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不務正業,到底行不行? 跨了四個產業只為找尋何為PM之旅

直接破題,我認為「我到底是誰」,這才是職涯旅途上真正唯一需要思考的問題。職涯不存在所謂的不務正業,因為一切都是在從多個面向來探索你到底是誰的過程。
對我來說這一切都是身為個體在世界上探索自我的過程。
故事是這樣的,我畢業於台灣頂大的電機工程系,由於大三那年因為好玩,想去試試看別的科系的實習工作,所以申請且入取上了外商藥廠的實習生職缺。而在實習時對我工作內容很有興趣,不同的產業領域讓我是全然的無知,便詢問了主管們這種工作內容在社會上叫做什麼?
主管:「你做的工作應該叫PM吧?」
就這一句話,讓我大四畢業後決定放棄工程師的工作,想要去找那個主管口中所謂的「PM」職缺到底是什麼意思。因為此時我將我的自我定義成了PM,「我覺得我是PM,所以我一定要當PM」。
我是那種一旦目標訂下,就會偏激到願意放棄所有事情也要達成目標的人,而我求職的方式也很簡單暴力,我應徵了所有包含PM字串的職缺,不論產業別,不論上班地點,且所有面試我只會不斷表達一個想法,「我要當PM,你能讓我當就錄取我」
這樣的性格也讓我最後花了四年的時光在四種產業中尋找著「我心目中的PM工作」,分別是代工業(入取全球500大企業),博弈業(入取亞洲知名外商),網通業與區塊鏈業,為了走這條路,我放棄年薪百萬的工作,也曾為了堅持我的履歷上一定要有PM的職稱,堅持待業超過1年,在台灣總投遞的履歷數將近2000封,面試超過100場的面試,一切的一切就只是為了,找到那個我「幻想中的PM工作」。
而在待業時,身邊的人們對我的評價很兩極,有人說我是「眼高手低」,也有人佩服我是「勇敢追夢」,但此時的我腦海中想像的自己就像是名苦行僧,甚至還出現了種使命感,「我一定要當PM!」的念頭完全的成了我人生中的目標。
因此,接下來每當我發現有一個職缺好像符合我的自我認同時,我就會不顧一切的去應徵,畢業以來先後擔任了Project Manager, Product Analysis, Program Manager 與 Product Manager,並分別在四個都市居住工作過(包含海外)。
每半年到一年就會轉換居住地區,所有人事物都要重新開始,我像是名旅行商人般,在各都市短暫停留後再前往下一個都市。
但我知道我至少是一個很幸運的旅行商人,我在每個階段的職涯目標上都成功了,且不止是單純一次成功,而是在經歷過每次自我認同的修正後,整整四次的都成功應徵上我想要的PM工作,我想客觀上來說,這絕對算是種夢想實現。
然而諷刺的是,在多次當PM的夢想實現,且當我成功勝任工作後,我反而發現了一件事,「我一直不滿足現職的原因,是因為我想像中的PM工作,根本不是這個世界上真正定義的PM工作」,就如同從夢中突然驚醒,我赫然發現這四年來與其說自己是在求職,更像是沈迷於自我幻想中的在各國四處闖蕩,儘管我很幸運擁有能在社會上讓公司願意為我實現願望的機會,但當幻想成真後,反而才突然發現到與現實不同的差異,此時此刻我的自我認同,反倒成了「我不是PM」。
但若我不是PM,那我到底是誰?且這四年來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而經過了數個月的思考後,我想我有了答案,就如同文章開頭我所述的,我認為職涯不存在不務正業,因為這四年來的PM之旅是屬於我在職涯發展中,探索「屬於PM面向的我」的自我探索過程。我可以不當PM,但我仍擁有過去擔任PM時的各種經驗,並幫助我在未來繼續從事與追逐新的方向與目標。
故事的最後,我決定放棄繼續堅持「我認為我是誰」的想法,而是想讓社會來告訴我,我是誰,所以我選擇在今年的求職季時不限職缺不限產業的海撒履歷,並於最後被一間上市公司錄取為儲備幹部的「工程師」,以學士的學歷拿到理工碩士的待遇,詢問入取的原因後得到了。
「因為你有PM的經驗」
我想如果能在職涯中每一段經歷都認真面對,或許這世界就不存在所謂的「不務正業」🙂
後記:以上這篇文章只是一個例子,我相信除了我與我的PM之旅外,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人正在從事人們口中的「不務正業」的事情,但當「不務正業」只是從一個既定的面向看去的結果時,或許未來從人生的另一個面向來看,當時所謂的「不務正業」,也許才是你真正該做的事。
了解自己是誰,以便於未來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我想這類珍貴的資訊,就算當你做著對自己來說很重要,但卻被人們視為不務正業的事情時,也同樣會發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