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端午親子包粽趣!食米學園活動啟蒙傳統文化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隨著端午節的來臨,臺北市各校紛紛舉辦親子活動,讓孩子們在歡慶的氛圍中認識傳統節慶文化。近日,臺北市中正區螢橋國民小學結合食米學園計畫、食農教育及營養教育,成功辦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端午節慶活動——「包粽趣」。透過體驗包粽子,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台灣米食的特色,更感受到了米食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歷史智慧以及家庭生活的回憶。
螢橋國小小朋友們「配戴香包」、「玩立蛋」,體驗端午的習俗
螢橋國小小朋友們「配戴香包」、「玩立蛋」,體驗端午的習俗
端午節,源於中國古代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如今已成為划龍舟、吃粽子等傳統習俗的代表。這次的端午親子包粽趣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包粽子的過程,還結合了多元的植物DIY製作,讓他們製作艾草掛飾,穿上香包,並玩起了立蛋遊戲,增添了節慶的氣氛。
稻間鴨生產的鴨蛋
活動中,孩子們使用糯米、香菇、蘿蔔乾、花生和油蔥等食材,按照南部粽的形式包裹粽子,這樣的體驗讓他們更了解米食的多樣性和文化背景。校方表示,透過這樣的活動,他們希望延續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並推廣米食的價值和運用。
縱觀歷史,米食不僅是填飽肚子的糧食,更代表著人們的情感和傳統價值觀。現代人或許不再繁忙地包粽子,但透過品嚐美食,我們可以感受到農民們的辛勞和付出。同時,了解米食在傳統節日中的意義,也是對這份辛勞的致敬和鼓勵。
此次活動展現了學校在推動食米學園計畫、食農教育和小田園課程方面的努力,不僅使孩子們更貼近土地與食物,也讓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樣的親子活動,無疑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經歷,也燃起了他們對米食和傳統文化的愛好和關注。
推動食米(粉)學園計畫 培養學生的農食教育意識
近年來,農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學校紛紛推動食米(粉)學園計畫,以培養學生對農業與食物的認識與感恩,並促進正確的營養觀念。食米(粉)學園計畫結合了農業、營養和文化等多元面向,讓學生透過親身參與種植、烹飪和節慶活動,深入體驗農食文化的魅力。
根據教育部資料,食米(粉)學園計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農作教育:透過栽培作物,例如水稻或其他穀物,讓學生親身體驗農作過程,從播種到收穫,了解作物的生長過程和農業的辛勞。
2. 營養教育:學習米食的營養價值和烹調方式,培養健康飲食的觀念,並學習如何選擇和準備營養均衡的食物。
3. 文化教育:通過節慶活動,例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介紹相關的食物文化和傳統習俗,讓學生認識米食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環境教育:結合生活科技、生態保育等課程,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培養環保意識和對自然環境的關注。
5. 社區互動:與校園農場或附近農家合作,學生與農民互動,了解農民的辛勞和米食的重要性,並促進社群化學習。
透過食米(粉)學園計畫,學生能夠從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培養觀察、
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項計畫也有助於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提升跨科啟發和思考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學校在實施食米(粉)學園計畫時可能有所差異,具體的內容和效益仍須視學校的教育方針和實施情況而定。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學校的食米(粉)學園計畫內容,建議聯繫該學校的相關教師或負責單位,以獲得更詳細的資訊。
希望本篇報導能提供初步的了解,若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進一步提供細節,以便提供更具體的回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