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為一個選擇自我敘事作為研究方法的研究者,這本書無疑是自剖的作品,而自剖到什麼程度、怎麼梳理成一個能夠成為完整敘事的論文甚至出版品,那就是個貨真價實的自陳研究了。還是有許多的人不認為自我敘事作為一種可行的質性方法,對於其主觀、難以驗證性表達出不夠科學的蔑視,但實際上有太多無法重複的事物值得加以討論,而有系統的說明作為一種方法並沒有比較低級。

回到小學畢業左右的體重,是這幾年健身的成果,當然比小時候的虛胖要結實許多,但確實還是自認是個胖子,在BMI數字上各種糾結。作者是要再更胖上許多的一個人,他變胖的環境、經歷以及背後可能的理由,透過他層層的把自己的想法用時間軸、事件軸的方式呈現,來說明胖子這個標籤,和後來自我揭露後,對胖子概念的想法。

覺得自己胖和別人說自己胖其實並不必然是同一件事,而胖子的刻板印象很多,這本書的作者經歷過許多,並且用自身的經歷來說明這些標籤所代表的意義和產生的影響,對於自我認同的建構在胖子這個概念以下,是如何支離破碎又無從正視。

在當今的脈絡中,衣食無虞很難再把胖當成一種富足,而更接近一種病態,加上胖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都是這個概念下可以討論的。從胖衍生出的各種減肥和瘦身商品也不計其數,作者有想要瘦過嗎?肯定是有的,但為什麼還是胖呢?或者還是胖怎麼了嗎?都是不容易回答的提問,但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試著認知自己的身材,並且接納其實不僅是靠著自己還有些運氣,能夠在各樣負面的批評中長成現在這個樣子,並不是順遂的過程。運氣不錯的找到自己,並且面對、回應自己的認同動搖,都是不容易的,加上要把這些在用文字呈現,那又可能再經過一番掙扎,所以自我敘事難,因為自己就是方法。

但自我敘事並不是無病呻吟,也不單純是自說自話,而是把一個關乎自己的問題,以能夠理解的方式重現,使得對話、理解都透過對問題的剖析,而更為清楚。胖不單純是胖,胖子單純是個胖子也沒那麼容易,就是要當個胖子也得有胖的本錢,大概就是這個胖很久的胖子對自己所面對的所有處境所做的一番說明。而與胖相同的各樣弱勢情境還有很多,也可能面臨差不多的挑戰,胖只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比較明顯、突兀、必須面對攻擊的那一種。

推薦給想用自我敘事作為研究方法的朋友,這本書讀起來其實不難,也能讓你對自我敘事有進一步的認識,當然也推薦給不認為自我敘事是一種方法的朋友,你可以嘗試透過這本書對這個方法有所了解。對身材有些焦慮的朋友可能也適合讀這本書,胖並不健康,但不需要胖得那麼辛苦,或許這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avatar-img
96會員
505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又是一本書名超長的書,一口氣念完很有機會斷氣(不對,但很容易一口氣看完的一本書。談植物、歷史和臺灣有關的東南亞聚落,如果你也喜歡東南亞料理,相信這本書會勾起你很多氣味的回憶。會讀這本書是因為Podcaster泰太的推薦,喜歡泰太在Padcast以泰國為主的東南亞相關故事,知道有這本書,也就在有空的時
斷斷續續的幾本書同時看,陸陸續續讓自己不要這麼放爛,紀錄一下閱讀的各樣想法。關於生命有很多可能這件事,可以透過很多的敘事、想像來呈現,圖書館是很特別的一種,有點奇幻,有點穿越,也有點趣味。 當局者迷這件事,確實是個難以逃離的框架,你以為你有了這個以後就會幸福快樂,但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可惜,通常只
疫情確實改變許多事。沒能出國甚至無法出門,在僅容居家的空間中,和在熟悉不過的人一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24小時。唯一如常的可能是三餐,而這本書就是紀錄了作者在人類學、廚藝訓練之下,為家人準備的三餐紀錄。 只是三餐其實看似沒什麼好說嘴的,但這本不一樣。在每餐的搭配上,都經過仔細的考慮,而作為附上成品甚
這是一本書名很吸引人,想像起來生活中很難實踐,但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告訴你沒這麼難的一本書。頁數不多,屬於輕閱讀,插圖很多,所以字相對的又更少了,一天可以看完,頗符合摯友想要當石頭的心願,以及想要放空自存於小世界,又與這大環境互不干擾之類。 Niksen就是無所事事的荷語,說起來應該是荷蘭文化的一部分
精神官能症做為文明病的一種徵候,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都想一探究竟,而這個一如癌症可能奪去人性命,卻又難以預防甚至不容易診斷的心理問題,最近也看了不少相關的書,有些是家人視角、有些是病人視角,而這本書是母親、兒子雙視角。 作為作家的母親,唯一一本翻譯成中文書的出版品就是這本,記錄了她在
因為工作跟住家的地理位置,常常選擇搭台鐵,然後就比高鐵更容易遇上移工,經驗上就是說著外語,然後音量頗大之類。也常在火車站、公園看見移工拿著手機不斷的通話,沒想過他們是在直播,也很好奇誰會看這麼日常的直播,於是打開了這本田野筆記構築的書。 對移工的印象除了推著資深長輩到處去之外,另一個印象就是騎著電動
又是一本書名超長的書,一口氣念完很有機會斷氣(不對,但很容易一口氣看完的一本書。談植物、歷史和臺灣有關的東南亞聚落,如果你也喜歡東南亞料理,相信這本書會勾起你很多氣味的回憶。會讀這本書是因為Podcaster泰太的推薦,喜歡泰太在Padcast以泰國為主的東南亞相關故事,知道有這本書,也就在有空的時
斷斷續續的幾本書同時看,陸陸續續讓自己不要這麼放爛,紀錄一下閱讀的各樣想法。關於生命有很多可能這件事,可以透過很多的敘事、想像來呈現,圖書館是很特別的一種,有點奇幻,有點穿越,也有點趣味。 當局者迷這件事,確實是個難以逃離的框架,你以為你有了這個以後就會幸福快樂,但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可惜,通常只
疫情確實改變許多事。沒能出國甚至無法出門,在僅容居家的空間中,和在熟悉不過的人一起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24小時。唯一如常的可能是三餐,而這本書就是紀錄了作者在人類學、廚藝訓練之下,為家人準備的三餐紀錄。 只是三餐其實看似沒什麼好說嘴的,但這本不一樣。在每餐的搭配上,都經過仔細的考慮,而作為附上成品甚
這是一本書名很吸引人,想像起來生活中很難實踐,但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告訴你沒這麼難的一本書。頁數不多,屬於輕閱讀,插圖很多,所以字相對的又更少了,一天可以看完,頗符合摯友想要當石頭的心願,以及想要放空自存於小世界,又與這大環境互不干擾之類。 Niksen就是無所事事的荷語,說起來應該是荷蘭文化的一部分
精神官能症做為文明病的一種徵候,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都想一探究竟,而這個一如癌症可能奪去人性命,卻又難以預防甚至不容易診斷的心理問題,最近也看了不少相關的書,有些是家人視角、有些是病人視角,而這本書是母親、兒子雙視角。 作為作家的母親,唯一一本翻譯成中文書的出版品就是這本,記錄了她在
因為工作跟住家的地理位置,常常選擇搭台鐵,然後就比高鐵更容易遇上移工,經驗上就是說著外語,然後音量頗大之類。也常在火車站、公園看見移工拿著手機不斷的通話,沒想過他們是在直播,也很好奇誰會看這麼日常的直播,於是打開了這本田野筆記構築的書。 對移工的印象除了推著資深長輩到處去之外,另一個印象就是騎著電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從小到大一直都是胖胖的形象,直到出社會後,開始痛定思痛減肥,當減到停滯、自己也覺得還可以之後就中斷,雖然一直維持著,但跟現代社會的審美相比,我還是胖的。前陣子讀了一本臉書閱讀社團推播的書(以後再分享),意識到我不想一輩子都在減肥,進而阻礙其他想實現的目標,決定尋求專業,報名診所幫我檢視運動及飲食以達
Thumbnail
小胖並非一開始就那麼胖,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他一直是學校球隊的一員。雖然各階段接觸的運動都不一樣,讓他難以爭取先發資格,但小胖每天仍然刻苦訓練,期許自己有天能夠上場比賽,一圓藏在心裡那個小小的夢想......
Thumbnail
一向我對自己體重都有個隱性執着,只要不超過某個kg的數字就為之控制得宜。但生性就不喜歡運動的我,現在又因為行動不便更加消耗不了卡路里,只能從減少進食入手。最近量度體重時,不如我預期地到達了這個數字,有感而發寫下這個小說。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的書,書名是:《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作者蔡培元,依作者自己的論述,他就是一個胖子。作者認為「胖」這個議題,是個招魂幡,引領著他回到深層的生命實相中,去探究、去理解,最後能與自己和解,接受全部的自己,包括那個做不好的,與不符合他人或自己期待的自己。
Thumbnail
當有一個體重基數大的朋友無法減肥時,如何克服自己的內心障礙,從小事做起,堅持下去?本文分享了「微習慣」的概念以及作者史蒂芬蓋斯的故事,提出從小做起,一點一滴進步的重要性和行動的力量。
一直以來,我不斷地在胖瘦之間搖擺,常常一念之間,對於自己身材不滿,就開始進入減肥階段。 第一階段-極端飲食 第二階段-生活化減脂
Thumbnail
許多人在減重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初期效果顯著,但過了幾週的蜜月期後,體重就再也沒有變化,甚至復胖。體重週而復始的在一定的區間盤整,體型就像溜溜球一樣,忽胖忽瘦。這種被困住的感覺,背後是因為許多日常中的陷阱造成的,而瘦一輩子的本事這本書就是要來針對這些陷阱提出有效解方!
Thumbnail
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曾經有個朋友這樣對我說:「以你的食量來說,真的是蠻瘦的。」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某部分算是中了丹妮婊姐口中的「基因樂透」,不算吃不胖,但可能骨架比較明顯,所以外觀看起來一直都是標準身材,總之「紙片人」或「肉肉的」這個形容詞跟我無關。 但是人總是不滿足的,每個人對自身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樣,我總看不慣自己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從小到大一直都是胖胖的形象,直到出社會後,開始痛定思痛減肥,當減到停滯、自己也覺得還可以之後就中斷,雖然一直維持著,但跟現代社會的審美相比,我還是胖的。前陣子讀了一本臉書閱讀社團推播的書(以後再分享),意識到我不想一輩子都在減肥,進而阻礙其他想實現的目標,決定尋求專業,報名診所幫我檢視運動及飲食以達
Thumbnail
小胖並非一開始就那麼胖,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他一直是學校球隊的一員。雖然各階段接觸的運動都不一樣,讓他難以爭取先發資格,但小胖每天仍然刻苦訓練,期許自己有天能夠上場比賽,一圓藏在心裡那個小小的夢想......
Thumbnail
一向我對自己體重都有個隱性執着,只要不超過某個kg的數字就為之控制得宜。但生性就不喜歡運動的我,現在又因為行動不便更加消耗不了卡路里,只能從減少進食入手。最近量度體重時,不如我預期地到達了這個數字,有感而發寫下這個小說。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的書,書名是:《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作者蔡培元,依作者自己的論述,他就是一個胖子。作者認為「胖」這個議題,是個招魂幡,引領著他回到深層的生命實相中,去探究、去理解,最後能與自己和解,接受全部的自己,包括那個做不好的,與不符合他人或自己期待的自己。
Thumbnail
當有一個體重基數大的朋友無法減肥時,如何克服自己的內心障礙,從小事做起,堅持下去?本文分享了「微習慣」的概念以及作者史蒂芬蓋斯的故事,提出從小做起,一點一滴進步的重要性和行動的力量。
一直以來,我不斷地在胖瘦之間搖擺,常常一念之間,對於自己身材不滿,就開始進入減肥階段。 第一階段-極端飲食 第二階段-生活化減脂
Thumbnail
許多人在減重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初期效果顯著,但過了幾週的蜜月期後,體重就再也沒有變化,甚至復胖。體重週而復始的在一定的區間盤整,體型就像溜溜球一樣,忽胖忽瘦。這種被困住的感覺,背後是因為許多日常中的陷阱造成的,而瘦一輩子的本事這本書就是要來針對這些陷阱提出有效解方!
Thumbnail
讀著這本書,想著我的歷年減重歷程, 國小就胖到六十四公斤、高中胖到八十九公斤, 我從小到大先後減重七次, 減重時會認真運動, 試過爬樓梯、游泳、跳繩、跑步、健身、節食、騎腳踏車、吃藥、斷食等, (二月完成首次冬季斷食,紀錄為六十八小時) 一旦當我瘦下來,我又會狂吃一番,紓解壓力。 就這
Thumbnail
曾經有個朋友這樣對我說:「以你的食量來說,真的是蠻瘦的。」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某部分算是中了丹妮婊姐口中的「基因樂透」,不算吃不胖,但可能骨架比較明顯,所以外觀看起來一直都是標準身材,總之「紙片人」或「肉肉的」這個形容詞跟我無關。 但是人總是不滿足的,每個人對自身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樣,我總看不慣自己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蘇宗祺,是一諮商心理師,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是肥胖是過去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減肥只是治標不治本,就算體重一時減下來了,我們的舊有習慣並沒有改變,只要時間久了就會復胖,這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不斷減重又復胖的循環當中,過量進食的背後可能有心理上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