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實戰班】科學學習法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七月報名了小羊老師的「問題解決實戰班」,並在九月第一週開始上課。我希望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思辨訓練、企劃撰寫,也期待可以認識很多mentor和生活圈以外的新朋友。

raw-image


在教材包裹中,老師送了我們兩把扇子,其中一把的雙面分別是勾與叉,可以即時透過鏡頭直觀地進行表決;另一把則分別為贊同與舉手,為自己爭取發言權,也能給予同學表達肯定的回饋。不過我目前只舉過一次手,也因為小羊老師的時間考量,無法發表自己的言論。

雖然課堂上一再地強調,無論什麼樣的發言,只要勇於發表就是好言論。有時候我心裡有了個答案,但因為不確定而不敢舉手。雖然偶爾也會嘗試,但更多的時候我仍躊躇不已,並在事後懊惱。



參考Minerva大學的教學模式

上課模式參考自Minerva的教學模式,全程使用newrow遠端上課,並強制要求開啟鏡頭,以求能最即時地看見同學們的反應與回饋。

每一堂課都有標準的SOP,預讀讀本→預讀作業→課程回顧→前測→上課→後測,達到滾動式複習深度運作。

雖然我截至目前沒有成功地舉手發言,但每一堂課小羊老師都至少會點名我一次指定發言。每一堂課也一定都會有小組討論,以期所有人都有發言、參與課堂的機會,老師也希望我們能僅可能地認識人,所以每次討論的小組員也都不同,所以即使是線上課程,依然可以和所有人都說到話。

如何有效學習?

老師所規劃的開學典禮與前兩堂旨在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方法

其實,很多概念在過去各類課堂、講座和書籍等等,也反覆地聽過、看過幾次,尤其今年暑假參加了許多講座,講師們也都陸陸續續地提到各式各樣地科學學習法,但這三堂課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統整了所有的學習方法,並思考與討論這些學習法是如何幫助大腦學習與記憶,還有不同學習法之間相呼應之處。

回應上述所提,眾多科學學習法彼此補充、原理相通的情況,課堂上也有同學指出,很多時候新概念是架構在舊概念上,只是換上新名詞、更新說法、加入自己想法,如果有機緣出書、演講、公開發表等等,就有機會成為專家。之前讀傳播學概論時,我也有發現後面學者對前人的補充,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主動學習

傳統教育授課模式與教室注重「本人出席」,意即學生與老師們經歷了時間、經歷與金錢通勤後,齊聚一堂。不過相信當過學生的各位都知道,並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堂課都能做到真正專心致志地聽講。若是碰上不喜歡的學科、老師講課內容無趣,或是不喜歡某一特定老師等等理由,學生們都選擇將時間花費在自己想做的事之上。既然學習成效不高,又沒有互動,那幹嘛早起塞車、擠地鐵,只為了形式上的出席呢?

尤其自疫情爆發以來,各校斷斷續續地進行遠距教學,或是偶有確診的學生自行與教師取得線上授課連結,在國高中端甚至出現「線上中輟」的新名詞,人掛在線上卻沒聽進任何一句授課內容,更可能根本不在電腦前,教師仍得默認學生出席課堂。

小羊老師引領我們思考何為「出席」,並將出席分為三種,分別是認知出席、社交出席與教學出席。

認知出席要求每一位同學課前預習,帶著先備知識至課堂進行討論;社交出席強調上課發言與傾聽;引導師則負起教學出席的責任,引領學員做更深層的思考與案例。

學習三階段

蓋洛普(Gallup)將學習分成三個階段,或說是三種模式。最初階的是「命名」,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很可能就是大學為了認證時數與學分而參加的講座與通識,你抄寫了筆記並於事後看過幾次;中階是為「主張」,對於某領域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並且能利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給比自己更初階的人聽,可能是大學的專業與輔系,反覆複習過不同課堂上的相似概念;最高階就是「追求」知識,不滿足於課堂內容,自己尋找資源挖取更精深的知識,且不僅僅是似懂非懂的「換句話」說與他人,更加入自己的詮釋、思考與發現,可能是碩博士,或甚至不在學校的範疇,而在於學術報告與研討會。

raw-image

深度運作

深度運作並不是針對問題或議題深入思考的意思,而是強調多感官學習,例如語文學習強調跟讀、數理學習注重反覆運算練習,或是編出背誦口訣與歌詞等等,最大化所有感官與知識的關聯,增加記憶的錨點。重新梳理筆記和思路後,透過自己的方法講述學習知識概要,也是利用自己的口,幫助自己加深知識連結。同時,也為自己試想一個可以用到該知識的情境

連結已知

連結已知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將所學連結過去相關經驗與知識,增加知識與自身的連結。除此之外,也要將老師或是讀本上所習得的知識重新拆解組裝,仔細地弄懂有哪些零件、零件該放在哪些位置等等,而非囫圇吞棗地抄下所有知識、死背硬記最後忘卻。不過,其實我認為在深度運作的過程中,很有可能也包含連結已知了;連結已知也可增加記憶錨點。所以兩者之間並不是涇渭分明,而是存在著許多的模糊地帶。

老師也在課堂上為我們示範了兩項學習法的實踐,除了課堂前會簡單請同學分享、回顧上一堂的課程知識,也在每一次的課程練習、小組討論、課堂新知以及課堂後測中,不斷地回扣預習讀本與先前知識,加深我們對於概念的思考與連結。

心智圖法

raw-image

心智圖的優點是簡化筆記,畫面看起來也比傳統的文字比較更精簡舒服。我自己在繪製的過程中,更是需要重新梳理各小主題之間的邏輯關係,比起做傳統筆記,更需要深度運作來彙整。

人腦的圖像記憶更甚於文字記憶,心智圖可以將知識圖像化。最重要的是圖面模仿了人的腦神經連結,將知識進行連結。

不過很多時候我還是會採取傳統筆記,畢竟我的文學專業其實並不是特別容易繪製成心智圖,還有最近比較流行的筆記軟體如Notion與Obisidian也都是以傳統筆記的形式為主。

學習三角

之前練過一陣子正音,正音老師以及網路上相關說法都提供了差不多的練習方法:找出一篇文章或選擇幾段繞口令,朗讀的同時要錄下自己的聲音,最後回放自己練習的內容,找出需要修正的部分。

以上的練習過程正好與學習三角不謀而合:找到自己喜歡的繞口令和文章刻意練習正音;透過錄音即時知道待改善處;找出缺陷處並加強。

raw-image

翻轉教育的概念被引入台灣已然將近十年,不再以老師授課為教學模式,而是強調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與報告發表。傳統教育的授課老師正是將學習三角發揮極致的群體,於不同班級授課如同刻意練習,台下學生的表情與反應是最即時的回饋,並於下一個班級調整內容模式進行修正。刻意練習最重要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而不是機械化地重複某一個動作,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思考與發表意見,即可算是刻意練習,來自同儕的回應則是即時反饋,反思同儕建議則可做到微小進步。

raw-image

老師也另外舉了兩個運動員的例子,強調刻意練習要找出屬於自己的練習目標與練習策略。菲爾普斯作為擁有史上最多面奧運獎牌的運動員,他的教練還能給他什麼協助呢?菲爾普斯的教練在他練習時,時常「惡作劇」,製造許多的意外如弄斷泳鏡,訓練菲爾普斯在遇到各種突發狀況的臨機反應。(故事力公式:最熟悉的陌生人)

專注/發散模式

小時候學過鋼琴,當時跟不上大班的其他同學,媽媽還特別又幫我報了大班前一個小時的個人班。個人班老師通常幫我複習上一堂課與預習一小時後的大班課。有一次個別班老師教我彈了一首只有一行譜卻特別難的曲子。就在我快哭出來的時候,老師說幫我彈右手的部分,我才沒讓眼淚落下來,專注地彈左手。輪到大班課時,那首曲子每個人都彈得不順,只有我流暢地彈完,特別有成就感。

我大概沒什麼球類運動的天份,但之前受到朋友的影響,特別喜歡打籃球。當時我大約6點40分就到校,陪朋友一起到操場運動,還認識了一位校隊的學姊,特別拜託學姊給予我特別指導,但學姊只讓我在球場旁來回運球。我重複運球約半小時仍然運地零零落落。當天下午又和朋友溜去球場打球時,我試著一路運球到球場,意外地發現比過往順暢不少,朋友也稱讚我有進步。

除此之外,還有國二算浮力、大一練排球時,都曾有過「明明練得很辛苦、很委屈、很挫折,但就是不見進步」,隔一陣子再練習,又變得得心應手。

接觸到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之後,這些現象才終於有了解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後,大腦會自動整理資訊。在《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也曾經提出「帶著問題睡覺」的概念。

其實過去也有學過類似的案例,比如經濟學中持續生產或專注於某樣事物,效率會隨著時間下降;修習社會心理學時,曾學過在難以做抉擇時,暫時跳脫出這一件事過一陣子再回頭思考,將有助於做出選擇。

感想

過去也曾在網路的文章、影片或是其他講座上零零散散地聽過這些科學學習法,不過,小羊老師替我們彙整起來,在課堂上彼此討論這些學習法背後的原理與自身過往經歷,並透過課後作業達成#刻意練習。過去在邀請Skyline陳長風老師的講座上,小羊老師也曾強調知識輸出的重要。或許這些學習方法早已被大多數人悉知,卻不見得每個人都知曉如何應用,或過不了多久便忘了。

於是我想到《幽夢影》中的一句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51會員
194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24
劃時代工具不是第一次改變人類生活,重要的是讓工具成為自己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4/18
談判是一門藝術,要同理、聆聽和你談判的人,降低對方的防禦心,讓雙方都能獲得想要的。
Thumbnail
2025/04/18
談判是一門藝術,要同理、聆聽和你談判的人,降低對方的防禦心,讓雙方都能獲得想要的。
Thumbnail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30 作者:FAHAHA|翁順法 總之,我認為講師應該在教學階段好好賦能,而演練階段就要放手交給學員,讓他們犯錯、卡關,然後試著透過前面所學,自己解決問題。 ​ 這會比較辛苦,但成長也會比較扎實。 ​ 而且,換個角度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從錯中學嗎? ​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3.08.30 作者:FAHAHA|翁順法 總之,我認為講師應該在教學階段好好賦能,而演練階段就要放手交給學員,讓他們犯錯、卡關,然後試著透過前面所學,自己解決問題。 ​ 這會比較辛苦,但成長也會比較扎實。 ​ 而且,換個角度想:我們自己不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從錯中學嗎? ​
Thumbnail
「AL加速式學習法」,教材不是在投影布幕上,而是在牆上地上桌上。 #學員才是自己的老師 #讓學員相互提問共創專屬的學習成果 #有笑更有效
Thumbnail
「AL加速式學習法」,教材不是在投影布幕上,而是在牆上地上桌上。 #學員才是自己的老師 #讓學員相互提問共創專屬的學習成果 #有笑更有效
Thumbnail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適合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空白圖表 一、起「轉」承合,迅速切入主題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Thumbnail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適合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空白圖表 一、起「轉」承合,迅速切入主題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Thumbnail
你不能教一個人任何東西,你所能做的,只是幫助他發現已經存在他裡面的東西 。沒有人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學生​,也沒有老師能比學生更了解他自己​,相信學生,老師也要相信自己,才有力量可以持續走下去​。試著當一個​提出問題而非給出答案​,讓學員自己創造而不是灌輸知識給學生的老師,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課堂風景。
Thumbnail
你不能教一個人任何東西,你所能做的,只是幫助他發現已經存在他裡面的東西 。沒有人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學生​,也沒有老師能比學生更了解他自己​,相信學生,老師也要相信自己,才有力量可以持續走下去​。試著當一個​提出問題而非給出答案​,讓學員自己創造而不是灌輸知識給學生的老師,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課堂風景。
Thumbnail
上課前,創辦人問我要怎麼上課?我先客氣地回答,會先了解孩子的學習起點,包含文言文經驗等等。「不行這樣,這是一般體制會用的方法,先問你知道了什麼,再開始教學。我們這邊不這樣做,不然學生的慣常對應會起來。」創辦人這麼說。 開玩笑的,又不是第一天認識XD 我看了一下創辦人,安靜地想著。一邊四處走動觀察,看
Thumbnail
上課前,創辦人問我要怎麼上課?我先客氣地回答,會先了解孩子的學習起點,包含文言文經驗等等。「不行這樣,這是一般體制會用的方法,先問你知道了什麼,再開始教學。我們這邊不這樣做,不然學生的慣常對應會起來。」創辦人這麼說。 開玩笑的,又不是第一天認識XD 我看了一下創辦人,安靜地想著。一邊四處走動觀察,看
Thumbnail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我們都會對學生說快點、別怕、去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那我們自己呢?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from mistakes, and keep learning.
Thumbnail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我們都會對學生說快點、別怕、去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那我們自己呢?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from mistakes, and keep learning.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