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漢字的價值

從上個世紀開始,許多以胡適和魯迅為首的知名文學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們當初提出廢除漢字的理由。表達一件事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過去用手寫可能只需幾個字母就能完成的事情,寫成漢字卻需要很多筆畫。現在大家都用鍵盤輸入,這種差異更加明顯。不僅需要打很多字才能換一個漢字,換完後還要選擇同音字。
我個人非常討厭文言文,總覺得為什麼不能像英文那樣說什麼寫什麼,把精力花在讓句子有更好的邏輯結構上。現在那些文言文根本沒有用處,學習文言文簡直是浪費生命。
每次看到有關保留漢字的言論,理由都是要保留中國的美學(毛筆字)和傳統文獻閱讀能力等。我覺得這些理由都是基於情感而非務實。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發音、文法和文字是三個不同領域。除了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以外,幾乎所有民族都使用拼音文字,將發音和文字綁在一起。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會說就會寫。大部分人往往不會去想拼音文字的壞處。
其實壞處很容易想到,“只要會說就會寫"的相反就是"發音不一樣就不會寫”。看看現在的歐洲和古代的中國,每個區域(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方言),尤其是中國有許多子語系。以閩南語為例,不僅發音不同,連文法都不太一樣。以歐洲為例,西班牙人看到字母E時,固定會發出I的音。即使是共同使用同一種語言的英國和美國,對於字母A的發音也不同。如果要管理這樣的國家,溝通成本就會非常高。也因此,即使英國脫歐了,歐盟共通語言仍然必須是英文。
但是,在資訊科技發達之前,有辦法讓各地保留各自的語言(方言),並進行大範圍的溝通嗎?各位從我的題目應該能看出答案:漢字,或者應該說象形文字。
這種觀念即使在今天也還在使用,例如通訊軟體中使用的表情符號。這些符號不需要懂其他國家的語言就能看懂。漢字只是為這些符號建立了更有系統的表達機制,讓不同語言的人看到同一個符號時能夠理解同一個意思。例如,在明治維新之前受過高等教育的日本人能夠看著漢字文言文念著日語發音並理解文章內容。我曾經看過日本節目,用日文解釋漢字結構中的哲學含義。這就是象形文字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同時期的拉丁文,由於羅馬帝國崩潰而沒人講拉丁文,因此不再被使用。
二十世紀初期,許多語言學家都推崇一種新的"世界語",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原因是讓所有人從發音學重新學習一套發音系統太困難了,卻沒想到發音只是溝通工具的一部分。而一千年前的中國就透過所謂的文言文,用最短的文字跨越各地方言的限制達到溝通目的。
今天即使科技發達,翻譯軟體越來越厲害,但由於文化差異和發音學差異,常常還是會有很多失誤。唯有把發音和閱讀分開才能讓大家看著同一篇文章理解同一件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