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影評|《腦筋急轉彎》與《腦筋急轉彎2》:擁抱情緒,就是在擁抱自己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人類出生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撇除呼吸,就是哭泣。而哭泣(或者說背後的情緒),將會伴隨我們一輩子。從生到死,再從清醒到夢境,橫跨日夜的各種情緒,穿梭於不同的關係及場域,不斷地影響我們的言行舉止。

遺憾的是,即使情緒總是扮演關鍵角色,我們對於情緒的理解卻非常有限,甚至經常視情緒為一種「麻煩」。尤其是那些不夠體面的負性感受,直接被我們打入冷宮,儘管它們再用力鼓鬧,依然得不到對等的關注,頻頻遭到冷落與忽略。

當然,我們對情緒如此疏離,不能完全歸咎於個人因素,更像一種社會共業,才會讓我們在這堂名為「情感教育」的課程上集體缺席。2015 年由 Pixar 出品的《腦筋急轉彎》則像是一堂來得正好的補修課程,賦予情緒顏色、輪廓與個性,一步步把抽象的情緒(樂、憂、怒、厭、驚)給捏出來(具象化),並藉由一場內在公路之旅去提醒觀眾:每個情緒都有它的功能與意義,就算長得不太討喜,終究值得一份肯認與和解。

只不過,情緒也會隨著成長越來越複雜,特別是在青春期,由裡到外,身心都在急速膨脹,自然會引起一場場混亂。來到續集《腦筋急轉彎2》中,製作團隊除了延續首集的設定,更加入焦慮、尷尬、倦怠、羨慕四種棘手情緒,同時提升敘事衝突、世界觀格局,以便呼應所謂「宛若風暴」的身心發展階段。

接下來,本文將會結合諮商心理的角度,依序梳理兩部作品的細節與巧思。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憤怒,往往蘊藏著改變的力量

參照首集劇情內容,可以發現主角 Riley 之所以出現情緒困擾,很大的原因來自各種失控事件的疊加,包含無法融入團體、行李被貨運公司搞丟、缺乏情緒調節技巧、父母忙碌於工作、摯友認識新朋友、曲棍球面試失敗等,在在催化不安,持續打擊 Riley 的適應狀況。

就心理學來講,人類都有追求安定的傾向。如果生活嚴重偏離常軌,好比 Riley 遭遇到的前述處境,即會自動觸發身心警戒系統,確保對生存威脅迅速反應。這時候,大腦寧願誤判,也不要錯放任何潛在的危險,更沒有多餘的力氣去調動同理心運作,所以這時候的你我經常給人一種異常暴躁(緊繃)的感覺。

Riley 跟父親的餐桌爭吵一幕,無疑代表她的適應困擾已然超過身心負荷;只可惜,Riley 的父母未能察覺到脫序行為背後的求助訊號。相反地,父親選擇展現「權威」去「懲罰(壓制)」Riley,而這又強化 Riley 內心的不安與慌亂,促使她更加封閉自我,甚至拒絕接受父親事後的示好。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當然,Riley 的一舉一動都有心理學上的意義,「封閉自我」亦然。我們都明白,許多時候要保護好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去冒險、不去期待。至於後續的逃家計畫,同樣也有功能,看似在挑戰權威,實際上是為了返鄉創造快樂記憶。不過,比較特別的是,整個逃家計畫其實是由「怒怒」所主導,不是驚驚,更不是厭厭。原因在於憤怒是一種充滿力量的情緒,往往會驅動人們以行動去突破困境。

換言之,憤怒確實經常造成破壞,但也促使我們起身行動,不管是拒絕或反擊,都讓我們可以回應外在挑戰與壓力,進而有助於生活適應。然而,社會太習慣抹黑憤怒,一旦有人表達怒意,隨即會被貼上各種標籤,包含你不夠成熟、不夠體諒,甚或太過自私;可是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端看人們(自身/周遭環境)如何理解與回應。以憤怒這個情緒來說,它代表受傷,更代表在乎,甚至蘊藏著力量,如果發揮得宜,在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亦有機會打造出改變。

假如 Riley 沒有逃家、沒有表現異常,父母也不會有機會理解她的困境。甚者,在續集當中,怒怒反過來成為鼓勵樂樂的角色。或許憤怒始終是一種讓人非常不舒服的情緒,但還能生氣,終究是生命力飽滿的展現,象徵我們不願就此放棄、妥協,仍舊抱有希望與不甘,還想要再為自己多努力一點。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那些藏在日常裡的哀傷與失落

除了表現生氣的意義,《腦筋急轉彎》首集也聚焦談論「憂鬱」的存在必要性。但憂鬱不會平白無故出現,Riley 的憂鬱又是怎麼發展成形的呢?

知名心理學家 Adler 曾說,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並認為心理困擾跟人際關係緊密相連。心理學家 Holmes 與 Rahe 也曾做過相關研究,同樣發現壓力感受排序較前面的事件,經常涉及關係的變動。換句話說,在首集劇情裡,搬離家鄉這個設定有其道理,並非毫無根據的安排,再加上 Riley 又處於看重同儕的發展階段,搬家恰恰足以成為引發情緒困擾的主述議題。

實際上,Riley 不僅要跟親朋好友分別,讓她感到安心自在的環境也被抽換,甚至因為適應問題體會到自己不如想像中堅強與樂觀。也就是說,Riley 歷經了多重的失落,但Riley 的失落經驗並未被父母或自己看見與理解。他們過於聚焦在新生活的展開,因而缺少關鍵的哀傷反應,最終導致哀悼歷程受阻,甚至走上情感麻木。

若從哀傷治療的角度出發,除了人人熟知的 Kubler-Ross 失落五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實務界也經常參考雙歷程模式(Dual Process Model)去解釋人們的哀悼歷程。簡言之,人類因應失落經驗的過程,可能分為失落與復原兩種導向,並且會在兩者之間不斷擺盪,然後慢慢找到一個平衡去適應「逝者/關係消亡」的新生活。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然而,如前所述,Riley 的失落未被看見與理解。一方面只允許正向情緒、正向思考,二方面也只聚焦於新的生活去行動,媽媽甚至希望 Riley 成為父親的後盾。但不管是研究或實務場域都發現人們面對失落時,也需要花時間消化、釋放那些悲傷感受,更會歷經一定程度的失控跟失能,藉此讓失落被表達、被聽見。

換句話說, Riley 的哀悼歷程缺了好大一塊,嚴重傾斜於復原導向。久而久之,哀悼需求未被滿足的 Riley 自然會被空虛及迷惘吞沒,而無處可去的悲痛並不會隨著時間淡化,直到 Riley 難以負擔,情緒感受機制就會陷入停擺,以便自我保護。

也因此,首集結尾才會安排 Riley 向父母說出自己對於家鄉、朋友、過往的思念,藉此推動哀悼歷程逐步展開、完整,並讓憂鬱發揮它的功能。正如憂憂所說:哭泣,可以讓人慢下來,憂鬱亦然。憂鬱就像是人心的煞車系統,讓我們緩下來,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去體會何謂失去、何謂疼痛,才能好好完成哀悼的任務。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如果沒有憂鬱這個煞車,受了傷的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壓力,在搞懂傷口之前,又循著慣性繼續把自己往前推,結果忘了自己其實已經承受太多的辛苦,需要喘息,也需要有人一起分擔。是故,猶如《腦筋急轉彎》所呈現,憂鬱不僅拉近我們跟他人的距離,更讓我們有機會貼近自己,進而明白自己需要怎麼樣的照顧。

許多人都說:情緒沒辦法解決問題,但眼淚從來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才存在,而是要幫助我們獲得解決的資源。從心理學的角度,適當的憂鬱,也確實可以提升適應力;練習好好哭泣,不僅釋放壓力,更能增強挫折忍受力,讓人長出承受苦難的韌性。

綜合來講,憂憂與怒怒都一樣,在不夠認識它們的情況下,令人害怕,但只要花時間去允許、去接觸、去熟悉,就會發現情緒造訪我們不是為了要搗蛋,僅僅是因為有話想說。到頭來,透過《腦筋急轉彎》的故事可以發現:照顧自己,就是先從照顧情緒開始。當我們擁抱情緒,就是在擁抱自己。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劇照/IMDb

當我們的生活被「完美主義」挾持

我們的生活深受情緒所影響,但影響人心運作的可不只情緒,還有信念與自我認同。甚者,情緒的產生,同樣攸關信念。即使是一個中性的刺激,也經常因為信念不同,催化出天差地遠的情緒感受。

而信念或者自我認同,皆需要記憶作為素材。只不過,記憶並非純粹的經驗載體,亦會隨著信念而被扭曲、改編、再生產。是故,記憶無法指向絕對的真實,僅能代表我們所認為、所渴望的自己與生活。

在續集中,Riley 的失敗經驗(記憶)全數遭到埋葬,使得她極度缺乏因應挫折、轉化挫折的學習機會。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過度固著於「正向自我信念」,亦即我是一個好人、我很認真、我很優秀,所以那些不符合自我認同的經驗全被割棄。然而,人生不可能不犯錯,更不可能永遠處於完美,我們都有不堪的時刻,也都有自私的一面。

換言之,雖然樂樂是想幫助 Riley,但拒絕擁抱自己的不足,就像否認負面感受一樣,終究會引發嚴重的失衡。故此,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腦筋急轉彎2》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2》劇照/IMDb

前述的反噬,雖然在心理治療上擁有不同的命名,但治療關鍵都在於如何整合分裂/衝突的自我。恰如電影所呈現的,無論經驗是好是壞,都得先被看見與理解,才有機會被處理,然後轉化成養分,滋潤我們繼續成長。

至於如何整合,心理治療有一個基本概念稱為「改變的矛盾理論」,亦即放棄改變的企圖,改變才可能發生。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未來,一不小心就會窄化視野,然後失去對當下的掌控。好比電影裡的阿焦,試圖運用災難化思考去推動 Riley 前進,反而讓 Riley 被還未發生的想像給擊潰,結果凍結在原地,任由恐慌肢解。

而後,直到朋友靠近關心、樂樂勸說阿焦放手,近乎失速的身心反應才終於停下來,這非但符合改變的矛盾理論,更呼應首集結尾:社交連結有助於情緒調節的心理概念。

成功擺脫非理性信念(災難化思考)的 Riley,重新打開了視野。情緒開始流動,思考也是,災難不再是唯一的可能性,原本委靡的自尊因此找到了舒展空間。想當然,阿焦從未打算傷害 Riley,只是太過用力,需要稍稍調整力道,以免造成反效果。

《腦筋急轉彎2》劇照/IMDb

《腦筋急轉彎2》劇照/IMDb

結語

可以發現,隨著系列故事發展,為了詮釋更為複雜的人心運作,來到續集的情緒角色們不再只是象徵情緒本身,更承載 Riley 擁有的各種信念,就像是 Riley 部分內在自我(特質)的具體展現,例如阿焦跟應該、阿慕跟自卑、驚驚跟警覺。

是故,回到身心困擾上,情緒不是敵人,過於僵化的信念才是。比如尷尬是因為懊悔過去而存在,恰恰幫助我們記取教訓,過頭的話,又會活在過去;而羨慕催化前進的動力,但太多的話,同樣會讓我們看輕自己。所以心理治療不會只處理情緒,更會想辦法鬆動引發情緒困擾的僵化信念,藉此協助個案發展出具備彈性的策略,以便回應充滿變化的人生百態。

而在續集結尾,集體擁抱,除了代表情緒之間的和解,也進一步推動內在衝突(對立特質或者自我)的整合,意味著 Riley 的自我變得更豐厚,並因此擁有足夠的相信與靈活去自主決定生命的走向。

如果說首集講的是允許情緒存在,續集講的就是接納自我的混亂。我們都會假定人生應該是一條筆直的線性累積,但實際上,我們會經歷各種風雨,並在獲得的過程一併體驗大大小小的失去。時而欣喜,時而枉然,不斷搖搖擺擺,又不斷找到前進的依據與重心。《腦筋急轉彎》系列所描繪的故事,正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值得一再溫習。


4.6K會員
1.8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釀影評|《腦筋急轉彎》:憂傷與快樂之間《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avatar
陳曉唯
2024-06-14
釀影評|《腦筋急轉彎2》:從今以後,再也不認識自己(也沒關係)如果說,第一集教會我們要「擁抱所有情緒」,這次就是要面對「長大」:接受世事的無法確定,以及自己的難以捉摸。我們不再是一個永遠都自信,或是懦弱,或是自私,或是羞赧的人,而是有無數個面向在時時變換。
Thumbnail
avatar
張硯拓
2024-06-14
釀影評|當腦海中的想像成為實際的作品──2023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高中職、國中小組作品以鼓勵年輕學子從事影像創作,培育未來人才為目標的「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日前公布入圍名單,其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難得有機會看到的「國中小、高中職組」作品,九部入圍影片涵蓋動畫、紀錄片和劇情片等不同類型,這幾部短片的成品或許陽春、不夠精緻,但已能讓人感受到年輕創作者的豐沛能量。
Thumbnail
avatar
香功堂主
2023-10-20
釀影評|《如果驢知道》(Eo):如果驢子並不知道就像美國知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浦.K.迪克書名問我們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讓我們回到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如果驢知道》,我們見證的到底是驢子的歐洲,還是人類的歐洲?如果驢子知道歐洲是什麼呢?如果驢子並不知道歐洲是什麼呢?
Thumbnail
avatar
沈怡昕
2023-03-12
釀影評|《法貝爾曼》:史匹柏的初心和痛心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3-02-25
釀影評|拆解《日麗》──虛構影像的真實之力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Thumbnail
avatar
花神沒有咖啡館
2023-02-21
釀影評|是枝裕和《嬰兒轉運站》是一部優異的電影嗎?是枝裕和與他融合台灣新電影寫實拍攝「方法論」的神話,被社會上流行的一種造神運動,反覆堆疊,彷彿我們都忘了是枝裕和作為「類型」嘗試者、失敗者的過去。這段作為嘗試者、失敗者的「黑歷史」其實歷歷在目,觀眾別因為《小偷家族》的盛名在外,就把《嬰兒轉運站》當作是「亞洲驕傲」的重挫⋯⋯
Thumbnail
avatar
沈怡昕
2022-10-24
釀影評|《時代革命俄羅斯》:當代俄國的異議之聲本片是一部異議與溝通並存的作品,導演揀入的許多新聞片段、歷史畫面不僅定錨時代,亦代表了俄羅斯社會的集體記憶與共享文化。許多歌曲、電影和文學塑造了一直以來的俄羅斯政治及文化基礎,而今也有完全不同的多股激流正試圖衝破、溶入這套既定的俄羅斯模式,《時代革命俄羅斯》正是其中既堅定、激進,但也溫柔的一種。
Thumbnail
avatar
吳思恩
2022-10-24
釀影評|從唐代傳奇文本到《刺客聶隱娘》:在隱娘有了名字之後侯孝賢醞釀十多年,終於拍出他心目中的聶隱娘,《刺客聶隱娘》在 2015 年上映,替他拿下當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不同於原著裴鉶的小說,在電影裡,侯孝賢讓隱娘有了本名──姓聶,名窈,排行七,多稱窈七,於是,讓觀眾有機會走近、窺視隱娘私底下的樣子,不再只是裴鉶筆下遙不可及的傳奇女子。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2-08-13
釀影評|《花樣年華》:經不得數的好年華王家衛說《花樣年華》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懸疑片,一對男女試圖明白枕邊人為何出軌,試圖理解這種絕望為什麼會發生?他們依舊死抓著這永遠無解的問題,不願面對事實,而是絕望地推開這問題的答案,試圖利用角色扮演揣摩一切,卻在嘗試道破這份不道德的情感時,自己深陷其中,不停重演一份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姦情。
Thumbnail
avatar
釀電影
202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