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思考筆記】邊緣性人格的概念化與依附關係解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一堆碎片。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而且會面臨過度依賴的索求,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BPD需要的是真實人類的互動,而非是完美演出但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

raw-image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沒有核心的碎片群

邊緣性人格(BP)一詞指的是「人格未成形」,可以想成「沒有主核心」。

我的類比是BP的「內在」,像是一個太陽星系裡「沒有太陽」,所以他的八大行星各自活動。八大行星是案主成長中的各種經驗(以負面居多)各自運行,當遇見環境壓力或人際線索(如他人的一句話)時就會被激發,案主的意識與眼光就被瞬移到那個行星上,由那個人格當家,這能解釋他們為什麼會快速切換情緒,由愛轉恨,轉眼間就忘了前刻的約定。


行星的人格其實是「人格碎片」,沒有太陽引力作主核心,就是不穩定的主體,有時會解離。邊緣是沒有成形的意思,許多的人格碎片沒有核心無法統整,情緒上翻臉像翻書一樣快,是由於情緒(尤其負面)先行,跳到了那個碎片(通常是創傷情緒),然後就陷在那塊碎片裡出不來了。

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自我沒有核心,無法面對與處理「生活事件所帶來的情緒經驗」,自然要回到童年機制──依附他人,藉由他人的反應以學習自己該怎麼做。用「心靈上是一個孩子」的比喻會比較容易懂,所以大人怎麼期盼孩子,他就會怎麼長,若是負面的依附、否定的情感,就會學到「我很糟」。

所以依賴是必然的,因為沒有主核心,就必須寄生他人代為決行;害怕是必然的,因為童年依附是不好的負面經驗;要依賴會害怕,不依賴則感覺自己不存在,當然矛盾,於是「試探」也成必然。

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另三型是逃避、焦慮和混亂,行為不同,但背後需求相同,不過比起依賴型的將更難相處。


BP在清醒和振作時,靠的也是其中一個行星的力量而已,沒有主核心,也不是完整體。用八分之一的攻擊與防禦去面對壓力,尤其還常想著一擊打敗大魔王,像是:「我只要去工作就會好了吧?」,越強迫自己結果就越崩潰。本來碎片是八分之一,越崩潰會越碎,每份也許變成十幾分之一,認知就更難工作了。

也有很聰明的BP,我想他的認知就有整合,但情緒那一塊仍是碎片型態,所以會變成很厲害的戳人專家。

然而無論是哪種行為,是依賴或挑釁,都在訴求「我渾身刺,但我需要有人抱我」這類的訊息。不怕被刺,然後還能好好教他,恐怕才是他所需要的。


只能從依附關係裡學習,是真實與坦誠的互動,自然對治療者的挑戰也大

「依附關係」是一面鏡子,也是連結,讓BPD的情緒和自我在關係裡得到暫時性的緩衝,如果要崩潰時有人承接,那麼即使爆炸,碎片還是能收集起來慢慢拼上,沒人接傷害再來時就會變成更碎的碎片了,人格將切換的更快、更不穩定。

依附關係的功能:承接、緩衝、對照與回饋,並因為安全依附的前提,啟蒙與教導BPD心智化的運用(不是口說,而是身教,如同孩子模仿大人一般)。BPD的情緒與認知功能獲得支持與肯定,久之才會變成自己的核心。


概念聽起來不難,但實踐起來很難。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完全不是每週一次一小時的心理治療可以達成的,怎麼可能每週來喝一口水,然後繼續忍受七天的煎熬,一定是先達成「過度依賴」的依附型態。

孩子的學習是跟著父母的,是在社會生活與任務中去觀察與模仿,並得到回饋(如:爸爸媽媽,你們聽我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心智化是這樣學來的,那些文字與分析的理論是事後對照的,並無法單靠看書、聽講而學來。治療師與個案,會類似父母與孩子,承受他們各種情緒的能量,然後在互動中消化、回饋,重複練習該怎麼辦,怎麼滿足自己與向他人表達。

因此過度依賴的索求是允許的,不過能給多少端看每個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BPD需要的是真實人類的互動,而非是完美演出但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


BP會過於依附他人而將助人者消耗殆盡,故之前總是先設好如何預防BP太黏人和消極攻擊(如說:我好想跳…),以便在清楚的結構下助他好好學習。

界線是一定要設,但會建議「主動迎擊」,直接透明、直球對決,與BP討論有什麼需求,然後怎麼給予必然的依附,容許碎片的轉換與挑釁。這真的非常難,因為不是人們一般的常態,常要繃緊神經、時刻提醒自己才做得到,更需要團隊分工,累的時候換手。

這也是BPD的治療裡需要團隊的原因,他需要多位父母的協同撫育,有一個主要的大家長,還有其他的叔叔阿姨,接著有些能諒解的同儕,一起面對生活的社會任務(如:上學)。

我們對孩子可以理解與諒解,但對BPD很難,因為他們被確診時已經長大,是高中生年紀,會以為他們該為自己負責,其實他們的心靈還是孩子。

BP無法靠自己,要有人帶,重新再成長一次(心智化理論),但怎麼帶、界線的設定(藉外在結構)都是大學問。實際帶在身邊的治療機會較多,但碰撞也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6會員
258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2025/04/13
這是一本傳記,從作者艾倫於法學院跟同儕做報告中「發病」開始 時間序從1970年起,那時百憂解尚未問世, DSM手冊才剛於1968年出第二版,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沒有那麼清楚(2014年前台灣中文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給了很多污名及錯誤處置(因為社會害怕,所以錯誤處置)
Thumbnail
2025/04/13
這是一本傳記,從作者艾倫於法學院跟同儕做報告中「發病」開始 時間序從1970年起,那時百憂解尚未問世, DSM手冊才剛於1968年出第二版,社會對思覺失調症沒有那麼清楚(2014年前台灣中文翻譯為「精神分裂症」),給了很多污名及錯誤處置(因為社會害怕,所以錯誤處置)
Thumbnail
2025/04/06
ADHD特質如狗;AAD特質如貓。遛狗、逗貓。 最近晤談時,成人過動案的比例變多了,所以今天來整理過動的建議解方: 1.接受與認識「過動特質」 如果有些行為你無法解釋,也沒有明顯創傷,但從小就會這樣(附帶常群體被排擠,但你本人一直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上述莫名的事若在成長中常常發生,你會覺得原
Thumbnail
2025/04/06
ADHD特質如狗;AAD特質如貓。遛狗、逗貓。 最近晤談時,成人過動案的比例變多了,所以今天來整理過動的建議解方: 1.接受與認識「過動特質」 如果有些行為你無法解釋,也沒有明顯創傷,但從小就會這樣(附帶常群體被排擠,但你本人一直不清楚發生什麼事) 上述莫名的事若在成長中常常發生,你會覺得原
Thumbnail
2025/04/05
「親愛的,你有看到那頭大象在屋裡嗎?」 「沒有啊,屋裡怎麼可能會有大象?你在亂說什麼啊」 「是真的啊,大象很生氣的時後要去安撫,不然房子就被拆了;大象很難過的時候不動如山,擋住家裡很多地方,什麼事也不能做...你真的都不知道嗎?我希望你來幫幫我」 「你到底在說什麼啊,就物理上房子裡不可能有大象
Thumbnail
2025/04/05
「親愛的,你有看到那頭大象在屋裡嗎?」 「沒有啊,屋裡怎麼可能會有大象?你在亂說什麼啊」 「是真的啊,大象很生氣的時後要去安撫,不然房子就被拆了;大象很難過的時候不動如山,擋住家裡很多地方,什麼事也不能做...你真的都不知道嗎?我希望你來幫幫我」 「你到底在說什麼啊,就物理上房子裡不可能有大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心理上的歸屬 那是一個「你覺得你可以被理解的地方」 那段關係能聽懂你在講什麼、能接受你的各種思緒、能理解你難以言喻的苦衷 世界上總要有一段關係,能接納你連自己都很難接納的黑暗與複雜 心理上有所屬,就能寄望、寄託,才會有「然後」
Thumbnail
邊緣型人格、自戀型人格與反社會人格的判斷與相處建議指南
Thumbnail
邊緣型人格、自戀型人格與反社會人格的判斷與相處建議指南
Thumbnail
#「關係黑洞」 親密家人間的「依附關係」表面上是「黏」,但不一定具對等性。我們擔心的沒有安全感,因為不知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安全感可能來自於童年的經歷,曾有受傷的心靈,如果在關係中有不安全感,容易在關係中形成黑洞。黑洞吸入了彼此的「愛與信任」,惶惶不可終日地活在別人的負面評價之中
Thumbnail
#「關係黑洞」 親密家人間的「依附關係」表面上是「黏」,但不一定具對等性。我們擔心的沒有安全感,因為不知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不安全感可能來自於童年的經歷,曾有受傷的心靈,如果在關係中有不安全感,容易在關係中形成黑洞。黑洞吸入了彼此的「愛與信任」,惶惶不可終日地活在別人的負面評價之中
Thumbnail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Thumbnail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Thumbnail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一堆碎片。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而且會面臨過度依賴的索求,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
Thumbnail
邊緣性人格的人格是一堆碎片。碎片是無法承受的情緒,被主體分離出來,在那裡崩潰。部分崩潰總比整體崩潰的好,這是保護機制。情緒能量過大,防衛機轉只好推出替死鬼。 依附關係要做到有連結、安全依附、身教示範,而且會面臨過度依賴的索求,治療人員願意給多少,界線很重要,坦誠更重要。
Thumbnail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Thumbnail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Thumbnail
那我們來看一下診斷標準 我接下來會講9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只要符合當中5個就會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 1.害怕被拋棄 2.人際關係不穩定(貶抑他人或將他人理想化) 3.自我認同不穩定 4.衝動行為 5.自殘或自殺 6.情緒大起大落 7.長期感到空虛 8.難以抑制憤怒 9.心因性的暫時性妄想與解離
Thumbnail
那我們來看一下診斷標準 我接下來會講9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特徵只要符合當中5個就會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 1.害怕被拋棄 2.人際關係不穩定(貶抑他人或將他人理想化) 3.自我認同不穩定 4.衝動行為 5.自殘或自殺 6.情緒大起大落 7.長期感到空虛 8.難以抑制憤怒 9.心因性的暫時性妄想與解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