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音樂與科學——筆記與思考並行,學習是一輩子的習慣 Vol. 7

第七堂課主題是「筆記與思考」,余博士先以他年輕時剛到美國時當小留學生週末去打工賣熱狗的例子開始,從一開始學會怎麼加熱熱狗,一直到做出各式口味的客製化熱狗,並熟練地應付不同客人的需求,這其實就是一段從新手到熟手的學習歷程。從嬰兒時期到成人獨立時期,我們大量地依賴家長和身邊的環境進行學習,然而,也因如此,在華人崇尚筆試與成績的社會裡,要改變自己既有的學習習慣,也等於是去跟整個大環境進行對抗,這也是余博士返國教書以來碰到的教學的困境——如何培養以自己為中心學習的長期習慣,對抗準備考試的短期、強調速成的習慣。
「掌握自己的學習」(Own Your Learning)是余博士送給大家的中心原則,因為最終,最認識我們自己的還是自己,也因此我們也才是擁有且能掌握自己學習方式的人。
談到做筆記的技巧,余博士也比較了「被動式筆記」,也就是逐字逐句的紀錄(Verbatim)以及用自己的話語與經篩選過訊息的「主動式筆記」(note-making)兩者的不同。對於余博士來說,做筆記的過程是給予我們看待事物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也能幫助我們在當下專注於吸收內容,因為頭腦需要主動過濾與篩選訊息,所以能達到積極傾聽和參與的功效。
反之,我們求學過程習慣的照抄黑板、抄下老師口述的字句,甚至是以為自己已經懂了就完全不做筆記,或是因為太在乎字體是否工整而寫得太慢、寫完筆記之後沒有再回顧,這些都是做筆記的大忌,也不利於我們透過筆記進行主動且深度的學習。
在描述做筆記時,余博士沒有使用常見的note-taking而是用note-making,也代表了做筆記其實是另一種再創作的過程。搜羅了坊間常見的筆記法,像是康乃爾筆記法(Cornell Method)大綱法(Outline method)、概念或思維導圖法(Concept/Mind-Mapping Method)製圖法(Charting Method)句子法(Sentencing Method)等。
其中,綜合以上筆記方法,余博士最推薦康乃爾筆記法,原因是因為此筆記法符合我們為記憶建立連結的習慣。
Cornell Method
Cornell Method
筆記區(Main Notes)主要用於記錄上課當下的訊息,建議用簡稱或縮寫、記號以及條列方式迅速記下。關鍵字(Cues)區塊,是上課或下課後使用的區域,記下關鍵字、主要想法、問題與提示。摘要(Summary)區塊是要寫下個人的想法與反思,也就是重要概念,此區域空間可以留的大一些,用清楚且大的字體寫下。
關於做筆記,余博士也引用了牛頓的一段話
“If I have done great things it'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in the closet of smart men taking notes and then publishing their ideas as my own.” ― Isaac Newton
「如果我曾做過什麼偉大的事,那是因為我站在聰明人的衣櫃裡做筆記,然後將他們的想法作為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
這也談到了記憶如何形成,透過先前提過的程序性記憶,我們得以毫不費力地執行一些我們操演過上萬遍的事情,無論是刷牙、開車還是演奏一首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曲子。談到程序性記憶,余博士舉了一位加拿大心理學跟天文學家 Tom Wujec 實際操作的案例,
“Visual note-taking translate what we hear into pictures that give context, color and meaning. By adding symbols, visual metaphors, likeness of people, and room layouts, we add several dimensions.”— Tom Wujec
「視覺筆記將我們聽到的內容轉換為具有情境、色彩和意義的圖片。透過加上符號、視覺隱喻、人物外觀和房間的佈局等,我們就為筆記多加上了幾種維度。」
Tom Wujec 做了一個烤土司的測試,請在場的人都用紙筆畫下如何烤土司,也透過每個人所畫出烤土司的步驟,示範了什麼是「節點」與「連結」,這也是記憶除了轉變成長期記憶的重要重點。
當由個人創作的烤土司步驟進化到用一張張卡片描述時,步驟變得更具體了,一直到集體的發想與討論時,慢慢可以發現一開始混亂的思緒最終會開始收斂,最後呈現出模式。這也就是學習與記憶進化的路徑,節點與連結將重點連接起來(nodes and links),再透過重新排列組合(iteration)、與他人構想進行對照與篩選(synthesis),最終提煉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
余博士也說,想法與點子並不是在腦中思考,而是在筆記上思考出來。以他自己為例,他會把需要吸收的紙本內容,放在譜架上,讓自己的視線跟閱讀的內容平視,更有助於去找到所閱讀內容當中的節點與連結。
「視覺系統思考是把腦後瑣碎的知識整理出來到腦前」--余道昌
搭配前幾堂課學到的記憶宮殿,更可以印證如何透過視覺化、動態且具立體感的記憶建構模式,將資訊經過消化與重整,成為長期記憶可隨時供提取的素材。
依著記憶宮殿的概念,延伸到進化的筆記與思考,余博士提供了幾點方法如下:
  1. 寫下洗澡時的靈感與想法
  2. 記下夢境
  3. 寫下開車時的靈感與想法(可用語音輸入轉文字)
  4. 寫下在書店看書時的靈感與想法(不會買回家的書)
  5. 當大腦全神貫注在「程序性記憶」時,大腦創造性部分就會開始運作並激發靈感,於是各種跳出框架的想法即會湧現
因腦中的靈感與想法(右腦)通常缺乏邏輯,於是需要做筆記歸納整理(左腦),才能構成完整、有條理的邏輯思考迴路。再回到余博士第一堂課提到的學習金字塔,做筆記是第四層,若能持續金字塔頂端移動,則更有機會融會貫通學習內容。
因此,余博士也鼓勵進行每日的學習筆記,只要一天花15分鐘時間,長期下來將產生至少20%的學習增益。每日學習筆記的第一部分重點如下:
  1. Freestyle 形式不拘
  2. The explanation effect. While we teach, we learn. (說明效應。我們在教學時同時也在學習)
  3. 運用「積極」意識,將自己所學跟自己重述,但須避免逐字逐句的覆述
  4. 把自己當作下一個講者或說明者的心態做筆記(等一下就要教別人)
  5. 將問題全面性描述出來,並試著想出或參考不同步驟或方法來解決問題,再分析解決方案成功與否
  6. 用三種顏色區分筆記內容:藍色是重要內容、紅色是嚴重待解決的問題、綠色是需記憶之步驟與解說
每日學習筆記的第二部分重點如下:
  1. 學會自己畫圖解,並在圖解中標示重點
  2. 事後查閱印證與補充重要資訊(後續研究)
  3. 記下日期與學習進度
  4. 利用寫筆記來認識自己的情緒,當寫下自己在煩惱的事情時,冷靜的左腦會啟動協助解決問題
  5. 在筆記中拓展自己的已知/未知區(known-unknown),以協助晶體智力發展
透過建立每日學習筆記,學習的過程中也將更為主動有企圖心,增加自己的獨立學習能力而非依靠他人來學習。此外,也因為每日學習筆記強調自我反省,也有利於我們發現問題的癥結點;反覆修改或糾正筆記內容,也有助於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幫助我們規劃時間並更容易達到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學習筆記要能寫到讀自己的筆記時,比讀其他人寫的書還要有趣與清晰」 --余道昌
最終,余博士希望大家達到的是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不需諮詢成人即可思考與激發對事物看法的能力,了解事物的規則與概念,也可以在不偏離規則的範圍下遵守或打破規則。由此,我們學習的範圍是全世界,而來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父母或老師,可以與世界互動與學習。
由此,我們可以建立快速看穿事物的程序與結構,並重新與自身的經驗與想法進行統整。
這樣的學習與做筆記方式,其實也跟學習口譯的過程很像,在口譯任務前,口譯員都會大量地搜集與閱讀與任務主題有關的參考資料與文獻、建立單字表,以在自己的大腦中建立領域知識圖譜的連結,以便於在口譯工作時能夠透過更扎實的背景知識,更為順暢地轉換兩種語言。
然而,在進行逐步口譯的過程中所記下的筆記,因為要把握對話進行的節奏與訊息,多是用符號與代稱構成,少有能逐字逐句寫下的餘裕,也因此,很多口譯員過了幾天再回溯自己之前工作的筆記,往往也無法完全想起所有的內容。逐步口譯的筆記,則是大量地運用短期記憶的調度,以能迅速地用目標語言重組口譯員聽過且消化過的內容。
充分地運用長期與短期記憶的特性與優勢,也透過主動聆聽、學習與篩選、重組訊息,為自己建立專屬的知識圖譜,將學習的主動權重新拿回自己的手中並有效率地運用,或許就是余博士想要教給大家可以受用一生的資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心理之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