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異樣思維的激盪 (一)--我看到北捷車廂擁塞的原因

    經常搭捷運的人應該都有過氣急敗壞的經驗,就是在顛峰時間車廂擁擠不堪的情況下,不太能擠得進車廂。更糟糕的是,下車時,又不太能擠得出來;能幸運的在車門關上前即時平安下車。

    很多聰明人就認為,為什麼不下車的人不往裡頭站?有的就責怪;站在車門附近的人怎麼不讓路。更有智慧的;包含營運單位,會做些宣導,請乘客把後揹式背包放前面或腳底下。最普遍的看法可能是,啊!就是人多嘛!擁擠和擁塞也是沒辦法的。

    可是,有趣的是;很多時候就只是列車四個出入口空間擠滿了人,而座椅區段的空間根本就不擁擠。即便如此,在出口區站立的旅客就是不往裡頭站。原因是,我方便下車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給自己或給大家方便嘛!營運當局不就貼心的在四個車廂出入口的空間,大約是3米乘3米見方的正中央安裝了一支固定式不銹鋼管,方便站立的乘客手握。這樣的設計足以保障至少四位乘客緊抓,確保旅途平安。

    後來好像覺得可供使用的人數不夠多,就讓鋼管朝頂部長出幾個分支,看起來像棵鐵樹,這樣可以圍著它求安全的旅客就可以倍數增加了。這還不夠,他們索性在這出口空間的頂棚四周再鎖上一個環繞型鋼管,外加數個吊環。如此這般的體貼設計,四個出口空間最起碼可以安置前面所說的四人基數的十倍以上的乘客。厲害吧!

    這樣的便民設計怎麼會是擁塞的原因呢?很多人偏向於相信,是乘客的公德心不夠使然。無論如何,先來審視一下,這到底是不是個問題?如果是,何不找出個解決辦法,正如同在此之前,為了給乘客方便,不就一次一次的花錢,進行優化出口區的輔助設施嗎?

    筆者做了一個假設,認為這個現象確實是個問題。那樣安排的缺點是,車廂內空間;尤其是座椅區段可供站立的空間,沒能得到充份使用。再者,站立的乘客大部份成團的擠在車門的進出口空間,嚴重的妨礙顛峰時間旅客的上下車人流。再說,萬一有緊急事故發生時,車門進出口區域擁擠的人群正好堵住了靠內側乘客的逃生路線。

    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考慮拆掉那出口空間正中央的不銹鋼管樹,改以兩支同口徑;單純直立型的鋼管,置於出口空間和座椅區段接壤處的相對應中線位置。別忘了,那頂棚的環繞鋼管和拉環還在。這樣一來,人流就會被自然的引導到所有可站立;又有可抓握設施的車廂空間,而留下了四個可能縮小為大約兩米見方的無人地帶。真正擁擠時,乘客還是可以在設想的無人站立區;不用手握固定桿而確保安全乘車,因為座椅區段空間已經有滿滿的人牆保護着。最重要的,逃生路線必經之處隨時淨空,那和樓梯間不放雜物是一樣的道理。

    以上只是一個建議,那當然不是什麼真知灼見。因為,鄰近的新加坡捷運MRT車廂車門附近空間的安排就是這樣的。營運當局何不就近考察借鏡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冷眼,熱忱,關心周遭。異常角度切入議題,簡短解析,提出可能改善的方法,期盼引發反思,共同腦力激盪,為我們家園的更加美好略盡棉薄之力。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