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蟲、煙鬼、同性戀以及其他怪胎|Netflix《越洋救援》不負責任推薦

2023/04/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幹嘛幫英國人賣命
因為只有他們在對抗納粹
英國這次是正義的一方
所以我跟他們一起奮戰

不只是以古鑒今,還有更多...

Netflix這個時候推出一部1940年歐洲(菁英)難民逃離納粹歐洲的二戰時代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正在進行中的俄烏戰爭。俄羅斯有如當年的納粹德國,入侵他國引發戰爭,並在歐洲製造出大量流亡的難民。
不過《越洋救援》不是單純探討戰爭的可怕,納粹之惡、或呈現難民之可憐境遇,或是彰顯人性在危機中展現的光輝等等,這些元素本劇其實都有,但篇幅不多,應該說本劇主軸有點多又複雜很多,像個大雜燴,沒有統一的味道,而是隨著你夾到什麼菜吃,就會吃到什麼樣的味道。
所以本劇的調性與《辛德勒的名單》、《杉原千畝》、或是尼古拉斯溫頓等猶太之友紀錄片有很大的差別。不過對本劇人物與背景有興趣甚至有點瞭解的,看本劇應該會覺得很喜歡,感覺彌補了一段空白,但完全不知道這段歷史的可能會看得霧沙沙,因為本劇人物眾多,很多人在劇中都沒有清楚的背景介紹,有些人很容易看出是誰,但有些人我也是邊看邊猜他是誰。
這段發生在馬賽與西班牙的逃難歷史之所以特別,在於這群人與一般難民不同。這些難民在當代歐洲人文社會思想與藝術史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而且在介紹這些人的生平時,也無可避免的會提到這段逃難經驗。
劇中的美國難民搶救組織基本上是協助哪些值得收容的難民逃到美國,所以劇中難民是有階級,普通難民是不值得救,只有哪些已經功成名就的難民才值得救助,本劇唯一會讓人辛酸落淚的就是面試難民的過程以及一堆難民排滿走廊的場景。

歷史留名的大人物與不知名的小人物

本劇參與逃難過程的人物可分成兩組,一組是等待被救援的知名學者與藝術家等大人物,一組是要救援難民的小人物(裡面有wiki可以查得到的真實人物與虛構人物)。劇情主要集中在這些小人物如何努力幫難民逃離歐洲,那些小人物不但要與納粹勢力對抗,還要周旋應付美國、英國、維琪法國等國家官方勢力,這些各國官方組織與人員或許可以被視為劇中第三組人物—介入甚至妨礙逃難工作的外在勢力。
因為劇情聚焦在小人物錯綜複雜的救援行動,所以小人物的形象比較具體,看戲中很容易認出來。但大人物沒有啥鋪陳就出現在劇中一角,剛出現時可能都不知道他是誰,甚至出現好幾次還是不知道他是誰。大概是導演預設大家都認得他們。不過導演以為的常識不一定是觀眾的常識。這大概是本劇最大敗筆。劇中雖然流露出各種當代政治正確的意涵,但觀看過程中卻讓人有種混合西方進步主義價值與西方中心主義視角的怪異感。
本劇總共七集,每集的標題都是某個大人物的代表著作、創作作品與理論。第一集雖然在講赫緒曼,一開頭就給他一個大特寫,但我完全沒意識到,一直到他姐說出阿爾伯特赫緒曼,我才意識到。反而是班雅明短髮圓框眼鏡的標誌一出現立馬讓我認出。我剛要點開看本劇,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就是班雅明,所以很注意看有沒有出現他,畢竟他就是在這次逃難過程中自殺的。
年輕的赫緒曼
自殺前的班雅明
七集的標題與對應人物如下:
第一集〈出境、聲音與忠誠〉:赫緒曼
第二集〈歷史的天使〉:班雅明
第三集〈荒野〉:馬克斯恩斯特
第四集〈無路可退〉:華特梅林(Walter Mehring)
第五集〈人的條件〉:漢娜‧鄂蘭
第六集〈納粹心靈無意識行為〉:安德烈·布勒東
第七集〈雪中火〉:夏卡爾
馬克斯恩斯特的荒野中的拿破崙
第一集講赫緒曼其實也不意外,因為他是從被援救的大人物,變成援救難民的小人物,應該說他那時還是小人物,變成大人物是之後的事情了,相較於其他幾個已成名大人物,他當年只能算沒沒無名的年輕小伙子。他的作品《叛離、抗議與忠誠》(Exit, Voice, and Loyalty)《反動的修辭》中譯本我都有買,看完後不知道塞到那邊去了。
其實我是點進第二集,跑出標題〈歷史的天使〉,才意識到集數標題與大人物的對應關係,第一集Netflix集數標題翻譯是出境、聲音與忠誠,覺得熟悉但沒聯想到,就英文字面上意義是Netflix翻得比較對,但就書的內容,台灣中譯本書名翻譯比較貼切。
七集所對應的大人物就第四集的華特梅林(Walter Mehring),我完全沒聽過,或是看過也沒留下任何印象。然後第六集標題一開始看到時讓我想到榮格,後來想不對阿,榮格又沒流亡。等到實際看第六集時,才知道是在講布勒東的自動繪畫。不過自動繪畫跟納粹有啥關係?我想不到。
裡面出現的大人物當然不只這七人,如很愛下棋,被藝術耽誤的棋手小便斗杜象,有錢到爆的藝術收藏家佩姬古根漢,對,就是那個曾經要來台中蓋古根漢博物館的家族成員。
這些歷史大人物就現在台灣社會標準看來,都是一堆不正經的人物,最知名的是很愛呼麻的班雅明,還有煙不離手的漢娜‧鄂蘭(在台灣一定會會被董氏基金會追殺,煙會被馬賽克),然後還有一堆自戀,迷信與生活糜爛的典型藝術家。
煙不離手的漢娜‧鄂蘭
小人物也大多不正常,不是貶抑,是指不符合一般小人物形象的小人物,有當年會被浸豬籠的同性戀,還有不把錢當錢看的富家女,裡面唯一像正常人的大概是那個美國馬賽領事館的副領事,堪稱美國辛德勒,為了救人還丟了官位。

人物之外的歷史背景

我覺得本劇最值得台灣人觀賞的部分是對於當時歷史背景的鋪陳,1940年剛好是羅斯福競選第三任總統的時間,美國對於歐戰仍保持中立,很多官員與企業家並不反對納粹統一歐洲,反而覺得有利可圖,劇中具體描繪出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氛圍與外交政策的思維,很有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初德法兩國心態的即視感。
現在想想歐洲應該要感謝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帝當時不參戰,歐洲就要被納粹統一了,納粹版的1984就要成真了。
劇中也描繪法國殖民主義問題,提到法國抵抗運動中黑人扮演的角色,並觸及到法國的種族歧視問題。當時法國仍然殖民北非,所以很多法國低下職業工作是由北非人擔任,如飯店的服務員,監獄的守衛等等,也因為北非人的職業,讓難民救援行動更加順利。
因為劇中大人物很多是猶太人,其實也涉及到猶太復國主義,說明猶太人為何與英國合作,因為英國允諾協助猶太人復國,雖然劇中討論的是邱吉爾對猶太人的承諾,但根源應該是貝爾福宣言。除了猶太人復國主義,劇中也處理英國情報處與法國抵抗組織與美國救援難民組織的關係,畢竟在美國宣布參戰、德蘇互不侵犯協約撕裂前,當時唯一對抗納粹的只有英國。
本劇也提到國際外交諜戰上的眉角,有點在嘲諷美國人,相較於專業諜報人員的天真與不謹慎,也順便表了一下中華民國外交官的奸詐,何鳳山就像杉原千畝一樣,只是國家外交官的極少數。
本劇最後逃離馬賽過程配樂竟然是命運交響曲,真是太神了。然後馬賽警察局長跟美國馬賽領事的對話真是充分顯示官僚的本質,對於在公家機關待了十五年的我真得是不能同意再多了。
但我們也可以放他走
什麼
車再買就有了
別管車了,人呢?他們是犯人,是性變態
他們當然是,但是...現在他們...總算變成別人的問題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2會員
116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