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心理學概念】你有沒有「心理的歸屬」?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通常是指一段關係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有時你表達不出來,但你能感受到他在聽、他能懂、他接納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這就夠了,即使不常見面也可以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心理上的歸屬有分層級:

1.理想的、雙向的:
與現實伴侶結合,是一段可觸碰的親密關係,常常相見相擁,盡在不言中,彼此是彼此的歸屬(當然也會吵架、磨合)
2.單向的:
對方是你心理上的歸屬,但你不一定是他的歸屬,所以說是單向的,一樣有可觸碰的親近關係,如伴侶、親友,或過去你很信任但不常見面的同學。
單向的歸屬可以同時好幾組,如蜘蛛網般連結
3.形象的:
沒有現實的連結,但心裡有這個形象。
如已經過世的曾祖母(照顧者)。
如過去相處啟蒙你的貴人、老師,旅行時遇到某人短暫見面但有深刻交流
儘管沒有實體觸碰,喚起回憶能讓你不孤單。
「信仰」也是心理的歸屬,我放在這區。
4.其他生命:
指的是寵物、植物
這類歸屬比較像是孩子心靈般的單純交流,不是寄望而只能寄放。
5.對「物」歸屬
你對「沒有生命」的物品安放歸屬,理論上是「暫時的替代功能」,但若一直持續就不太妙
基本上會走「對物」的這條路,是因為1.~4.都找不到才會這樣選
「沒有生命」的物品:玩偶、動漫角色、電玩遊戲、性愛、食物、幻想、囤物、菸酒毒
有人物形象的還算好,後面幾種幾乎是純「物」了
#區分:
有些玩偶,是孩子的童年玩伴,被賦予多重意義,是生命裡「暫時歸屬」的替代物
「偶像」雖真有其人,沒實際相處卻迷戀萬分(非偶像崇拜之意,接近妄想),當成愛人、當成歸屬,這也是歸在「物」。
6.沒有歸屬
最危險的階段,找不到歸屬也不找替代物,屬於「自我放棄」
會走到這階段,想必之前遭受了令人無法想像的挫敗與痛苦
他不再與任何人、物建立連結,自我封閉,不找誰也不讓任何人進來
會越來越糟,因為人不能自我增生,是需要交流的
1.~6.是有排序與區分的
有1.,可以不用有2.~6;有2.,可以不用有3.~6.,上層的最重要
若是允許,人們會選擇1.、2.的主菜,而3.~5.只是配菜、甜點
你有3.卻沒有1.或2.,會感到缺失與落寞;有4.卻沒有1.或2.或3.,則更落寞
一直往下或不選,基本上是遇到障礙了
可以藉此線索自我探索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