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好喜歡,通常我不太會主動想要閱讀夫妻共同書寫關係的書籍,主觀上會認為是比較偏兩性議題,可是我發現這樣的主觀根本歪樓,也很像戴上濾鏡看世界一樣,後來我告訴自己,既然閱讀是熱愛的興趣,那麼拿掉主觀肯定會更擴大自己的閱讀舒適圈。
沒錯,讀著讀著就發現慧玲和小虎的文字實在好打中我的心,與其這樣說,倒不如說我們的觀點蠻相近的。這段時間,我依舊是時常思考各方面的人際議題,有時候不免也會回想到過去的關係,如今我也非常認同必須要與自己的關係搞好,才能與這個世界還有每一個人有健康的連結,其中包括自己。
在接觸心理學以後,我便開始把每一個遇見的人當作人生的明鏡,當然,並不是要對自己的每分每秒抽絲剝繭,而是,從和他人相處之中,我看見了什麼?我感受到了什麼?
以前遇到問題我總是很容易把矛頭指向別人,好讓自己可以有理由發火,甚至是討拍,可是,這一點都不健康,不只傷害自己的能量,還傷害與他人的關係,那甚至是未來可能有良好發展的關係,太可惜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極為簡單又相對複雜,原因在於我們本身所產生的各種感覺皆來自內心的投射,因此,也才會有「我們的外在世界來自於自己的內在世界」一說。
看似很豁達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會被他人的言行影響情緒,擾亂內心平靜,只不過我不再是把矛頭向外,而是懂得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有些時候煞車踩不住脫口而出自己也懊悔不已的話,反應更是大,這也才讓我又驚覺,原來自己的裡面也有一面小鏡子。
老實說,這也是經歷好幾年的練習與無數次拆台內心小劇場後,才懂得把焦點轉往內在。透過與「我」對話,不僅可以更理解自己,也能夠學習如何安撫自己,更棒的一點是,我覺得對於他人的包容力也更加寬闊,心會更軟。你也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就像此刻的自己一樣。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保護自己的能量,不過我覺得這與認識自己是環環相扣的同理,因為明白自己,知道所謂的界線,因此會懂得拿捏關係好好保護自己。
我相信成長型的人,對於慧玲與小虎一起分享彼此人生的轉變以及一同創業的故事,讀完應該也會非常感同身受,我更是極力推薦給有伴侶的書友閱讀,與你的伴侶一起成為可以互相扶持成長的人生旅伴。
++LOVE金句++
◍ 關注自己的內在、聆聽自己的需求、思考要成為怎麼樣的人,是從小到大永恆不變的功課。
◍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要給別人一個交代,而是想提升生活品質、追求幸福感,所以才從「我應該」變成「我決定」。
◍ 焦慮帶來的成癮行為,雖然會有短暫的滿足感,但不會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壓力只會不對累積。
◍ 內在行為帶來的滿足感,往往會大於外在回饋的強度。
◍ 我們是柔軟有彈性的人,不是設定數據就能前進的機器人,可能沒辦法每天都保持在高亢的狀態,有時候站在高山,有時候坐在低谷,但是無論如何,永遠記得溫柔地善待自己,用柔軟的力量接住沉重的情緒,我們都是自己最好的療癒大師。
◍ 卡住的情緒,往往來自於一個卡住的念頭。
◍ 雖然別人不一定能夠接住自己的情緒,但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成熟理性又有耐心的大人,一定可以接住自己的。(樂:這個真的好需要練習)
◍ 希望自己可以更好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所有的改變是否成真,都跟起心動念有極大的關係。
◍ 只要口音不會嚴重影響別人的聆聽,它本身可以是很美好的。因為口音是來自於地方性的,也代表了地方對一個人的孕育,所以保留自己獨特的口音,就意義上來說,也是承認自己的根源,是一種對家的愛。(樂:我好喜歡這個觀念)
◍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使命」,但使命並不一定是指對社會有貢獻,也可能是會讓你感到充實快樂的興趣愛好。
◍ 恐懼不會因為習慣就消失,它是深植在心中的自我保護本能。
◍ 要對一個人產生影響力,重點不是你有多會說話,而是你能讓對方感覺你懂他。
◍ 信任遊戲,談的也許不只是兩個人彼此相信、給予對方安全感,另一層面來看,也是對自己有沒有足夠信任,相信自己可以接住對方,有能力支撐幸福背後要一起承擔的重量。
◍ 如果你與自己相處的時間總是品質很差,有一天會發現,你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很不耐煩,總是容易生氣、怪罪他人,那不是因為世界不好,而是因為你變得不喜歡你自己了。
◍ 分享應該要出於本人自願,而且基於快樂的理由才正確。
◍ 面對他人的失去和你過去的經驗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事件,不能混為一談的。
◍ 最好的安慰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你陪伴在他身旁的那顆心。
++謝謝謹竹的閱讀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