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數——何采柔個展》中白盒子區域的模糊影像指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TKG+
黑盒子部分《Vera X Diary》
|總論
此次何采柔的個展將TKG+的空間切分為兩個區塊,映入眼簾的先是白盒子,穿越一扇門後迎來黑盒子,光線上極大的反差卻和諧地共存於地下室中。大多提到這個展覽的文章都著重在藝術家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和化用,那是比較顯著的創作脈絡的解讀,但我在觀看時,反而不自覺地將目光放到展覽裡的模糊影像上。
《屈光度》
《屈光度》最後一幕
第一個錄像《屈光度》裡,觀眾被引入類似於玻璃罐的視角,畫面由垂直的幾何線條組成,觀眾看著瓶子旋轉、鏡頭拉近拉遠,最終揭示罐子前方是一名女人,漠然地注視著前方,姿勢像是要去拉動不存在的百葉窗簾;這種窗簾也出現在《顫動的風景#4》中,這個複合媒材裝置由一個巨大的帆布和其下的鞋子構成,帆布印有漸層的黑白水平線條,充滿百葉窗的指涉,與一牆之隔的《屈光度》呈現垂直、水平的相互對應,並且由女人拉動窗簾的一幕作為銜接。
另一組對照關係出現在《20200529》和《在水中數數》,第一件先前於嘉義美術館《2222》亦有展出,可此時出現在個展中的脈絡就與嘉義美術館裡的相去甚遠,《20200529》掛起一件白色襯衫,將顯示節拍器畫面的手機放在心口處的口袋上,在衣料遮掩下,觀眾看不太清楚上面的影像,卻能在展間幾乎每一處聽到敲擊聲;《在水中數數》把螢幕放進托特包,畫面上的女人只有側臉剪影,不斷地彈舌,可因為是人體製造出的聲音,不如節拍器那樣規律、精準,兩個聲音在展場中朦朧地重疊,構成白盒子展間中最大的背景聲,亦是此展最明顯的軸線:數數。
《Momentum》
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現成物的除了上述這兩件之外,還有展場正中央椅子上的《Momentum》,數十件褲子堆疊起來,遠遠看就像工廠裡的通風管,帶出工業聲音的聯想,並疊加在節拍器、彈舌聲之上,使得展覽裡的聲音具有更多層次,除了可直接聽見的之外,更多的是隱形的想像。
|白盒子裡的模糊影像
《顫動的風景》系列
《顫動的風景》系列
首先,我想要分析展覽中錯位的印刷製品,包含《顫動的風景#1》、《顫動的風景#2》、《顫動的風景#3》,前文提到的第四號也屬於這系列,但我認為那件比起前三號更多的是屬於現成物的空間想像,因此本文仍著重於前三號的比對。在這三件系列作中,都是通過印刷時的圖板錯位,製造出數位世界中影像解析度過低、類比世界中近視的視覺,且都構成了一種生活物件:手帕、抹布、花布,但比起物質本身,我更想討論的是影像
《幕後的》
接著,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中展出過的《幕後的》通過兩層玻璃的疊加,畫面中的主角拉動推門,在已經覆蓋一層的馬賽克質感上頭,增添了錯置的動態,整個錄像都恍若在水中呼著氣,一旦拉門的動作開始,形同風拂過水面那般蕩起漣漪。對應回開頭處的《屈光度》,可以發現在一年的時間後,藝術家將其創作脈絡加深為模糊影像和其環境的關係,與2022年《幕後的》只著重於玻璃不同,2023的《屈光度》將鏡頭遠離玻璃,在最後一兩秒的時間顯示出畫面中人物的長相和周遭環境 — — 一扇窗戶。這兩件作品各自的特徵都在黑盒子區域中得到延伸。
這兩組對應關係裡,呈現出各自相異的模糊:《顫動的風景》系列通過印刷技術產生模糊影像;《幕後的》和《屈光度》則都是以數位影像輸出,迫使觀者面對玻璃材質的縫隙,在裡頭找尋殘存的影像碎片,拼湊出女人的輪廓,這裡的模糊是光線通過透鏡時偏折而產生的,「屈光度」一詞指的正是眼球屈光能力的單位,屈光度是焦距的倒數,度數越強越可能近視、越弱越容易遠視,此種光學意義下產生的模糊影像關注的是光的物質性,而非如《顫動的風景》系列那樣集中於類比材質上印刷技術的處理。
對於視力的暗喻可以回歸到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看法:
他極度質疑清楚的觀看,認為當人們戴上眼鏡,看清世界後,會使得外部世界比自身還要有力,理智被迫處理過多的訊息。在他看來,人們追求清晰,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追求膚淺的表面罷了。這種對眼鏡的厭惡,其實來自於對技術的敵意,在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逐漸變得空洞,敏感度也因而降低(註一)。
何采柔在展覽中有意將模糊影像結合生活物件,是否也是對技術的一種反撲?發達的資本社會不斷追求快、新、準確,因此鏡面必須擦拭得一塵不染,每個細節都不得錯失,TKG+的地理位置上,受商業大樓環繞,假若那些上班族於週末時來訪這個地下空間,內心的忐忑和焦躁是否會油然而生?
這裡有藝術家將文明社會中的「準則」消解了 — — 僅管眼前全都是影像,觀看卻變成最無關緊要的事,傳遞出的資訊僅是極少量,符號都似曾相識,每個線條都能代表任何一個事物,卻也什麼都不是。在這曖昧的現實中,藝術家在商業大樓林立的土地中抽離了社會,砌出一座反除魅的碉堡。
《顫動的風景#4》
註一:Ullrich, Wolfgang. Die Geschichte der Unschärfe. Berlin: Wagenbach, 2009.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由虛擬至現實,由數位至類比,在媒介的替換和懸宕之中,我們驚覺:展間的牆壁也是灰色的,我們離開VR世界,卻又立刻置身於另一個「灰屋」之中,肉身游離在意識邊陲,誰又能肯定所見、所感、所聞絕對是真實?
《超限社會》很全面地囊括了當今社會,科技發展遇到的諸多問題。其討論的觀點不會受限於單一題材,並且以有創意的方式轉化新聞報導中艱澀的問題敘述,使得技術帶來的擔憂不只是紙上談兵,觀眾能對同一件事有更深的體悟,並且回過頭來思考自身的日常生活,是否在受惠於技術的同時,也受其控制,成為《超限戰》的犧牲品。
在我看來,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也是一本本成人繪本,在絢爛的色彩和玩耍間,幾行簡單的文字敘述,「圖為主、文為輔」的形式和繪本一樣,畫面和想法都很簡要,卻能直擊內心。 藝術家像是一位說書人,他不掩藏、不粉飾,可他也不下評語、不自視甚高。從而使得整個展覽顯得誠摯且迷人。
「薄影像」的概念應為藝術家挪用杜象「次薄」一詞而自創的,主要體現在同名的《薄 影像》中,我猜測所謂薄影像應是那一小塊從鐵板上反射而出的二手影像吧,不完整、被識破的紋理幻象,嫁接自投影機的光源,看上去像一場精心安排的意外,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已進入藝術家難言的影子和影像中。
當代藝術受到布萊希特極深的影響,誠如這次展覽中所展現的,藝術家直接去到斗居的現場,或是親身體驗泰國漁民的苦,在這種以創作為名的轉化之下,藝術為資本社會不斷加重的異化現象提供了解方。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展覽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些東西、但又不那麼明確,覺得他就是個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但又依稀在其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我覺得那就像是記憶畫面在我們心靈裡沉積,並變化為精神、變成情感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今敏導演的《藍色恐懼》是一部探討自我的動畫電影。講述了女主角未麻在戲劇與妄想、夢境與現實、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迷失與尋找。劇情不斷遊走在虛實之間,隨著快節奏的剪接和大量的蒙太奇,觀眾也和主角一起深陷於混亂的漩渦之中,無法抽離,無法分清虛實,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已然變得模糊不清。
Thumbnail
最豐富的色彩誕在藝術家心中,要從黯淡日常的反覆筆觸裡提煉... 萃取最精湛最有果效的色澤與透度。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年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從12月3日正式展出已經三週。本次展出的9件作品,也都看過不止一遍,因為我們幾乎每晚在國美館公園散步。〔2023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展示作品,已引來更多夜間散步觀看的人潮。.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像呼吸一樣的暖流,韻律般的流動。 也像大地微風吹拂下,青草的擺動。 睡著了。 韻律的暖流變成了一首歌,也許是吟唱,唱著我不懂的語言。 黑白的景像,像是訴說著歷史。 我走進建築物內,有點胆怯的往房裡望,不確定會看見什麼。 房裡放著一些箱形的櫃子,外面坐著三個人,中年的婦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展覽中我們似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出一些東西、但又不那麼明確,覺得他就是個色彩斑斕的抽象畫,但又依稀在其中看到一些具體的形象。我覺得那就像是記憶畫面在我們心靈裡沉積,並變化為精神、變成情感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在影院觀影,一邊回想起旁人津津樂道關於這導演的種種色彩。 你已然錯過那個時代,沒經歷沒感動。 直到此時走進推崇者的殿堂。 經過光影的洗禮,像是海浪拍打,一次一次。 感到海水的冰涼與戲劇性,感到悲哀與深情,感到憂愁與無奈。 日常的對話、日常的生活、日常的鏡頭,然後魂魄在鏡頭之外遠去。 「愛自己是很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Thumbnail
今敏導演的《藍色恐懼》是一部探討自我的動畫電影。講述了女主角未麻在戲劇與妄想、夢境與現實、真實與虛幻之間的迷失與尋找。劇情不斷遊走在虛實之間,隨著快節奏的剪接和大量的蒙太奇,觀眾也和主角一起深陷於混亂的漩渦之中,無法抽離,無法分清虛實,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已然變得模糊不清。
Thumbnail
最豐富的色彩誕在藝術家心中,要從黯淡日常的反覆筆觸裡提煉... 萃取最精湛最有果效的色澤與透度。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年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從12月3日正式展出已經三週。本次展出的9件作品,也都看過不止一遍,因為我們幾乎每晚在國美館公園散步。〔2023台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展示作品,已引來更多夜間散步觀看的人潮。.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像呼吸一樣的暖流,韻律般的流動。 也像大地微風吹拂下,青草的擺動。 睡著了。 韻律的暖流變成了一首歌,也許是吟唱,唱著我不懂的語言。 黑白的景像,像是訴說著歷史。 我走進建築物內,有點胆怯的往房裡望,不確定會看見什麼。 房裡放著一些箱形的櫃子,外面坐著三個人,中年的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