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了《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沒想到威力這麼巨大......

2023/02/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像我這樣普通的人,也能夠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嗎?
最近在讀的《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裡面提到一個案例是這麼說的:
最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則是感到自己無足輕重。格蘭特不想當大型企業機器裡一個不重要的小齒輪,希望能在工作中留下印記,擁有影響力。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事,對世上某個人來說很重要,任何人都好。
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或事業可以對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最起碼是大家一起開心地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是困在計畫預算和組織內耗當中。
兩本一起讀更有效果
而我在《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這本書當中看到了一個可能性。
這本書放在我待購清單中有一段時間,一直到這次農曆新年才買下來開始讀。
原本看書籍的介紹,得知作者是社會學背景,而這本書是他的碩士論文改編出版的。原本以為內容會持續探討這個社會結構是如何產生胖子,而這個社會又是如何壓迫胖子。
讀完全書之後,才發現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如此,更能夠和我的生命經驗有所對照。

從小學到青春期結束都是「小胖」的我

作者從小到大都是理所當然的胖子,而我人生在求學的時間,都是「小胖」。既不是班上最胖的,可是也絕對不屬於瘦的那一群。
我人生體重的頂峰在國中畢業的時候來到 89 公斤,然後在接下來的 4 年間,我靠跑步游泳減掉了 30 公斤。
然後我的體重就在 65 ~ 80 之間一直來回,現在算是穩定地停留在 80 公斤。
在胖瘦之間轉換過,就不難發現,在你胖的時候認識你的人心中,你永遠是那個小胖;在你瘦的時候認識你的人則會覺得,你一直在發胖。
直到開始步入中年才意識到「既然你沒辦法控制別人對你的看法,你為什麼不活成你自己就好了?」當我們認真去面對那個想極力否認的自己,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實相。

面對自己其實不容易

可是,面對自己真的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嗎?
在推薦序當中,作者的指導教授指出,這篇論文在當初一直被質疑「自我書寫能否成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主題?」因而在社會科學的學術圈引起一陣討論。因為自我書寫既無法證偽,也無法計算或統計。
但是,自我書寫真的是容易的嗎?作者是這麼說的:
如果不寫,我就沒辦法真正去理解在這些情緒衝突中長大的我。如果寫了,我有辦法面對在這些情緒中真正的我的樣子嗎?寫與不寫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困難的選擇。
回顧一生,有太多我亟欲回去改變的時刻與犯蠢的事情。要這樣的仔細地回顧、揭露並且理性地剖析,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要從各種面向或是不願面對的創傷之中重新審視那個不堪的自己。

我想說好一個故事,但是那又能怎樣?

我心底一直有想回到學校去進修的想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想把出了社會之後聽到的故事好好地寫出來;另一個是探尋我阿公的生命歷程。
當你有故事想說,又想把它說好的時候,也不禁會懷疑「寫了之後又能怎麼樣呢?」
意外地這本書在最後一個章節也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說服力的說法:
光寫故事的確不能幹嘛,重要的是對話。當我們試圖要去瞭解各種差異者的處境時,最常見的就是邀請她/他來「現身說法」。
即便寫了也不知道能幹嘛,能夠造成什麼影響也不是我能控制的。但是如果能從此了解我和父親、祖父之間的差異,就很值得。

了解差異除了促進理解之外,也很令人感動

更何況,在「了解差異」這個過程,竟然成為我讀這本書最令我動容的片段。
作者在父親家暴的環境下成長,除了苛責自己身為長子卻無法保護媽媽之外,發現媽媽在煮食與做生意可以找到偌大的成就感。
為了彌補那個無能的自己,他決定把媽媽做的菜全部吃光光,也因此把自己吃成一個胖子。
在探討自己身為胖子與媽媽煮的食物之間的關係時,也透過媽媽重新理解的家暴的爸爸,書中是這麼說的:
我開始理解爸爸原來只是一個裝模作樣不得志的小男人,一個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情緒的小孩子,只是一個鬱鬱寡歡的憂愁男人。
從這段敘述當中,我好像多理解的什麼。這不只是作者的爸爸,從這樣的情境當中我看見那個「沒有活出最好的自己」,然後看見了我爸爸、我阿公,甚至是整個台灣許多男性的群像。

重新認識自己

過去的工作和生活的經驗告訴我,無論是創業還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最基本也最難的是「好好地認識自己」。
透過這本書,跟著作者重新理解自我的腳步,他認識了生命的實相。而我卻重新地認識了我自己。儘管我現在還沒活出最好的狀態,但是我可以重新理解我的生命,重新設計。最後擬定合適的計畫,成為最好的自己,不管還是不是胖子。
最後,從這邊的連結點進去買電子書的話,我會獲得一點點分潤,可以幫助我買更多書來讀,寫更多讀書心得跟你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普通胖大叔
普通胖大叔
本人只是一個普通的胖大叔,只是職涯都在踩雷。所以到現在都一直在錯誤與失敗中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