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父母之間的關係,包括了夫妻間的關係及親子間的關係。雖然每個孩子出現的狀況,細節有所不同,但可以從許多家庭個案中看到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定,有牴觸性情緒時,他反應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係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應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係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鬱,焦慮緊張,較優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結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於電玩,抽煙,喝酒,吸毒 ; 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症,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裡會接收到這個信息,並以逃家,重病,發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應,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裡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 「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他們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雙方的。


關係不好的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的過錯,埋怨或怨恨對方,這會造成孩子內在的分裂,他只被允許愛父母中的一人。但是,實際上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他們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雙方的。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成長環境會對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越來越被了解時,一些早年的痛苦體驗又被重新喚醒。兒時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與他們的關係,都有可能影響成年後的我們與伴侶的相處。

吸引我們的,是那些曾令我們受傷的特質小時候,父母的特質埋下「陰影」,影響我們的擇偶。那些特質,儘管聽起來都是缺點,但當再次陷入一模一樣、令人不爽的糾纏時,我們感覺到的只是:熟悉、有愛。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察覺出了其中的矛盾:在原生家庭裡遭遇的衝突、挫敗等,也會再次在伴侶身上感受到。這次,就真的會解決麼?

這矛盾,恰使得吸引伴侶的特質反過來成為關係中最惱人的部分,而漸漸使兩人漸行漸遠。一個不行,再找——一個依然具有類似特質的對象。一次,兩次,三次。我們中的有些人,會反复陷入這種既掙扎、痛苦,又擺脫無能的親密關係中。

「強迫性重複」

這種情況,心理學上稱作「強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弗洛伊德認為,強迫性重複是一種神經防禦機制。強迫性重複試圖通過「重寫」歷史,讓過去受創傷的歷史能夠重新擁有個完美大結局。

而我們首先要重寫的,就是自己和父母,尤其(但不完全)與異性父母一方的,那令我們不爽、不安的關係。

很多時候,事實是,問題確實存在在父母一方。他們由於自己的心理問題、狀態、或局限,沒有能力或意願提供愛、支持、安全感、歸屬感、紀律等等,這些孩子需要從中獲得滋養以健康生長的元素。

因為疲憊、失望、被拒絕、被拋棄、被忽視、甚至被虐待,將孩子的心理置於風雨飄搖的境地。為了不去顧影自憐,孩子們需要否認自己的處境,和自己感受到的憤怒、壓抑、絕望。

同時,我們傾向於抱著希望——一種幼稚的希望——認為如果我們更好、更完美、更聰明,甚至更安靜、更幽默,我們的父母就會更愛我們,而我們則可以成功逃出「拋棄抑鬱」 [ Abandon Depression(James Masterson, 1990)]。

這種怀揣希望、試圖改變父母態度、「拯救」關係的心理,本是出於小孩子自我防禦。但成年後,兒時的情景還在,內心的「孩子」還在積極尋找能夠將之前與父母之間令人受挫、不安的關係變得更好的方法,只不過現在,對像不只是父母了,而是遷移到伴侶或潛在伴侶的身上——與伴侶的關係,是與父母關係的某種象徵。

「內心小孩」試圖創造和之前相同的互動,“而這一次,”「內心小孩」想,“這次會不同了。我會改變這個人,會讓他愛我的,我不會失敗了。”

從心理的角度上,潛意識裡,我們無意識地讓情緒化、有我們以有需求的「內心小孩」做出了選擇,而不是以我們理智的、成人式的那顆心。

只是,類似的努力幾乎注定是失敗的。我們要如何「修好」對方?「治愈」對方?「改變」對方?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裡,唯一被改變的只有「疲憊不愛自己」的自己。


2. 在親密關係裡,變成曾最不願成為的「自己」

《老友記》的一集中,Rachel 抱怨父親的刻薄,討厭他的嚴苛,等到自己教Joey 划船時,她卻也一樣兇巴巴。

直到面對朋友的反應,她才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和父親一樣嚴苛,凶狠。
是的,偶爾,我們也會反過來,以曾經被「虐待」的方式對待他人。相比朋友,面對伴侶時,更多深層的情緒和影響將被挖掘出來。

其實,我們並無惡意,只是「內心小孩」覺得:那個「虐待」自己的人,是自己的 “對立面”,那麼,對方的感受也一定和自己相反:自己不安、焦慮、傷心,那麼對方一定安全、自得。在與伴侶的互動中,照見內心深處那「不願成為」的自己,也是毀掉我們親密關係的大敵。 


3. 像抱怨父母那樣,抱怨伴侶

伴侶讓我們內心那個焦慮脆弱的小孩重獲安全(哪怕是暫時的),這是我們愛他們的原因。但同時,這種原始的依賴也讓我們信任他們“太多”了那麼一點點。
面對了我們這麼多的缺點、看到我們這麼多脆弱,幫助了我們這麼多的人——竟然無法修復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是的,生活充滿困境,但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抱怨那些真正傷害我們的人,卻只好將怒氣發在那些可以忍受我們憤怒的人身上——因為不管怎樣,他們依然陪伴著我們。

對待父母時,我們是這樣的。畢竟,是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滿是考試、拒絕、沮喪和傷痛的世界。說真的,在心裡,我們甚至會覺得對父母的抱怨是一種“嘉許”——你必須在某人身邊感到足夠安全,才能說出“我恨你”。

是的,我們高估父母了——我們怎麼能不高估他們呢,畢竟,那時我們又小又脆弱,而他們已經是成熟的大個子了。只是,他們並無法控制那麼多。我們的愛人也一樣。

但「內心小孩」再次誇大了伴侶的能力。我們對伴侶的期待,帶著小時候對父母的那種美麗、危險而又不公平的信任。有時,這種“責怪”遊戲可能恰是在彼此身上的一種投入,是雙方經歷動蕩的私密領域的一部分。這真是迷之「愛的表現」。 


海靈格家族系統排列

周鼎文系統排列- [個案分享]  三十年後,他拾回對爸爸的愛
歡迎轉載,希望大家尊重原創與版權。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raw-image


我們有時會傾向於把所有的責任推向父母:都是他們的錯,所以我今天才這麼痛苦。而在我們需要看到父母的有限性的同時,同樣不能忽略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成長能量。

孩子並不是想像中那麼脆弱,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承擔著非常重要的功能。

當過於強調父母造成的影響,說“父母皆禍害”時,忽略的是孩子自己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創造自己生命狀態的能力。

當我們試圖將責任全部交給父母時,我們也必然要為父母不可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完全滿足我們,而承受相應的失望,同時也會因我們自己沒有擔負起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責任,而失去感受自己能力的機會,進而失去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後的心靈自由。

一方是父母的沒有能力,另一方是我們對他們的過高期待,這樣的一個落差,最終導致的,只能是我們自己的痛苦。

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的有限性。承認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做到完美,並且有能力吸收來自父母的好的體驗,這些好的體驗可以中和我們內心的傷害性感受,幫我們在內心中建立對他人的信任,從而使們有可能朝向健康的人格發展。

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可是真的要實現,可能會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也必會經歷過一段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修復成長過程。


簡單心理 来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給予新的正向的意義

毒性父母的殘忍行徑不全是發生在身體上(即便現今的世界人口當中大約有九成的人小時候都挨過打)。

它包含了缺乏親切的照顧與溝通、遺忘孩子的需求與心靈痛楚、無意義的變態處罰、性侵、壓榨孩子無條件的愛、情感勒索、破壞自我感覺,以及不計其數的權力剝削
形式。這份清單是列不盡的。

其中最嚴重的是:孩子必須吸食將所有這些行為當成非常正常的,因為他們不認識其他的行為。無論父母曾對孩子做了什麼,(在心靈底層)孩子都會一直慷慨地愛著父母。 


童年的迷惘起因於我們從前努力要去理解虐待,並由虐待中推論出意義並給予新的正向的意義

我們必須放下這種迷惘。身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停止迷惘,也可以學會了解在心理治療時,道德會如何妨礙傷口的復原。因為所謂的道德」教條會無形地將你套上羞恥的枷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熵妮的沙龍☆
100會員
788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熵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2
人生如戲 從前,有個人決定要退休了。他辛勤工作了一輩子,現在也該為自己做點事了。他離開自己的家,準備去別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漫遊,來到一座掛著巨大招牌的房子前,牌子上寫著「世界大劇場」。 他想:「這個地方不錯」,然後買了一張票。票價並不便宜,但是,他告訴自己沒有關係。他走進劇場,坐在舒服的椅
Thumbnail
2025/04/02
人生如戲 從前,有個人決定要退休了。他辛勤工作了一輩子,現在也該為自己做點事了。他離開自己的家,準備去別的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漫遊,來到一座掛著巨大招牌的房子前,牌子上寫著「世界大劇場」。 他想:「這個地方不錯」,然後買了一張票。票價並不便宜,但是,他告訴自己沒有關係。他走進劇場,坐在舒服的椅
Thumbnail
2024/08/02
黑羊通常不會跟著人群,因為每隔一段時間,人群就會走錯路。 需要一隻黑綿羊才能站出來說:「嘿~,我想我們要從懸崖邊上走了!」 他們可能被標籤為被趕散或叛逆者,但現實中,他們才是勇於挑戰現狀,開創自己的道路的人。 讓我們一起慶祝我們生命中的那隻黑羊—那些激勵我們換位思考、質疑規範、擁抱個體的人。成為
Thumbnail
2024/08/02
黑羊通常不會跟著人群,因為每隔一段時間,人群就會走錯路。 需要一隻黑綿羊才能站出來說:「嘿~,我想我們要從懸崖邊上走了!」 他們可能被標籤為被趕散或叛逆者,但現實中,他們才是勇於挑戰現狀,開創自己的道路的人。 讓我們一起慶祝我們生命中的那隻黑羊—那些激勵我們換位思考、質疑規範、擁抱個體的人。成為
Thumbnail
2024/06/16
當一個人愛你勝過自我時,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體驗。一切都會毫不費力地流動。 沒有太難的對話,沒有太難承擔的負荷,也沒有太難承擔的合理要求。 他們的愛,超越了驕傲和私利的障礙,只是因為他們想看到你幸福。
Thumbnail
2024/06/16
當一個人愛你勝過自我時,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體驗。一切都會毫不費力地流動。 沒有太難的對話,沒有太難承擔的負荷,也沒有太難承擔的合理要求。 他們的愛,超越了驕傲和私利的障礙,只是因為他們想看到你幸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探討師生關係與親子關係的異同,指出大人對孩子的期望與對待方式,以及孩子在這種關係中的角色。建議大人可以用生態觀察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長,接受並欣賞每一個孩子獨特的樣貌。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研究指出父母的育兒觀念對孩童個性影響並不深遠,不需要做到完美,而是放鬆心情,享受親子關係。超過9個月的孩子應由更專業的育兒人士照顧,或全職母親可以投入照顧一群幼童。父母應尊重孩子,擁有過份的憂慮只是負擔。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Thumbnail
多久沒有好好跟孩子說說話了?你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嗎? 你真得懂你的孩子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