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離職之後#1】記在最初一頁——離職的理由

  今年五月,我從學生時代實習就待著的建築事務所離職了。離職不是一件簡單且容易的決定,工作上計畫結案、人事交接、廠商聯絡……等項目都是小事,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有了想做的事,我想去試試看。」
  而在下離職決定之前,我有過幾段起伏的生活經驗,決定趁這段短暫空閒的時間書寫下來,留作紀錄給未來的自己翻閱。
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著。
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著。

第一次提離職前發生什麼事
  「我想做什麼?」、「我在做什麼?」、「我想過這樣子的日子嗎?」這些疑問在工作第二年逐漸浮現,在繁忙的日子裡,我就像走入迷宮般,想找尋著出口,卻又走入無盡的死巷,焦慮壟罩著我,每日生活就像一個負能量機器,無止境地散播給周圍的親友們。
  日子久了開始不停歇的內耗,隨著入職年資漸長,工作量也跟著提升,身心負荷不了,疾病接踵而來,好一陣子掛號、看醫生、吃藥成了生活中的新習慣,最嚴重的時候,體重減少了兩公斤左右。
  當時朋友勸了又勸,我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加上家庭價值觀灌輸,讓我一直抱持著「一定是我不夠好,連這麼一點壓力都扛不住,能力不好、身體不好、情緒控管也差,找下一份工作肯定也找不到。」
  就像冒牌者症候群,不斷貶低自我能力,加上拿前輩們的工作能力作為比較,自我壓力終於在某日崩潰,醒來時淚流不止,對著電腦只想哭,即便理智上知道自己該工作了,但內心裡抗拒的聲音使我無法動彈。
  大概是厭煩了這樣生病的自己,也藉由過去大學諮商的經驗,我決定提離職,離開這環境,讓自己好好休息,即便我並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第一次向公司提離職
  那時在雲林外派的我,藉著一次回台中公司時,像老闆提了離職。我待的公司組成一直很單純,人員非常少,少到大部分人都會訝異的人數——三人,一位老闆、一位兼職的行政助理、以及我,對於建築師事務所來說,這樣的人員編組實在少見。彼此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雇主與員工,更多時間是像學長姊對學弟妹的關係,是一種工作室的合作氛圍。
  當時,我向老闆提出想要離職,表明工作量有些超出自身的負荷,也造成了情緒上的困擾,希望可以離開職場,好好休息一陣子。老闆聽到消息有些錯愕與震驚,也有些許難過。說著說著,我們彼此都紅了眼眶。
  「在你和我說之前,我只感受到你的工作狀態很緊繃,但我不清楚你身上發生什麼事情。」
  「你一直都做得很好,我對你也沒有太多要求,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總是能交出很好的成果。」
  「我也曾經問過你,這個領域裡,你偏好哪一方面的工作?是單純的歷史研究呢?還是報告書撰寫?或是繪圖為主?像對於我來說,寫報告是容易的,但對於你來說,你最擅長且喜歡的是什麼?」
  「過去,因為你沒有明確地說喜歡哪項工作內容,所以我將每一個部分都讓你接觸一點,同時你也非常願意學習,所以我會讓你多碰一點,去探索興趣。但或許也是這樣子,我誤以為你還可以承受,所以派了過多的工作給你。當然,你也沒有反應給我,讓我知道你其實已經太疲憊了。」
  「你是覺得工作量太多所以才想離職嗎?還是真的討厭這個領域了,再也不想做了。我覺得你應該還是喜歡的,我從你的工作態度上看到你的熱忱。」
  「如果是工作量超出承受範圍,那我能做的就是調整工作分配,現階段減輕你的重量。此外,我認為你確實需要好好休息一下,請個假去放鬆。」
  在與老闆對談前,其實我沒有思考這麼多,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的直覺只有逃離這個地方,所以在這次對談之後,雙方都留給彼此一小段時間,做一些調整與反思。

兩個月的假期與反思
  最後,我以身體欠佳的理由,向公司申請了兩個月的留職停薪,從雲林搬回台南,舟車勞頓的一趟行程。
  這兩個月裡,再也沒響起的line與電話,公司並沒有像預期中的模樣,沒有我就塌了下來,反而繼續正常運轉。我有了完整的時間去思索過去的生活,這段期間閱讀了許多書籍,像是《也許你是真的累了》、《讓每一次的離職都加分》,思考到以前工作時的幾個盲點:
  1. 不會劃清界線: 認為所有工作都是自己應該做的,所以來者不拒,即便超量了也勉強自己完成。
  2. 不會求助: 不懂得向外求助,不信任他人能夠協助手上的工作,太想要每件瑣事都要自己處理,故常有工作堆積如山的情形,使自己壓力更大。
  3. 不合理的加班時數: 過多的加班壓縮了生活的時間,早晨睜眼就去上班,夜裡閉眼時也在思考工作的事情,沒有休息的時間,無法修復疲憊的身心。
  4. 沒有安排好的待辦清單: 沒有好好評估自身能力,於一天之間塞了過多的工作量,亦沒有設置彈性時間。導致最後沒能完成預定目標時,只有滿滿的失落感而不是成就感。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再次回到職場時,我開始有了些調整,同時也在思考在這樣的調整下,自己是否還會厭倦這份工作。
  1. 重新安排合理的待辦清單: 以《一流工作者都在用的待辦清單》書籍技巧為例,進行每日待辦清單的調整,將定期事務一併考量進去(如工務會議、所內會議、定期庶務……等),訂出合理的截止日,並定期追蹤確認是否需要調整。
  2. 提出討論與解決方式: 當時程或工作量超出預期時,向主管反應,藉由例會討論調整空間及工作重新劃分,避免截止日前才在趕件的情形發生。
  3. 不加班、定期休假: 改善遲到問題,告訴自己準時下班,同時也讓同事及合作夥伴知道你的休息時間,讓工作不會在下班前才丟急件要處理。另提前規劃休假,而不是依案件淡旺季才請假,因為工作根本沒有停止的一天。
  雖然當時還不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些什麼,但藉由生活型態的調整,我開始重新擁有放鬆及個人的充電時間,也有了吸收新知的餘裕,工作時壓力也減輕許多。

第二次的離職起因
  大約回到職場幾個月後,又萌生了想離職的念頭,這次的緣由多少受到朋友的刺激,一直以來很要好的朋友勇敢跨出舒適圈,按階段逐步地完成他的夢想,在敬佩他很有勇氣的同時,讓我又再次思考「我想做什麼」。
  一直以來,我很想返回校園,再次拾起書本,透過與同學討論分享,增加自己的見聞。然而,並沒有在建築領域裡找到想要研究或感興趣的題材,而海外留學以現階段來說又有些負擔不起,故計畫一延再延。
  某次,我做再利用分析時,在搜尋引擎打入關鍵字,第一筆結果是一間研究所,基於好奇我開始看起系所簡介,覺得太有趣了。原來我感興趣的領域應該被分類在人文社科院,而不是建築學院裡。
  發現這件事情之後,我思索著是否離職,去嘗試看看進入研究所這件事,好一段日子哩,內心總有個聲音告訴我:「去吧,你還年輕,試試也無訪。」
  我想,或許就試看看吧,也許我在建築領域、工作上找不到的答案,在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後,就能回答了也說不定。
  於是,今年的五月,我正式從培育我成長的事務所離職了。
事務所一隅,我最喜歡沙發的位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