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滲入社會的無名毒

在接連看了好幾宮部本作品之後,最近讀到《無名毒》,再度令我深深敬佩宮部美幸對於現代社會的觀察之深入。
《無名毒》是宮部美幸杉村三郎系列的第二部,自己最初接觸到杉村三郎是在《聖彼得的送葬隊伍》這本書,並陸續讀了《誰?》、《希望莊》《沒有昨日就沒有明天》等以杉村三郎為偵探主角的作品。雖然沒有照著出版順序讀,但並不因此影響閱讀。
《無名毒》這部小說,主要以兩個事件作為開展,第一個事件發生在主角所在的藍天編輯室,因為開除了編輯室的兼職人員,而引發對方做出一連串的失控行為;另一起事件則聚焦在飲料下毒隨機殺人案。
《無名毒》標題乍看之下,談的是兇手下毒隨機殺人,然而作者真正想談的卻是滲入失序之人,腐化其內心、無法被排除的毒素,而這樣的毒素似乎又無法完全與「惡意」等同視之。
在故事中,藍天編輯室的原田泉因為偽造履歷而得到工作機會,但進入公司後,卻又展現出與履歷不匹配的能力及態度,最後因此被開除。被開除後原田泉因此心生不滿,而對杉村做出一連串騷擾行為,最後甚至綁架了杉村的女兒。
而在飲料隨機下毒案中,主要有兩名兇手。第一位兇手聲稱隨機下毒是為了替自殺做準備,想試試看毒物是否真的有效(但最後卻因為交到女朋友獲得幸福而不自殺了)。另外一位兇手則是因不堪長期照顧奶奶而準備殺人,但卻又在最後一刻選擇將毒物拿去毒害陌生人而非奶奶,理由是「捨不得奶奶,但又覺得社會上的某人該服下這份毒」。
這兩起事件乍看之下並不相干,但作者卻用了犯罪動機來串起兩起事件,也就是「對於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而產生了對外界的憎恨」,最後這樣的恨不只侵蝕了當事人的內心,也以無名之毒的方式透入了社會,成為社會問題及隱憂。
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不禁想起多年前台灣發生的捷運隨機殺人案,當時討論的一大重點在於「為什麼兇手要殺害不認識的人?」最膚淺的理由可以說是犯罪者精神有問題,然而在小說中宮部美幸卻很有說服力地解釋了,為什麼社會上某些人,會對沒有愛恨糾紛的外人犯下罪行。
騷擾杉村的原田泉,從小到大本是問題之人,到哪都認為周圍的人及環境對不起她,並對於自己無法「自我實現」而感到怨恨不平,始終處於「氣憤的狀態」,甚至認為周遭的人都沒資格得到幸福。也因此對於杉村娶了有錢的妻子,「不勞而獲地」獲得了經濟上及家庭上的幸福而感到怨恨,更不滿杉村以「高姿態」對她說教,而想親手破壞他的幸福。
而在便利商店飲料投毒的外立,即使放棄了毒害親人,但依然想毒害某個陌生人,以報復這個沒有對他伸出援手的社會。
因為比較而產生痛苦,「為什麼其他人可以如此順遂?」、「為什麼不幸只降臨在我身上?」,一旦這樣的念頭在腦中生根,便難以擺脫這樣的心態,而生了根的怨念最後變成了毒素。
這樣的現象放到了現代網路社群媒體當道的社會更是普遍。社群媒體的興起,帶來的不是2000年初期,學者、創業家期待的開放及自由平等,反而吸納了一個個憤世忌俗靈魂投射而出的集體憤怒。
人們透過社群媒體炫耀自我,與此同時其他背後一雙雙的眼睛又在暗處偷窺著這樣的秀異,並產生了比較之心,認為之所以無法得到這些事物,是因為社會對不起自己,並因此心生不滿,在內心產生名為「怨恨」的毒素。
「既然這個社會對不起我,那我便有資格報復這個社會」,在故事中杉村的岳父對他表示,奪走他人生命是一個人所能對另一個人行使的最大權力,即使財富及名聲大如他,也沒辦法做出奪人性命之事,但原田泉、外立這些失序之人,卻行使了這種禁忌的權力,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無法排出體內之毒。
作者透過角色提出的見解,有力地解釋了隨機殺人背後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當事人精神失常,也不是為了針對某人或某件事,而是深入骨髓的恨最終以隨機殺人的形式表現出來。
儘管這部作品出版於2006年,但放到今天,依然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代社會的面貌。每個人的心中或許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無可言喻的「無名之毒」,差別只差在中毒的程度,一但超過了某個零界點,你我都可能成為行使禁忌權力的那個人,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遙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