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生氣勃勃,萬物齊聲迎接美好的季節。百鳥爭鳴百花齊放,花園裡最豔麗的牡丹芍藥杜鵑爆開,招蜂引蝶。自然界熱鬧起來了, 大地生氣勃勃。除了貓狗叫外,milan (紅鳶)盤桓吹哨捕獵、merle (歐鳥鶇) 愛唱歌、蜜蜂的嗡嗡嗡、麻雀的唧唧喳喳、喜鵲的嘎嘎、 水鳥烏鴉的呱呱聲,此起彼落, 春天的聒噪處處。 我我我,我在這裡
聲音代表活力。人類猶恐天下不知,除了發明語言與異方人溝通外,還發明樂器,吟詩作對抒發情緒。發明收音機電話還不夠說,現在已加碼到 Twitter-Whatsapp-WeChat-Line-TikTok-Facebook-IG-FaceTime-Zoom 等等等,全天開講。整個世界充滿人聲和人發明的器物噪音。叭叭嘟嘟咚咚噠噠轟轟叮噹,我們是點子最多最貪心最吵雜的地球居民。 從平面媒體到影音直播同步互動;人們無時無刻到處都生活在聽、看、說為主的世界。話說得愈來愈多,身體動得愈少,這是文明進步的表徵和現象,而愈是自由民主的地方愈吵雜。雖然日常變得簡單方便,但也是有代價的⋯聒噪的生活環境和笨弱的身體;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電影 Wall-E中人類已無自覺但卻讓我們看來悲慘的未來相貌。
個人社交需有禮儀嗎?
前幾天輕鬆和先生外出共進週末晚餐,正享受餐廳裡氣氛熱絡歡樂, 吃得正高興時,不料旁桌來了 一家人,大家看到小小孩,心生警戒。丈夫點完餐就離桌, 可能到外頭抽菸,太太把Ipad給小孩安靜地玩, 自己卻開始打Facetime,無視周遭客人, 開嗓聊天,聲音大到,旁桌人都無法忽視,耳朵塞起來也沒用。原來最吵的是媽媽! 簡直目中無人,我們在場的真人完全不在她眼裡。唯獨手機裡的人是她在意的存在。
這時代,人的實體和影像,還有分別嗎? 這位媽媽在意的是影像中人,身邊的真人實體,只是無關緊要的過路人,得不得罪也無所謂。為何和家人出門聚餐,聊天的對象卻是不再現場的視頻中人? 一頓飯下來吱吱喳喳吱吱喳喳自己邊吃邊說,乾脆在家叫外賣就好了, 不是?
話說外賣這行業,也算是疫情之後才開始在日內瓦普及的送餐服務。隔離時間, 政府把人關在家,鼓勵人在家看免費影集玩遊戲。 大門不出,不用面對大庭廣眾,上班上學線上作業,與朋友家人網上聊天室見。 不少人很快就適應了這種Talking head(視頻只顯現大頭像,滔滔不絕的聊)的社交生活和日常起居模式。
不可否認,有了萬能手機在握, 人們有更多元的表露空間, 隨時隨地可任意在網路社交平台高談闊論。尤其在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度裡,話語權無限制。網上互動不必用真實姓名身分,想趁口舌之快損人或追看別人直播的私生活並隨口不負責的評論或給意見,只需簡單兩三下工夫就能完成。連平常害羞保守的人,也能用虛擬化身在網上過聒噪人生。
有些人的聲音頻率和聲量能穿透你的耳機,被強迫聽他們的私人對話,尤其在公共運輸工具裡。有時你自己還會被框進他人的視頻當背景,你真會覺得自己的空間被侵占,很不舒服。
不過關於日內瓦公車上常見的外籍勞工視訊干擾的問題,我覺得還情有可原。 她們或許是因整天在外打工,因時差關係會趁白天搭車時間和家人Facetime。為蓋過車子的引擎聲,音量開得很大。我看著人家比手畫腳大聲交談,想必正在享受天倫之樂或和好友打趣,也就不想給臉色。通常我上車時會先掃瞄一下聲源,寧願遠遠站著保持距離,必要時戴上耳機,也不會寄望滔滔不絕說話人附近的空位。只是我搞不懂為何她們不戴耳機,低聲談呢? 公車在不平穩的馬路上,轟隆作響前行,配上不時窗戶鏘鏘的震動聲, 還有小孩哭鬧,學生打罵。 一小部公車充滿各種型態的聒噪聲。
生活在手機和耳機的世界,嘴巴耳朵眼睛都很忙。感覺自己像被罩在一個喋喋不休的網路天缽裡。真人的聲音變化多端,有立體感有深度有層次有氣息,不像平面手機傳出的刺耳頻率聲音。但這差別也許只有經歷過無網時代的人才能體會吧!網路時代後的小孩,從小就接觸人工合成的聲音,他們也許不會在意聲音的性質是原聲或合成,還可能覺得電動絨毛小熊的合成聲較親切可愛,會說人話且發音較標準!
回想舊時代(網路前),單純的隨身聽Walkman有多瘋迷! 人們找到了在外頭面對無聊時刻的解方: 聽收音機,錄音帶殺時間。在那漸趨繁榮多元的城市社會裡,一般人(尤其是年輕人)若沒甚麼社交活動常會被扣上孤僻沒人緣的負面名詞。耳機的出現給人一種保護罩,有Walkman同行,你不再在意孤單;而手機的出現更讓你一個人走時,有伴聊天或裝忙著在處理事情的樣子。 這些配件成了一種依靠和伴侶,有了它們, 你不再寂寞.... 時代再進步,一天仍只有二十四的小時可用,若把7/24的時間花在無時空地緣的網路上, 該做的事情就會耽誤掉。忽略自己的工作和身心健康、無暇招呼周遭的親友、家務事耽擱等等,這一切的累積會造成焦慮和壓力。有得必有失,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抱怨也無用….
以上是我對那頓吵雜晚餐串連起來的喋喋不休的嘀咕。
關於喋喋不休的問題
-說話和聽話,其實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問題的發生出自於掌控的技巧上。管不住嘴,塞不了耳,口若懸河,耳根輕。這都是因為沒經過正確的教導所致。
-多話的人, 只會吐出而不會吸收。只顧說,聽不進去任何話,沒有過濾自律的能力。
-多嘴是一種失禁症狀。這種人愛道聽途說,聽見一件事不分青紅皂白忍不住,就得現在馬上立刻不經大腦過濾搶先流洩出來,是亂傳訊息製造混亂顛覆是非的麻煩製造者。世上有多少悲劇的發生都是那張嘴闖的禍。
-如何改變聽不進教誨的人是哲學教育最棘手的工作。治療喋喋不休的毛病很難, 因為他們只聽見自己無內容的碎碎唸,自願裝聾,耳朵聽不進去其他內容。
-人天生為何只具有一根舌頭,卻有兩張耳? 為了多聽少說吧!
以上出自於一位出生於西元一世紀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不明說,還以為是近代人寫的評論。
跨越時空種族的難題
有些書初讀時沒感覺, 印象不深,幸好仍保留著,因為是名人書;經驗告訴我,假以時日或許會改觀。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再讀時⋯或因時機或因年紀的關係,可能就有感覺。
比如我書架上的這本老書*: 《關於喋喋不休》, 嚴肅點譯名為《論多言》( De garrulitate/法文Sur le bavardage, Du trop parler/英文On Talktiveness*,Of Garrulity)。此時因巧遇我的心情,重新吸引我的注意力。
作者普魯塔克在探討的問題和我們面對的狀況差不多。雖然切入問笛的角度不同,但一書在手,好奇的想看看古人如何看待此類問題和用甚麼解方。
*Plutarque, Sur le bavardage, Rivage poche/Petite Bibliothèque,Paris, 2006
*https://scaife.perseus.org/library/urn:cts:greekLit:tlg0007.tlg101/英文版
普魯塔克(Plutarchus,約46年─125年)是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其傳世經典作品《希臘羅馬英豪列傳》和《道德論叢》奠定他在西方文化思想的歷史重要地位: 西方傳記文學的鼻祖與生活倫理道德哲學達人。
《希臘羅馬英豪列傳》是敘述及研究希臘和羅馬歷史名人生平事蹟的對照記。《道德論叢》是後人收集普魯塔克一生講學要義的集成。作者認為倫理道德是一切社會國家架構的基石。其論述涉及領域廣泛,不少是在探討如何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藝術,而這些接地氣的話題引起我的好奇。這是一套深入簡出且實際的散文體論述,非天馬行空的形上學。兩部作品對後世作家,尤其是蒙田(的隨筆), 莎翁(戲劇)和盧梭(論述和他個人心靈成長)極具影響力;這點可從他們的作品和文筆中看出一些脈絡。普魯塔克的道德觀雖然表述形式是西方,其大部要義和儒家的道德觀有異曲同工之感, 被喻為西方的《論語》。
*《道德論叢》內容簡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1299504
禍從口出
《論多言》長64頁共23小節。 作者以一貫作風拿歷史事蹟來舉證。生動描述喋喋不休的面面觀以及如何克除這毛病的方法。書中提到:
-多嘴是一種無法克制,壓抑的疾病。禍從口出,都是不受控的舌頭惹出來的。連天生的護衛 :嘴唇和牙齒都攔不住。因造謠,洩密,傳話而惹禍上身或製造爭端悲劇。反過來說, 保持緘默是有意志力的表現,也是美德。據說在雅典衛城門的那隻沒有舌頭的母獅銅像, 象徵一名女子緘默和神祕的忠堅品德。還有許多關於守密守節的英勇事蹟,比如在被行刑前自斷舌,以防禁不起拷打威脅而招供。有人怕酒後亂語,酣睡前不忘一手按住嘴,一手壓住私處。
-Langue(法語 :語言,舌頭), logos(希臘文 :話語,含哲學理性意味的對話) ;話(言+舌) 語言是用來溝通想法,傳授智慧,建立思考邏輯的工具。胡說八道,亂說,喋喋不休觸犯到語言的神聖功能和美學。
-亂傳話,洩密,造謠,多話的人只為了一吐而快,失去信用,朋友和聽眾。
-改善多嘴病的第一步是學習自我反省。其次,學習在先聽完別人說話後再開口。
-嘴巴能惹來厄運。失控的嘴,如同沒門的房子,沒拉繩的錢袋。
-沒能力聆聽受教比沒能力表達更不幸。
-話不在多而在於精,沉穩簡潔扼要。不是沒完沒了沒重點的瞎說 。
-訓練自己養成不搶先回話的習慣。
-訓練自己按奈住失禁的口舌,別凡問必答,嘰哩呱啦反射性回覆。
-訓練得體回話,察顏觀色。
-用書寫方式發洩心頭的話。
聽---而後---說
《道德論叢》的另兩篇《談如何聽講》和《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同樣談到學習聆聽的技巧與說話的藝術的重要;延續他在《論多言》中對口舌失禁症的診斷及處方。
-一切好習慣和道德品行必須從小孩的教育開始。而學習的第一個紀律就是:不亂發言。做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專心聽講。
-訓練專心耐心聽完講解。學習過濾甚麼該聽或不該聽的言論。不要為說話而說話,空談無益。
-菁英教育的第一要務就是學會掌控情緒,說真話,不逞口舌之快,不隨意暢言發表意見。教育最重要在於學習如何保持緘默與善於論述。 沉默是金,謙虛為上,不賣弄學問,無時無刻謹記適可而止的節制之道。
(我們上學時,老師總要學生安靜聽講,但沒曾教導怎麼聽講。只求大家閉嘴抄黑板;學生會分心, 做白日夢, 打瞌睡又奈何,老師得趕進度呀!
怎麼聽才算真正在聽,而不是死記式的拷貝?雖然老師上課時,也會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但真正的發言不應只是反射性的答話或背誦。)
-動態的聆聽和有論述的發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教育。
-教育小孩首先得讓他們學會合上嘴巴專心聽講,先吸收內容而後再開始學習對話。
-讓孩子接受最正確的教育是父母給與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話語是最能撼動人心的媒介,歷史上多少危險政治人物靠「一張嘴」而俘虜人心⋯
-保護自己孩子的耳朵,別讓孩子接觸愛打嘴砲的人,建議可給小孩戴耳罩,以免亂聽受迷惑誤導。
-對孩子不能使用打罵教育如訓奴隸,應用言語耐心輔導。
-望子成龍過切的父母,過度教導孩子,反會揠苗助長。
-懂得聆聽是走向康莊大道的起點。
-很多錯誤都是因為在未先好好聽完前就搶先議論或下結論。
-聽講與對話一體兩面猶如打網球,若只會投球而不知接球,怎麼打球賽 ?
*https://remacle.org/bloodwolf/historiens/Plutarque/commentecouter.htm 《談如何聽講》
*https://remacle.org/bloodwolf/historiens/Plutarque/enfants.htm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https://www.cairn.info/revue-le-telemaque-2019-2-page-157.htm Montaigne, passeur-inventeur du Plutarque-éducateur 以上普魯塔克的看法*和中國傳統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
-小孩子有耳無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道德經》
-「敏于事而慎於言」《論語》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荀子·正名》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論語》
-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孔子家語》
其實今日的七嘴八舌問題比古時候還複雜很多, 雖然根本的第一道防線仍建立在修養上。古代不像今日,沒有很多人有說話的權利。 然而今日的父母與孩子之間, 人與人之間常隔著一道網路圍牆。不單是網路chat充斥生活空間,還有自己腦裡和心頭的喋喋不休碎碎念,夢裡還有自導自演的說白。甚至有些人或嬰兒睡覺還得有白噪音才能入睡。或許聲音能給人(有生命活力)安全感, 而死亡般的沉寂使人不安。
這一切,並不能只怪這些電子產品的發明。 有求必應是成功商人的投資,受不起誘惑是消費者的問題。聒噪的世界,就是現世界。我沒打算抗拒或批判。而且,真要解決電子產品的問題其實很簡單: 拔下插頭, 關機。解決人吵的問題也是:離開。 簡單又有效就看你能否斷,捨, 離。
Off n Away--關掉手機筆電,離開喧囂。
有空時可走到郊外或人少的地方聽聽自然的呢喃。給自己安靜時間,讓耳朵休息或聽喜歡的音樂。昨天下午,我去看最後的五月雪,水仙海。天氣奇美,一路是蟲蜂鳥音量很大的鳴叫聲,登山客的談笑聲和腳步聲。悠閒蹲在花海中,讓濃郁的迷魂水仙香氣撲鼻。全身感官浸淫在山坡上大自然的喋喋不休中,充滿太陽能量的生命氣息,心曠神怡,非常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