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記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科學家大會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科學家大會的講者和與談人

科學家大會的講者和與談人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TW(Science Media Centre Taiwan)已經在台灣和100多間以上的媒體合作,並且至今已經發表過超過3000篇的文章,雖然目前規模仍不大,但是已經取得許多顯著的成效」-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尹博士開場白中的一段話,而Sky就這些數字裡有一些小小的貢獻,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一起在科學溝通上努力。

在今年的7/6,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舉辦第一屆科學家大會,主要邀請科學家參加,希望凝聚科學家的力量,共同促進科學傳播的發展。身為科學家斜槓自媒體的Sky in the wall 喜劇系科學,當然要一起共襄盛舉(蹭一頓豐盛的午餐!)。

這次會議中的海外嘉賓是英國SMC首席辦公室主任Tom Sheldon和紐西蘭SMC的主席Dacia Herbulock。Sheldon以英國SMC在基因改造議題上的經驗為例,說明科學媒體如何和科學家合作。英國SMC秉持著「確保大眾接收到最好的科學家意見」為宗旨,在過去20年裡,光是針對基改議題就進行了超過一百次,科學家與媒體的直接溝通與討論,公開透明地傳達科學家的原話,不做任何修改。

以去年Dr. Jie Li在Nature plant上發表的一篇,利用基改技術提升蕃茄的維生素D含量的相關論文為例。SMC召開記者會,請Dr. Li在線上面對面地向記者說明這篇研究,並且也接受記者的直接提問。

當Dr. Li左右各手拿一個蕃茄,問大家能否一眼看出哪一個才是基改蕃茄時,沒有人可以看出破綻。當記者詢問「那基改番茄吃起來怎麼樣?」Dr. Li淡定的回答「它的味道有點像.......嗯......番茄....」

科學家與記者之間的一來一回,有時讓人爾莞,但這就是大眾想問的問題,正是科學溝通的意涵,「溝通是雙向的,SMC扮演的是科學家和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樑,不是科學家『教育』大眾的管道。」

對於科學家而言,向大眾闡述科學這件事情雖然是無酬的,但是越來越多科學家視科學傳播為己任,這其實不只是在幫助記者,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研究可以被正確地解讀並向大眾傳播。在演講的最後,Tom Sheldon對在場的科學家說:「如果你不和媒體溝通,就會有其他人來和媒體溝通,這些人可能比你更不負責任」。

Tom Sheldon在演講最後做的總結,為Dacia Herbulock埋下很好的伏筆,在Dacia Herbulock的演講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勵科學家站出來為科學說話。因為這個社會非常尊重也相信科學家,因此,科學家的言論對社會輿論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與講者的交流時間中,有些科學家對於如何向媒體大眾解釋科學的不確定性感到困惑和不安,但是講者表示,實際上科學家一定比大眾懂得更多,科學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誠實地向大眾說明目前已知和未知的事情,告訴他們科學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如果自己真的不知道,那就說不知道。

除了演講以外,Sky團隊也在這次會議中有幸和其他學者交流,這場會議中的科學家們都對科學傳播非常有熱情,因此,Sky很幸運地邀請到一些科學家願意和我們繼續合作,有些科學領域是Sky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大家可以期待Sky in the wall繼續帶來更多精采的科學。

每天一分鐘,帶你了解科學前沿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澳洲,科學家透過研究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解開仙女圈之謎。
最近一篇發表在Plos biology 的論文指出,北太平洋垃圾渦漩中可能含有比其他區域更多的漂浮動物。 垃圾渦漩源於海流形成漩渦將垃圾聚集在太平洋上的特定區域,因此,本篇論文的作者想要知道,平常漂浮在海上的「漂浮生物(neustonic life,這個名詞的定義非常廣泛,舉凡水母、浮游動物和馬尾藻
最近由中國科學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一篇論文指出,恢復傳統的分散式灌溉系統可以減少種植稻米所需的水資源,這對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 你可能很難相信,根據Lampayan在2015年的估計,全球總淡水資源中有接近40%用於稻米的生產,沒有錯,40%,更有研究估計未
以四川大學為首的科學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的藥物貼片,透過模仿藍環章魚的構造讓新型藥物貼片附著在皮膚和黏膜的效果更好,這篇研究最近被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模仿藍環章魚設計了一款施打藥物的貼片。傳統的藥物貼片可能會遇到許多難題,例如在潮
「不要被第五道浪打敗」”aka la lima ” 在都蘭阿美族的俗諺中,”aka la lima ” 直譯為「不要被第五個拿走」,「第五個」代表水下獵人出海後會碰到的第五道浪,一般而言,只要通過第五道浪,就可以進入海象平穩的外海,前輩們常以此勉勵新手獵人,後來,在部落中這句話也被引伸成「不要被打敗
在澳洲,科學家透過研究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解開仙女圈之謎。
最近一篇發表在Plos biology 的論文指出,北太平洋垃圾渦漩中可能含有比其他區域更多的漂浮動物。 垃圾渦漩源於海流形成漩渦將垃圾聚集在太平洋上的特定區域,因此,本篇論文的作者想要知道,平常漂浮在海上的「漂浮生物(neustonic life,這個名詞的定義非常廣泛,舉凡水母、浮游動物和馬尾藻
最近由中國科學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一篇論文指出,恢復傳統的分散式灌溉系統可以減少種植稻米所需的水資源,這對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 你可能很難相信,根據Lampayan在2015年的估計,全球總淡水資源中有接近40%用於稻米的生產,沒有錯,40%,更有研究估計未
以四川大學為首的科學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的藥物貼片,透過模仿藍環章魚的構造讓新型藥物貼片附著在皮膚和黏膜的效果更好,這篇研究最近被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最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論文模仿藍環章魚設計了一款施打藥物的貼片。傳統的藥物貼片可能會遇到許多難題,例如在潮
「不要被第五道浪打敗」”aka la lima ” 在都蘭阿美族的俗諺中,”aka la lima ” 直譯為「不要被第五個拿走」,「第五個」代表水下獵人出海後會碰到的第五道浪,一般而言,只要通過第五道浪,就可以進入海象平穩的外海,前輩們常以此勉勵新手獵人,後來,在部落中這句話也被引伸成「不要被打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學期我經歷了兩場重要發表。首先是在生物科技學院的國際會議廳,我在三分鐘內緊張地分享了我的研究。儘管評審提出建議,但這次經歷讓我深受磨練。 接著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文講座,作為優良學生代表發言。我的即興發揮獲得了意外的稱讚。這兩次截然不同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在不同場合靈活應對,也更接近我理想的模樣。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我們邀請到 Swift Evo——DeSci Asia 的共同創辦人——來給我們講講「去中心化科學」是什麼?也聊聊他身為創作者,積極參與多個 Web3 社區/組織的心路歷程,其核心思想是「連接」。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Sky in the wall 與共演化研究隊合作舉辦了三場線上講座,探討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活動試圖將科學家與藝術家兜上線,成效極佳。講座討論了神豬、肉豬和寵物豬的不同身份及飼養環境,展現出科學與藝術的討論過程。未來期待更多科學與藝術相關的合作。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學期我經歷了兩場重要發表。首先是在生物科技學院的國際會議廳,我在三分鐘內緊張地分享了我的研究。儘管評審提出建議,但這次經歷讓我深受磨練。 接著是中央研究院的人文講座,作為優良學生代表發言。我的即興發揮獲得了意外的稱讚。這兩次截然不同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在不同場合靈活應對,也更接近我理想的模樣。
Thumbnail
本文討論體制外教育的方法和目標,以及博物館和公民科學體驗的重要性。透過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渴望,期望他們能主動探索新事物並發展出具邏輯性與批判性的科學性思考。除了博物館外,也介紹了公民科學活動和科學節等活動方式。
Thumbnail
科學中的對話在這個社會越來越重要,本文討論了知識民主化和科學信任危機對科學對話的影響,並探討公眾參與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文章還介紹了公眾對話的形式和設計,以及在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對於對話的重要性,作者也提出了持續對話的觀點。
Thumbnail
因去年年底文章出版,和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蔡孟利教授通信道謝順便寒暄,他向我提起由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FTIS福爾摩沙尖端轉譯免疫研討會。雖然在長庚校園看過也聽過顧正崙老師演講,也知道楊皇煜醫師在醫學系上帶領學生進行醫學研究,但由醫院端舉辦這麼大的研討會,我還是從蔡老師那裡知道。
Thumbnail
我們邀請到 Swift Evo——DeSci Asia 的共同創辦人——來給我們講講「去中心化科學」是什麼?也聊聊他身為創作者,積極參與多個 Web3 社區/組織的心路歷程,其核心思想是「連接」。
Thumbnail
探討臺灣另類食物網絡如何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並強調觀點需要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實作方式。公民食物網絡(Civic food network)也被提出,探討了各地方對工業化生產的反思,以及對社會正義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的關注。此篇文章對於人類世的影響、在地生活實踐以及地球的未來也提出了思考。
Thumbnail
這次參加政大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翻譯大師講座】,活動邀請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金尚浩教授,以「審美觀點和意識:台灣文學韓譯狀況與傳介的影響」為題,分享至今從事翻譯相關實務、研究、訪談及編輯的經驗。 當初會報名參加,主要是覺得難得有人講台灣文學外譯。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Sky in the wall 與共演化研究隊合作舉辦了三場線上講座,探討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活動試圖將科學家與藝術家兜上線,成效極佳。講座討論了神豬、肉豬和寵物豬的不同身份及飼養環境,展現出科學與藝術的討論過程。未來期待更多科學與藝術相關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