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從 PM 轉換 Technical Writer 的 4 點感觸,我如何克服轉換過程中產生的身份認同疙瘩?

朱騏-avatar-img
發佈於PM 的學習力工具箱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換新工作滿半年了,這是我入職場7年第一次轉換不同職能的工作,在心境上有很多的感觸跟自我對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份認同」這件事情,這篇文章分享 4 點感觸給同為想要轉換職能的人。
我的新職缺-Technical Writer在台灣不算常見,我上 104 查詢發現多在大型軟體公司(例如 IBM、SAP、CISCO…等)才有。至於這個職缺在做些什麼、以及我對這個職缺的觀察之後再來分享。

感觸 1 — 轉換職能後工作成就感帶來的挫折感

轉換工作後,讓我最不習慣的是「成就感的來源」。
我記得以前當 PM 的時候,在完成一個功能時都會舉杯慶祝,或至少受到需求單位、主管、老闆的褒揚,但是現在這個職位卻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呀?
仔細盤點原因,這跟職責有很大的關係。PM 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在協調團隊、用眾人之力完成一件有難度的事情;Technical Writer 的工作性質跟工程師非常像,接到需求後要開始規劃文件架構,確定方向後要開始寫文件。國外把這種性質的工作成員稱為 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直翻是個人貢獻者)。
我覺得職位上最大的轉變就是從團隊的管理者變成了團隊的貢獻者。從引導大家合力產出成果、變成自己就是交付成果的一份子。
工作性質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感觸 2- 從觀察中學習 — 新團隊的工作流程

每次加入一個新團隊,都是一次新的學習機會。
看一間公司的運作機制跟過去團隊有不同的話,先別急著評論,而是觀察團隊的運作狀況。
團隊最有趣的地方是沒有 PM,一開始我以為合作流程會變的非常混亂、產出沒有效率。但是讓我意外的事情是:團隊交付功能的速度相當快,大家會自動Cover沒做完的工作,讓產品繼續往前進。
這真的太神奇了!再深入觀察,我發現工程師主管的個人魅力和實力都相當好,帶領團隊的方式有點像「老大哥 (Big Brother)」一樣。在同事的寫程式邏輯有問題的時候,會採用討論的方式先聽邏輯,接著再說明「為什麼這樣做對架構會有影響」。我瞬間想到專案管理說的,這不就是僕人式領導嗎?
仔細觀察他教學其他 Junior 工程師的方式,跟講師 — 王永福 (福哥) 在《教學的技術》中所說的「我說給你聽,我做給你看,換你做做看」是非常相似的。
不同的場景卻有相同的做事邏輯,好方法真的在哪裡都適用。

感觸 3:我一輩子都要以「XXX」標籤來活嗎?

這次轉換職位我很掙扎,最大的卡關點是「身份認同」。
我從 2015 年退伍後就進入金融業當產品經理,後來一路都是做軟體業或軟體相關的 PM (產品經理/專案經理)。甚至還開了一個叫「PM 的生產力工具箱」的 Medium,想紀錄 PM 工作路上的大小事。
在準備公司面試的前一晚,我心中出現非常多掙扎的聲音…
  • 我常以 PM 的職位為榮、甚至習慣用PM工作崗位的思維來活,但這樣真的好嗎?
  • 我如果轉換工作職能,Title 也不叫 PM了,這樣的我在未來要如何介紹自己 ?
  • Technical Writer 甚至也不在我原先規劃的人生工作藍圖中,我應該去嗎?
原來大家常說的Open minded (開放心胸) 是一件這麼難的事情…我可以選擇繼續在既有職能上深耕、也可以運用自己這2–3 年培養的寫作技能挑戰新職位,該怎麼選擇呢?
後來,竟然是打電動和看漫畫的經驗啟發了我。

感觸 4:把自己當作二周目的遊戲玩家,這次選擇不同的職業來玩

這兩年漫畫題材有股新趨勢 — 重生 (relife),尤其 Line Webtoon上的韓漫更有這樣的現象。
主角在第一次的人生都過得不太如意,在一次因緣巧合之下獲得了「重新來過的機會」,他們可以再過一次相同的生活。
主角可以選擇以曾經的行動再過一次生活,也可以使用既有的經驗 (我知道今天會發生什麼事情) 活一次更好的人生。這種「利用既有經驗,再重新挑戰一次」的劇情設定,其實遊戲中也很常出現,例如近期被大家又愛又恨的《艾爾登法環 (Elden Ring)》,就讓玩家可以破關後再以上回合的能力,去挑戰新回合的敵人。(專有術語叫做「二周目」)
這個概念跟轉換職能不是很像嗎?我們拿既有工作的經驗 (上回合的能力),去挑戰新的工作職能 (這回合的敵人)。新的敵人肯定不好攻略,但是在既有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可以 “不這麼難” 的去挑戰、同時提升完全不同的技能。
「把曾經的強項當作換領域挑戰的基礎能力值」,想到這裡,心裡的疙瘩也沒這麼大了。

▶ 關於文章
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 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muhenry608@gmail.com
▶︎ 聯繫方式
• 📪 Email:muhenry608@gmail.com
• 💬 Facebook:請先加我 個人好友 並簡短說明想要諮詢的主題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1會員
129內容數
分享學習相關的技巧、工具與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朱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回答了從「卡片索引編號」延伸出來的 3 個問題:(1) 卡片索引是一種分類嗎?(2) 卡片如何命名?(3)卡片索引如何表達卡片之間的連結關係?簡單摘要答案就是:(1)卡片索引不是一種分類 (2) 卡片命名可以靠索引編號解決,因為它有「唯一性」(3)卡片索引可以寫成「索引筆記」,功能是紀錄思考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想要努力讀書與學習,但是成效總不好…不是中途容易分心、就是學完之後記不住。這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沒搞懂「大腦到底想要怎麼學,比較舒服」。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自於《大腦喜歡這樣學》,關鍵是理解我們的大腦怎樣學可以記得更多、用的也更多。想要學習好,當然要先好好理解我們的大腦。
找到適合自己的軟體是非常開心的事情,以下 10 款我都用了超過 1 年(除了 Heptabase 和 Omnifocus),對我的工作與日常內容創作幫助非常大,分享給大家。我將「why (為什麼使用)」與「how (我如何使用)」的重點依序寫在每個軟體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 Google 關鍵字
許多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連結卡片。連結卡片在「卡片盒筆記法」中太重要了,我們寫下的卡片若只是一個點、卡片連結的品質將決定我們後續產出成果的品質。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讀了2篇美國研究卡片盒專家的論文、1篇長達 7000字 的德國卡片盒論壇的文章。這篇文章討論我們該如何建立卡片連
作者申克博士(Sönke Ahrens) 在繁體版書籍線上交流講座中,分享 10 點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重點原則,這篇文章摘要講座中 10 點原則的精華。有些內容翻成中文會失去脈絡,因此我在後面加上英文原文單字,並且加入一些個人理解的闡述。
「我們的產品能做到什麼」跟「你可以用我們的產品做到什麼」聽起來很相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多練習描述產品/服務帶來的成功,是打動消費者購買的秘訣。
這篇文章回答了從「卡片索引編號」延伸出來的 3 個問題:(1) 卡片索引是一種分類嗎?(2) 卡片如何命名?(3)卡片索引如何表達卡片之間的連結關係?簡單摘要答案就是:(1)卡片索引不是一種分類 (2) 卡片命名可以靠索引編號解決,因為它有「唯一性」(3)卡片索引可以寫成「索引筆記」,功能是紀錄思考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想要努力讀書與學習,但是成效總不好…不是中途容易分心、就是學完之後記不住。這並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沒搞懂「大腦到底想要怎麼學,比較舒服」。這篇文章的內容來自於《大腦喜歡這樣學》,關鍵是理解我們的大腦怎樣學可以記得更多、用的也更多。想要學習好,當然要先好好理解我們的大腦。
找到適合自己的軟體是非常開心的事情,以下 10 款我都用了超過 1 年(除了 Heptabase 和 Omnifocus),對我的工作與日常內容創作幫助非常大,分享給大家。我將「why (為什麼使用)」與「how (我如何使用)」的重點依序寫在每個軟體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 Google 關鍵字
許多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連結卡片。連結卡片在「卡片盒筆記法」中太重要了,我們寫下的卡片若只是一個點、卡片連結的品質將決定我們後續產出成果的品質。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讀了2篇美國研究卡片盒專家的論文、1篇長達 7000字 的德國卡片盒論壇的文章。這篇文章討論我們該如何建立卡片連
作者申克博士(Sönke Ahrens) 在繁體版書籍線上交流講座中,分享 10 點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重點原則,這篇文章摘要講座中 10 點原則的精華。有些內容翻成中文會失去脈絡,因此我在後面加上英文原文單字,並且加入一些個人理解的闡述。
「我們的產品能做到什麼」跟「你可以用我們的產品做到什麼」聽起來很相似,但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多練習描述產品/服務帶來的成功,是打動消費者購買的秘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工程師希望能釐清任務的輕重緩急,其中那些「看起來不錯,但目前重要性沒那麼高」的任務,就叫做 nice-to-have...
七月開始到我很喜歡的新職場上班了!只當過公務員的我,在這個將近 40 歲的年紀,還是得到了心儀的工作機會,回顧這段轉職歷程,可以說收獲滿滿。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從母語使用者到專利工程師,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事新工作的體驗和感受。包括工作內容、困難和情緒波動。作者深入探討了作為專利工程師可能遇到的挑戰,並呈現對工作的認真與努力。
Thumbnail
擔任ODM PJM的提問者希望未來五年能擔任PM職務,但目前遇到組織變動及NPI專案的挑戰。建議要挑戰更大的專案,尤其是跨國專案,以增加實戰經驗並提升能力。此外,延伸閱讀中包含科技業專案經理的關鍵工作內容和必備特質,提供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一、為什麼想轉職? 初次踏入網頁設計這一行,是在我26歲時。 為什麼想轉行呢? 在這之前,我是個畢業於化學工程學系,每天在實驗室中跟檢體搏鬥的化驗員。你以為實驗室化驗員薪水很高嗎?並沒有,起薪23k而已,你做好幾年把考核...
Thumbnail
距離設計系研究所的畢業口試已經過了一年,到進入職場,回顧這段期間有不少的成長與體悟。 在經歷過一段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很感謝有前輩與朋友的多方討論,讓我很堅定地第一份工作就選擇 Product Manager 的方向。 在角色定位上從設計師移動到 PM,開始需要在使用者、商業、技術的圈圈中尋找平衡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工程師希望能釐清任務的輕重緩急,其中那些「看起來不錯,但目前重要性沒那麼高」的任務,就叫做 nice-to-have...
七月開始到我很喜歡的新職場上班了!只當過公務員的我,在這個將近 40 歲的年紀,還是得到了心儀的工作機會,回顧這段轉職歷程,可以說收獲滿滿。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從母語使用者到專利工程師,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從事新工作的體驗和感受。包括工作內容、困難和情緒波動。作者深入探討了作為專利工程師可能遇到的挑戰,並呈現對工作的認真與努力。
Thumbnail
擔任ODM PJM的提問者希望未來五年能擔任PM職務,但目前遇到組織變動及NPI專案的挑戰。建議要挑戰更大的專案,尤其是跨國專案,以增加實戰經驗並提升能力。此外,延伸閱讀中包含科技業專案經理的關鍵工作內容和必備特質,提供更多相關資訊。
Thumbnail
#職場故事 #網頁設計 #前端工程師 #轉職 #跨領域 一、為什麼想轉職? 初次踏入網頁設計這一行,是在我26歲時。 為什麼想轉行呢? 在這之前,我是個畢業於化學工程學系,每天在實驗室中跟檢體搏鬥的化驗員。你以為實驗室化驗員薪水很高嗎?並沒有,起薪23k而已,你做好幾年把考核...
Thumbnail
距離設計系研究所的畢業口試已經過了一年,到進入職場,回顧這段期間有不少的成長與體悟。 在經歷過一段認識自己的過程中,很感謝有前輩與朋友的多方討論,讓我很堅定地第一份工作就選擇 Product Manager 的方向。 在角色定位上從設計師移動到 PM,開始需要在使用者、商業、技術的圈圈中尋找平衡
Thumbnail
最近朋友想換工作, 但苦於不清楚自己的長處. 出來工作一段日子, 發現愈來愈同代30歲後的打工仔都會陷入職場樽頸, 既不滿意目前的工作, 不是專業人士資格, 但想換工作但是不知道方向, 又或是根本不敢投入轉職市場. 踏入職場接近十年, 有一定資歷和薪金標準, 換工作的成本自然更大, 用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