修辭當成必然絕對的行動準則,就會忽略人類行動的各種可能潛力。如果反對的修辭是不破的真理,我們現在應該還在當農奴,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健保,無法投票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