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先前「東元電機」父子經營權大戰,更勝八點檔的劇情,雖然說現在紛爭已經慢慢落幕,但這一次的內部爭鬥也讓人反思:「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此時,又看到一篇商周的報導:
前專業經理人說了一段話頗有意思:
「這種集團的家族公司,如果家族裡面的人在,對人員的穩定是有很大幫助的。如果是專業經理人,我就是要衝績效,什麼手段都會出來,比較不會有長遠理念。」

一、觀點

台灣上市櫃公司中,類似的家族企業太多了,也就是說家族成員為大股東或是直接間接持股超過 51 %。
當這些家族企業的專業經理人其實也不好過,沒績效出來,大股東可以直接把你換掉。
想做中長期目標或規劃,抱歉請不用想太多,短期目標沒達成就走人了,誰還跟你講中長期?
也就是說,台灣多數家族企業請專業經理人來,不是來進行改革的,而是來「衝刺短期目標」,就算達標也可能會被換掉,因為階段性任務結束了。

二、案例

我自己就曾聽過,請經理人來大刀闊斧進行「組織改革」,這個經理人非常有想法,組織改革也對公司整體有利,但短期來看是犧牲部份大股東的利益,轉而給員工較合理的福利以及向上奮鬥的目標。
也就因為這樣,當組織改造到一個段落,他就下台一鞠躬了!
就多年後公司經營的狀況來看,當初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可是改革的人也看不到最後的成果。
其實,多數經理人也覺得自己就是個「打工仔」,完成 KPI 拿到自己該得的,以後的事誰知道會怎樣?
這也造就多數家族企業的高階管理層不會想的太遠,因為想太多也沒用。

三、討論

所以說,想要有所作為,想要規劃中長期目標的經理人,除了要得到大股東的信任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加碼」買公司股票,展現與公司共存亡的氣魄,但有多少人能這樣做,應該也是少數。
不過嘛,特例總是有的,我就知道有人是被母公司派去代管上市的子公司,因為想要好好做事,在董事會上面得要有說服力,就自掏腰包,不斷加碼公司股票。
最後,他變成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東,這下夠有魄力,也讓人明白他與公司共存亡的「決心」,就放手讓他去做中長期的規劃。
換成是我,還不如把錢拿去投資更有價值的地方,不管是海內外股票、ETF 或是房地產等。
以上是我個人偏見,看到商周的這篇文章突然有所感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