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後數位時代,我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前所未有的資訊海洋中。每分每秒,數位世界不斷噴發出龐大的資訊,像是無盡的洪流,將知識的碎片拋灑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這股資訊的洪流是否真正帶來了我們所追求的智慧,還是只是淹沒了我們的思考力與創造性?
簡單來說明一下,抄襲是指未經授權或未註明出處,將他人的作品或想法,部分或全部地複製或模仿,並冒充為自己的行為。抄襲不僅違反學術倫理和智慧財產權,也會損害原作者的利益和名譽,甚至可能觸犯法律。
分享近期知名的抄襲事件,且廣泛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熱烈討論的,以下兩個關於抄襲的事件:
看完上面三個實際的案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數位時代背後,相關資訊量呈現成長的數據:
如果從1750年開始計算,經過了150年後的資訊量約增加了一倍,而到了1950年便發現資訊量已經變成50年就增加了一倍。自1950年代開始,通信科學的知識與技術不斷的更新與突破,造就了資訊量每經過10年就增加一倍,時至今日2020年過後,資訊量已經變成了每73天即增加一倍,這便是我們現在所身處的網路時代,近30年以來所產生的資訊已遠超過過去5000年來的總和(張嘉彬,2004)。
有關資訊爆炸給人所帶來的影響,我們下次再做一篇文來介紹。早上也是因為看到一則在IG上的貼文,兩位版主各自在聲明沒抄襲與被抄襲的立場,也因此觸發了我創作的念頭,不禁思考造成抄襲背後的因素與本質是什麼。思考方向從環境因素再到人為因素做發展,環境因素如我上述所引用的資訊顯示,資訊量的過載已經充斥在網路上的每個角落,很多的創作者或版主的角色,其實是扮演著整理資訊或美編的工作。
如早上看到的故事,當粉絲數比較高的A作者先貼出一篇信用卡資訊的整理文,過了一段時日粉絲數比較低的B作者,也整理了分成上下篇的信用卡實用資訊分享。因為彼此都是各自的追蹤者,眼尖的A作者看到B的貼文,立馬進行封鎖且在自己的IG動態警示,有某作者連之前的動態都在抄而這次真的不忍了。事件爆發後B作者也馬上在自己的貼文鄭重澄清,信用卡的優惠內容確實有部分雷同,並表明自己不是發卡銀行也無法去竄改優惠資訊。看到這邊是不是感覺這樣的答案有點熟悉呢,會不會因為全球化的網路時代,我們的腦迴路與視覺美感,越來越容易形成一樣或類似的思維模型呢,尤其是在音樂的旋律上。
再來聊一下資訊爆炸所涉及的範圍,資訊爆炸簡單來說是指在數位時代,大量的資訊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流通和存儲的現象。這是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數位化的普及所導致的。如以下6點:
所以總的來說,資訊爆炸是一個雙面刃,可以帶來便利和挑戰。我們需要學會有效地處理和利用這些大量的資訊,以確保我們能夠從中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和洞察。生成式AI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發展出來,因為人腦已經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資訊,得靠神經網路來處理這些複雜的數據。
最後再回來關於抄襲的議題,來談談抄襲現象的出現涉及了哪些因素,而這些因素可能包括文化、經濟、技術和心理等層面。以下整理7點是一些可能導致抄襲現象的主要原因:
抄襲的現象涉及到個人的價值觀、動機、知識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解決抄襲問題需要從教育、法律和個人意識的層面進行綜合性的努力。在後數位時代,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信息氾濫的環境中保持原創性和創新性。這可能包括更好地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評估和選擇我們所遇到的信息。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知識保護和版權的意識,鼓勵原創性的創作,並尋求更好的方式來激勵創作者。
最後,資訊的氾濫在許多方面為我們帶來了便利,我們能夠從網絡上輕鬆地獲取各種知識和資源,無論是學術論文、新聞報導,還是各種實用的技能指南。然而,這樣的便利是否將我們的思考變得更為淺薄?在這個資訊快餐的時代,我們可能更傾向於碎片化地吸收知識,而忽略了對於深度思考和全面理解的追求。知識的拼湊,彷彿是一個無限的拼圖,我們不斷地嘗試將各個碎片湊合在一起,卻可能錯過了拼湊過程中所能夠帶來的真正洞察力。
「知識的拼湊,創意的漂流:後數位時代的信息氾濫與抄襲風險」這個主題呼籲我們關注資訊爆炸的影響,特別是在創意和知識領域的脆弱性。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大量的資訊,但同時也容易將這些資訊拼湊成片段化的知識,而缺乏對整體的深入理解。這種碎片化的知識可能導致我們缺乏對於真正創新的能力,而只是不斷地重複、複製和粘貼現有的內容。
感謝每一位點進來閱讀的朋友們,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All the best.
我們下篇文章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