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經濟學》:用「設計思考」打造地方創生!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這本《風土經濟學》是今年台北書展收穫的書。那時瞧見副標寫著「地方創生的 21 堂風土設計課,由於一直對地方創生這主題有興趣便心動入手。

這些年常看到許多人在提地方創生這名詞。覺得隱約有個模糊概念卻又說不清楚是啥玩意兒。因此這本書可說是紮實解開我的疑惑。作者洪震宇在書中提出專屬台灣的地方創生實踐方法論,佐以海量他親身操刀的實例,理路清晰又親切在地,是本宛若故事書般的工具書。

以下分四部分來介紹這本書。首先會談談何謂風土,並解釋它與地方創生的關聯;接著會簡述台灣當前地方創生所面臨的困境;然後會聊聊風土經濟思維,看看如何運用四種視角來解決困境;最後會分享洪震宇提出的三步驟風土設計方法論,看看如何具體去實踐風土經濟學。

【風土與地方創生】

書名叫風土經濟學,經濟學大家多少有概念,但「風土」是什麼玩意兒呢?

風土其實是從法語 Terroir 翻譯而來,最初用在葡萄酒產業,泛指特定地理空間下獨有的氣候、土壤、溫度、品種與種植方式。

那這與地方創生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東方世界本就有風土一詞,而且概念比西方更廣,除地理空間與農業,還包含民俗風情與生活樣貌。因此,洪震宇將風土一詞延伸,提出「現代風土」的概念。他認為現代風土有天、地、人 3 大特色:

  1. 天:天氣
  2. 地:土地
  3. 人:具有的生產技術

簡單說,你可以把風土想成是氣候、土地與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總和。而所謂的風土經濟學,就是透過提煉各地的風土特色,再以此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經濟活動。洪震宇認為,如此以風土為基底所產生的商業模式就是地方創生該有的樣貌。

而風土「經濟學」要能實現,關鍵在於「體驗」。換言之,地方創生不只是提供商品與服務,還要為旅人創造一場難忘的親身經歷。如洪震宇說的:

風土經濟學就是要創造體驗經濟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花時間前往各地小鄉小鎮,感受大城市沒有的特色價值。

另外需要注意,體驗不是以客為尊的客製化服務。因為比起被取悅,旅人更在乎有沒有被感動。唯有讓顧客親身感受當地特色,才能製造獨一無二的美好回憶。如此才能突破商品與服務的紅海競爭,實現真正的地方創「生」。

「人」也是風土很重要的一環(截自《風土經濟學》)

「人」也是風土很重要的一環(截自《風土經濟學》)

【當前地方創生困境】

近年來,許多觀光活動都打著地方創生的名號,希望扭轉小鄉小鎮的老、少、貧狀態。然而許多活動都只是搬弄名詞,沒有真正為地方創造出價值。

洪震宇提到,很多人把地方創生的重點擺在「創生」,但產業與商機的源頭其實是時間累積的生活文化與空間形塑的地方風土。很多計畫都只是一窩蜂地複製,白白浪費各地珍貴的內隱知識與在地智慧。對書中的這段話超有感:

寶藏明明就擺在那兒了,我們卻視而不見,只好無中生有,花大錢蓋很多跟地方無關的天梯、高跟鞋教堂,以及沒有版權的彩繪,吸引短暫的人潮,卻沒有人留下,船過水無痕。

另外,許多地方創生都淪為一種「淺碟式夜市文化」。雖然許多縣市努力透過各種大型活動吸引人潮,但這些活動就像是煙火,當下炫目,之後卻什麼也沒留下。像 2019 年的屏東大鵬灣燈會雖然日人流達百萬,現金轉換率卻不高。許多在地業者繳了租金擺攤卻乏人問津。甚至還有人嫌屏東本土種植的咖啡太貴。

更糟的是,很多地方旅行都是接受政府輔助,以低價促銷來衝人次業績。洪震宇直言,這種作法只會造成市場扭曲,沒有辦法進一步擴大普及,形成長遠的商業模式。

他強調,地方創生不該靠這種上而下的花錢補貼。這種作法常常只會導致許多單位炒短線,想急就章地創造「煙火」,滿足地方虛榮心。而這樣不在地又沒有長遠規劃的活動,也會使得地方沒有培養出解決問題能力,只會不斷抄襲複製。

書中的這些段落,讓我不禁想到青鳥書店。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兩篇文章:

顯然,這樣拿地方政府補助辦的煙火式活動並無法讓真正讓地方「創生」。

煙火來得快去得也快

【風土設計思維】

當然,多數人並不是抱著青鳥這樣心態做地方創生。許多返鄉青年都是滿懷雄心地想為家鄉創造新的面貌,卻常是壯志難酬。

要打破這樣的困境就必須培養所謂風土設計思維。洪震宇認為,一個優秀的風土設計師必須擁有如昆蟲般多元的複眼視角。書中提到,要實踐地方創生至少要有以下四種視角:老鷹蚯蚓人類學家旅人。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談。

首先我們得練習從局內人的角度,由上而下的垂直掃視。

一、老鷹視角

要練習從領導者的高度,如同老鷹般從高空俯瞰全局。試著將格局放大,更長遠地去規劃,才不會只是跟隨潮流,最後落得被潮流淹沒的下場。可以試著問自己:

  • 希望家鄉的未來走到哪裡?
  • 有什麼其他鄉鎮所沒有的風土特色?

二、蚯蚓視角

除了大局,還得顧到執行細節,所以要練習像蚯蚓鑽土般深入探掘。要是沒有紮實的運作,再高的理想也只是空談。可以試著問自己:

  • 哪些人、事、物、可以成為我們連結的資源?
  • 溝通與執行上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接著我們要跳脫本位思考,試著從局外人的觀點水平開展,進而看見新的機會。

〔三、人類學家視角〕

​要像人類學家一樣,藉由細膩思考地方生活文化的來龍去脈,找出被當地人忽略的風土特色。

〔四、旅人視角〕

要學習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從他們的需求與感受去思考。如此才能讓創造出能讓旅人感動的體驗流程。

【風土設計方法論】

上面的說法可能還有點抽象。所以這個段落要來介紹洪震宇提出的風土設計三步驟,帶你更具體地去打造風土經濟學。

〔一、旅人的思維〕

把自己當成一個好奇的旅人,細細爬梳地方樣貌,找出其風土價值。可以用以下 3 個步驟循序探索:

  1. 觀察記錄
    擬出計畫、客觀記錄地方樣貌。可以想想記錄那些事物、訪談那些人。
  2. 感受理解
    藉由同理感受,從紀錄資料中,找出人、事、物背後的意義。
  3. 詮釋意義
    重新詮釋內容,思考有什麼能向他者傳遞獨特的價值。

很多故事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散落在各處,需要重新整合。像洪震宇在書中就提到他將部落長輩舞和社區餐會這些地方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日常重新提煉,打造出體驗感滿分的池上之旅。

〔二、編劇的洞察〕

只有旅人思維還不夠,你還必須擁有編劇的洞察,才能將田野資料轉換成有趣的體驗規劃。同樣可以用以下 3 個步驟來實現:

  1. 挖掘亮點
    從生活、生產與生態這三個面向去尋找值得注意的亮點。
  2. 串聯亮點
    試著將亮點相互呼應,串聯成有趣的活動或行程。
  3. 賦予亮點新意義
    思考想透過這樣的體驗行程傳達什麼主題。

透過這些步驟,便可以把抽象的思維,落實到具體層次,形成一套讓旅人心動的體驗經濟劇本。

〔三、導演的實踐〕

有了劇本,最後就是要實際將這齣風土大戲導出來。一樣可以用以下 3 個步驟,細細打磨出一套流暢的體驗之旅。

  1. 設定
    根據劇本所設定的主題安排行程。
  2. 演練
    安排體驗團到每個流程點實地體驗、操練,藉此了解可能遭遇的問題。
  3. 調整
    活動結束後進行全盤檢視與討論,思索改善之道。

透過這樣的步驟,便能將風土劇本搬到大螢幕前讓旅人們暢賞。像書中就提到洪震宇將關山老人社區的日間託護行動規畫成體驗行程。也就是說,只要安排得當,就連照顧老人都能被設計成有趣的體驗活動。這就是風土經濟的威力!

四種風土設計視角(截自《風土經濟學》)

四種風土設計視角(截自《風土經濟學》)

【總結】

總結一下。首先提到風土,它指的是氣候、土地與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總和;接著分析當前台灣地方創生面臨的煙火文化問題;然後我們提到風土設計思維,用四種視角突破創生困境,分別是:老鷹蚯蚓人類學家旅人;最後分享風土設計三步驟:旅人的思維編劇的洞察導演的實踐,讓你具體實踐風土經濟學。

【後記】

雖說買書的契機是對地方創生這主題的興趣,但讀完卻發現它其實也是在談「設計思考」。書中用大量的地方創生案例說明如何解決當前問題並創造新的價值。明明在談地方創生,卻讓我深有共鳴。

突然發現,風土經濟學這樣發現特色、重新拆解、輸出體驗的流程竟和我說書有麼點像。我寫心得時,也是先將書中有感的點挑出來,再將這些「亮點」組織重整,最後成為一篇讓讀者感受書本的介紹文。

另外,我覺得本書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建構品牌。某種程度來說,風土經濟學其實就是在將地方特色「品牌化」。前面提到的四種視角,拿來規畫品牌也是完無違和。很喜歡書中說的:

抄襲模仿最簡單,但是來的快,去得也快;相反的,找到脈絡,轉換特色,很花時間,但來得慢,消失得更慢,反而能在旅人的記憶中留存更久。

同樣的,想打造品牌決不能靠抄襲或拼貼他人。因為只有從自己身上長出的血肉,才會真實動人。覺得書中引用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說的這句話很帥:

風格本來就存在你身上。

其實經營〈姆斯的閱讀空間〉的過程中也常常在思考自己的特色到底是什麼?或許這問題還是得從「自己」出發去挖尋吧。只有先找到自己,才能去感動他人!

很喜歡書中這段話:

我是誰?我的家鄉是塊什麼料子?沒有標準答案,要一直行動,思考,再行動,才能創造更多力量。,連結更多力量。前提是我們得先成為有故事的人,勇於承擔挑戰,不斷嘗試,找尋出路,面對失敗,也就汲取經驗,讓經驗成為可記憶、溝通的故事。

所以總之,還是繼續努力前進、摸索囉。希望有天我也能成為「有故事」的人!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2會員
23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這本《華氏451度》是雷.布萊伯利在 1953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
我們是史上第一個需要擔憂被我們所吃的食物獵捕的世代! -《吃的抉擇》
烏俄戰爭至今已超過 500 天仍不見終點。這本《澤倫斯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為軸,經由剖析這位喜劇演員出身的非典型領導人的崛起歷程,帶出烏克蘭與俄羅斯複雜的地緣糾葛。
你會覺得每天都被忙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嗎?現代人每天都像陀螺般打轉,不但要工作、顧家,有空餘還得自我精進,深怕被時代甩在後頭。其實在這個奔忙時代,你真正需要的是「留白」。
這本《有溫度的品牌行銷》的作者葛雷格.霍夫曼是 Nike 前首席行銷長。書中以他在 Nike 近30年經驗為基底,深談許多親身經手的行銷案例。看他信手捻來就是故事,很有大師風采。是本可以輕鬆閱讀,又會收穫滿撈的書。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的日本知名導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後來也翻拍成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會知道這書是先前看《綠之歌》時,主角小綠有提到說她會開始寫小說是因為這個作品。當時覺得書名莫名吸人,就掛在心上。後來在三餘瞧見便直接回家,完全衝動購物。
這本《華氏451度》是雷.布萊伯利在 1953 年出版的反烏托邦小說。
我們是史上第一個需要擔憂被我們所吃的食物獵捕的世代! -《吃的抉擇》
烏俄戰爭至今已超過 500 天仍不見終點。這本《澤倫斯基:我需要彈藥,而不是逃跑》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為軸,經由剖析這位喜劇演員出身的非典型領導人的崛起歷程,帶出烏克蘭與俄羅斯複雜的地緣糾葛。
你會覺得每天都被忙碌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嗎?現代人每天都像陀螺般打轉,不但要工作、顧家,有空餘還得自我精進,深怕被時代甩在後頭。其實在這個奔忙時代,你真正需要的是「留白」。
這本《有溫度的品牌行銷》的作者葛雷格.霍夫曼是 Nike 前首席行銷長。書中以他在 Nike 近30年經驗為基底,深談許多親身經手的行銷案例。看他信手捻來就是故事,很有大師風采。是本可以輕鬆閱讀,又會收穫滿撈的書。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的日本知名導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後來也翻拍成電影《青春電幻物語》。會知道這書是先前看《綠之歌》時,主角小綠有提到說她會開始寫小說是因為這個作品。當時覺得書名莫名吸人,就掛在心上。後來在三餘瞧見便直接回家,完全衝動購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設計始於發現價值的本質。」這句話,是貫穿全書所有案例的最佳註解。本書精選二十六個日本地方創生案例,從案例解析設計師梅原真如何發揮設計力,為沒沒無聞的地方開創新機。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近期與身邊的伙伴們談起什麼是地方創生,總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簡單的紀錄做為未來的參考使用。 首先是「定義」為何;另外就是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品牌顧問的「品質保證」甚至獲得各大企業基金會的聘僱肯認與提供不少資源。除了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左手換右手的問題之外,後者的狀況也顯示各方基金會高度需要地方創生相關績效。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作者何培鈞是一位專注於地方創生工作的個人,他在臺灣竹山投入多項社區活化計畫,並將經驗擴及亞洲各地。本書紀錄了他十五年來的經驗和心得,以及他所推崇的九個觀點。透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獲得作者對於地方創生工作的深刻體悟和熱情,並得到一些實用的啟示。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設計始於發現價值的本質。」這句話,是貫穿全書所有案例的最佳註解。本書精選二十六個日本地方創生案例,從案例解析設計師梅原真如何發揮設計力,為沒沒無聞的地方開創新機。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本文從新自由主義的視角以及其中的政治力量切入,討論在現今的社會中,以觀光為主的地方創生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文章指出觀光發展可能帶來的分配不正義及新自由主義對地方創生的影響。最後,我們更將走入地方,探討實際的地方創生風景。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了何培鈞如何創建天空的院子和小鎮文創,展現了他的故事、理念及團隊目標。他將目標與社區共榮相結合,串接了竹山的所有人,讓竹山成為一個有溫度的地方。這樣的努力不僅增加了居民和遊客的歸屬感,也促成了更多人參與竹山的發展。這本書讓我們深入了解地方創生的過程與理念,對未來台灣各地的發展充滿期待。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近期與身邊的伙伴們談起什麼是地方創生,總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簡單的紀錄做為未來的參考使用。 首先是「定義」為何;另外就是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品牌顧問的「品質保證」甚至獲得各大企業基金會的聘僱肯認與提供不少資源。除了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左手換右手的問題之外,後者的狀況也顯示各方基金會高度需要地方創生相關績效。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