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正名之路:站上國家決策第一階的政黨間突圍戰役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撰文 ◈ Namoh Ka’atay 那麼硬的心腸
編輯 ◈ 原獨俱樂部


1994年,《中華民國憲法》第三次增修,將「山胞」更名為「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重要進展,增修條文生效的8月1日也成為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日期,於2005年被明定為「原住民族日」。到明年8月1日,原住民族正名即將屆滿三十週年,在這個時間點上回顧,我想回溯1994年之前,台灣原住民族逐步走入現代意義政治活動的過程,並將以此為背景的「正名」運動理解為原住民族在政治角力中的突圍戰役。

Source: Marc Ruaix/Unsplash

Source: Marc Ruaix/Unsplash


被代理的原住民參政

台灣原住民參政權益首度在憲法層次被提及,見於1991年訂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其第一條第一項第二款明定原住民國民大會代表名額為「自由地區平地山胞及山地山胞各三人」。在此之前,國家扶助原住民族參與政治,主要基於兩個憲法條文:

第一百三十五條    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代表名額及選舉,其辦法以法律定之。

第一百六十八條    國家對於邊疆地區各民族之地位,應予合法之保障,並於其地方自治事業,特別予以扶植。

不過,即便存在這樣的憲法基礎,原住民參政腳步還是相對落後。舉例來說,1946年就依《省參議員選舉條例》以間接方式選出台灣省參議會議員,但要到兩年後的1948年才補選產生原住民省參議員(華清吉/排灣族)。

當時並不存在今天我們想像的「原住民族參政」。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原住民的參政就和當時非原住民的參政一樣,被化約吸納入一黨單向壟斷的政治環境。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參政路徑依賴,使得原住民等同於被代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並非「有效」的參政。

理想情況下的原住民族參政,其參政目的與民族核心利益緊密結合,但在極度依賴政黨資源的困境下,原住民參政實際上被政黨利益(而非民族核心利益)所決定。在1948年華清吉當選首位原住民省參議員,到1994修憲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長達46年的時間裡,原住民的參政現實上以黨意為依歸。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政治環境下,原住民參政常被批評為「只有黨意」,其實有長久的歷史脈絡可循,且不遵循黨意的代價可能非常高昂,這一點或許還銘刻在原住民記憶深處。以1949年遞補華清吉缺當選台灣省參議員的泰雅族林瑞昌(樂信・瓦旦)為例,他主持「高砂族自治會」,主張原住民族土地權,最後以高山族匪諜案被捕下獄,1954年與鄒族高一生、湯守仁同案槍決。



下節預告(明日刊載 7 月 28 日)

正名如何而來?

  • 國民兩黨各自的核心主張
  • 原權會與正名運動的興起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原住民來說,法律是一種異族倫理的教義,根深蒂固的偏見與價值,卻佔據著是非論證的支配地位。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原住民狩獵以取得肉食,跟一個人上超市買肉回家煮,是兩種不同的取得肉食的途徑,前者出現在自給性的社會,後者出現在商業消費的社會。事實上這兩者都牽涉殺戮動物,只是前者自己殺,後者以金錢代價取用他人殺戮的成果。而動保人士的反省和情懷屬於後者的社會。
原住民獵人之所以不會在山林裡大開殺戒,是因為獵人本身是一套規範/信仰的組成部分。這套規範將獵人牢固的定位在現代社會所謂的生態鏈裡,且禁止貪婪、快感、戲謔、娛樂的存在。
他在軍中幾次進出「禁閉室」,包過父親過世時逾假未歸,被關了兩個月禁閉,是最重的懲處。值得玩味的是,當時部隊偏偏派幾個包括我在內的原住民學長學弟去抓他。找到他的弟兄事後說,看到幸雅倫的時候,他一個人在他父親的墳上喝酒,正準備自殺。
敵視的脈絡是侵害,歧視的脈絡是權力支配。黑奴有能力歧視奴隸主嗎?被害者如何歧視加害人?我們既然沒有支配漢人的能力,又怎麼有能力歧視漢人?
對原住民來說,法律是一種異族倫理的教義,根深蒂固的偏見與價值,卻佔據著是非論證的支配地位。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原住民狩獵以取得肉食,跟一個人上超市買肉回家煮,是兩種不同的取得肉食的途徑,前者出現在自給性的社會,後者出現在商業消費的社會。事實上這兩者都牽涉殺戮動物,只是前者自己殺,後者以金錢代價取用他人殺戮的成果。而動保人士的反省和情懷屬於後者的社會。
原住民獵人之所以不會在山林裡大開殺戒,是因為獵人本身是一套規範/信仰的組成部分。這套規範將獵人牢固的定位在現代社會所謂的生態鏈裡,且禁止貪婪、快感、戲謔、娛樂的存在。
他在軍中幾次進出「禁閉室」,包過父親過世時逾假未歸,被關了兩個月禁閉,是最重的懲處。值得玩味的是,當時部隊偏偏派幾個包括我在內的原住民學長學弟去抓他。找到他的弟兄事後說,看到幸雅倫的時候,他一個人在他父親的墳上喝酒,正準備自殺。
敵視的脈絡是侵害,歧視的脈絡是權力支配。黑奴有能力歧視奴隸主嗎?被害者如何歧視加害人?我們既然沒有支配漢人的能力,又怎麼有能力歧視漢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國民、民眾、民進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國民、民眾、民進三黨,是因台灣公民的投票而得以存在,所以才會有台灣主體性已被全世界看見並認同。
Thumbnail
2024年臺灣大選結果反映了原住民族對政府政策的期望和執行情況。樂鍇老師指出,雖然民進黨在原住民族政策上取得成績,但未免落實政見仍是一大課題。政治追求期望越高,失望也將越大。反映出政策期待與落實度對國家和原住民族關係的重要性,需要持續檢視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