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人們對於貓的興趣大幅上升,不管有沒有養寵物應該都感覺得出來,生活周遭的貓奴持續增加中,調查報告也指出,貓飼主的數量在這五年來增加了許多。貓就像是家人,讓不想結婚或生子的人們仍然能有情感的依靠;貓就像是流量密碼,一舉一動的可愛模樣,都讓人忍不住不斷衝高點閱量;貓就像是明星,在商圈唱歌的街頭藝人不見得有多少人青睞,但若帶隻貓放在街道座椅上發懶,贊助箱可能一下就被塞滿。
而比起這幾年才蓬勃發展的台灣,日本則是更早就颳起貓旋風,已故的和歌山線的小玉貓站長在2007年就已上任,還有好幾個「貓島」也都聲名遠播,大家應該也沒忘記,哆啦A夢也是一隻貓。
雖然現在許多家貓,在人類社會中過得十分幸福,但在一百多年以前,人們對貓的看法可說是天差地遠,只是現代人早已忘記那麼久遠的過去。因此,早稻田大學的真邊將之教授,便將日本跟貓有關的史料、報導、與藝術作品整理成冊,寫下這本《貓走過的近現代》,希望能讓人們記得,貓是經過了多少坎坷,才走到今天。
對於愛貓人士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曾經出土過貓的墳墓,或整齊埋葬的貓骨,而當時流行的藝術—浮世繪,也開始出現貓的身影,不過大多是放在人類主角旁作為陪襯。當時將貓作為主角的畫家,就屬歌川國芳最為知名,但其作品仍多是把貓擬人化,像是划小舟的貓、歌舞伎貓等等,這些作品能受到喜愛可能只是因為有趣,而不是因為「貓」本身。
即使當年確實仍有少數所謂的愛貓人士,但他們的行為也和現在有很大的差別,在絕育技術還不普及的那個時候,家貓生太多幼貓,多的就會被抓去河裡丟掉,貓染病或是做「壞事」,像是破壞鄰居家東西、偷吃人的食物等等,就可能直接被殺掉,當年的農業雜誌甚至建議,丟棄略為可惜,不如殺了後煮來吃。雖然現在看來殘忍又荒謬,但那個年代甚至連因為人口過剩,而殺掉人類嬰兒也不違法,完全是不同時空背景。
而且在那個時代,貓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大多負面。一些人將認為貓可能是妖魔鬼怪,著名的貓島之一---「田代島」,過去即是祭祀貓妖,民間流傳著「山貓會在夜裡作怪」、「帶狗或槍枝上島就會遭到貓妖的詛咒」等靈異故事,此島的生態才會逐漸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初原因根本不是因為居民有多麼愛貓。
貓的另外一個形象是藝妓。當時人們認為貓的各種習性偏向女性,尤其像是藝妓,而且日語的貓”Neko”也與「寢子」同音,代表與男性陪睡的意思,並且藝妓彈奏的三味線,琴身也是以貓皮縫製。因此當時若對人說:「妳真像隻貓啊」,通常不是稱讚可愛,而是帶有歧視的負面意涵。嫌歸嫌,藝妓能存在還不是因為人們喜愛?人類真的是矛盾的生物。
此外,從流傳下來的諺語也能看出當時對貓的態度:「貓糞」意指人做了壞事卻假裝若無其事、「給貓柴魚片」意思是引狼入室、「給貓金幣」則是對牛彈琴。比起與狗相關的成語或諺語多為正面,貓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還是頗差。
然而到了明治中期,鼠疫橫行,德國細菌學專家Robert Koch訪日,認為「養貓除鼠」最有效益,提議軟硬兼施讓民眾養貓,獎勵進口和繁殖擅長捕鼠的貓種,甚至還要修改建築法規,要人們在自家設置貓的出入口等等,開啟了全民養貓的時代,貓的交易市場蓬勃發展,品種、年紀、毛色、性格、出生季節等等都會影響貓的價格,連報紙都時常有「貓價上漲」的相關報導,換作現代還以為是什麼民生物資或是汽油?
而有錢的地方就會有犯罪,當時也造就了「獵貓人」的橫行,家貓被偷的狀況層出不窮,大多被偷拿去黑市買賣或是被做成三味線,讓愛貓人士時常心驚膽跳。然而戶戶養貓的光景,在滅鼠藥研發成功上市後又面臨了下坡,棄貓的狀況時有所聞,誤吃滅鼠藥而命喪黃泉的貓咪也不勝枚舉,貓仍然過得有點辛苦。
到了大正年間,日本舉辦了史上第一個貓展—1913年由笑咪咪俱樂部主辦的「喵喵展覽會」,得到不少愛貓人士的贊助,活動在上野公園精養軒開幕,現場不只展出不少名家的貓畫創作,也將真貓放在箱子裡陳列展示,甚至有參展貓咪因剛被殺害,只好以標本形式參加,活動最後還有票選及頒獎活動。據說當時現場人聲鼎沸,即使仍有報導表示不以為然,仍可看出當時已有一定比例的愛貓人士存在,貓的地位終於來到新的高度,同時,診治貓咪的動物醫院,及動物墓園也在此時開始萌芽。
在貓的前景看似露出曙光之際,關東大地震、中日戰爭、及二次世界大戰接連爆發了。民生陷入困苦之際,將食物和資源分給寵物,被視為一大罪過。而軍人需要的大量布料,也促成所謂的「貓徵用」政策,讓大量的家貓為國捐軀,還沒人知道有沒有真的「物盡其用」,而將貓肉充當牛肉賣的事件也層出不窮,貓咪們又過了一段坎坷的歲月。
大概要等到1960年代以後,貓罐頭從海外引進、人民居住型態改變、貓相關的創作再度引起關注,才真的又開啟跟現代較為相近的貓熱潮,其中幾個重要的轉捩點,在書中也多有提及。
限於篇幅,這次就先分享到這裡,這真的是一本圖文皆豐富的日本貓歷史作品,推薦給所有喜歡貓咪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