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人類觀察日誌:關於「優秀」與「獨特性」

如果我是特別的,那我不一定是「優秀的」。

因為社會世俗所追求的「優秀」是有著既定框架的「成就」:你比其他人都好。

你只有超越了所有人,才符合「優秀」的定義。

小時候父母像是講述童話一般,告訴孩子他們是多麼特殊且獨一無二,而我們確實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由唯物主義或是唯心主義而論,每個個體實實在在都是有異於其他個體的。動物是如此,透過知覺歷程來建立自身價值觀的人類更是如此。

既然我們生而不同,為何要以這麼狹隘又制式的方式來定義「優秀」呢?

又或者說,在知道個體存在差異,且世俗(社會)對「優秀」的定義又如此偏頗,是否父母可以在擁有這樣的認知下,不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

孩子可以是「聰明的」:

雖然不是最厲害的,但是有自己的理解邏輯與思考方法;

孩子可以是「好學的」:

雖然不一定在行,但是總是對新的問題躍躍欲試;

孩子可以是「文靜的」:

雖然不太喜歡群體活動,但是喜歡透過文字與其他方式來理解世界與環境;

但孩子不一定要是「優秀的」,不一定需要在某項成績上打敗了所有對手,並且只有這樣才能算是「成功」,才是值得稱讚的。

許多人都抱怨我們從小被教育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長大了才從童話中醒來,發現每個人都是平庸的。

其實不然。

只是現在社會對優秀的定義太過狹隘,以至於我們如果追不上大眾所定義的「好」與「成功」,就只能將自己打落到「泛泛之輩」,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平凡凡的工蟻,泯然眾人間。

就像那個著名的比喻,如果你讓一名游泳健將(此處的游泳健將是「擅長游泳的人」,不一定代表他「贏過多少獎牌」)去跳芭雷,那你或許只能收穫一位在芭雷舞者生涯中經歷各種挫敗的人。

或許「快樂」也可以成為優秀的定義。

當我們在做擅長的事或是在擅長的領域中發揮能力時,必定是如魚得水,且充滿愉悅的,而這個愉悅會讓我們願意在類似的事情上不斷嘗試,從而增長自信,而不斷擴張這個「快樂的舒適圈」去嘗試新的事物,並且循環反覆,到最後成為一個-雖然不一定有「優秀」(此為狹隘層面的優秀)的成就,但是快樂、勇於挑戰、且多方(不斷)嘗試的人。更有甚者,一個不怕失敗的人。

又或是其他不同的特質。

認真的、有趣的、有禮的、謙虛的、可愛的、穩重的。

大部分人都會認同這些特質是優秀的,是好的。

但是在談到個人經歷與能力時,我們卻只在乎狹隘的「優秀」:他拿過多少第一、他是否出生名校、他得過多少認證或獎章。彷彿只有這樣「超越眾人」的優秀才代表人生活得成功。

而這樣「狹隘的優秀」勢必是一條窄道,只有少部分的人能獲得如此成就,而造就大部分眾人成為「其他人」,成為普通平凡、沒有特別之處的人。

我們的確都是平凡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而這樣廣泛的獨特性讓我們落於平凡,卻不代表我們並不優秀。

世界這麼大,整個地球都是一個社會,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事情在發生,也有數以萬計的新知識在產生。

希望未來父母們介紹與理解孩子的方法不再只有「優秀」這一個詞彙。

又或是,也許「優秀」這個詞的定義可以再更擴大、更包容一些。

人類觀察員 ,於10/29, 20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