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行駛快速道路上的重機早日跟上時代,按照一般車輛的模式駕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是一個不大的議題,不是要說服大眾去冀望取消重機行駛快速道路,或是鼓吹開放重機早日行駛國道高速公路。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祝願,希望有關當局重視。若能施予小小的嚴加查察,或許可以降低重機高速行駛產生意外的致死率。也可降低一些都會區的噪音污染

經常行駛全台橫向快速道路的,尤其北部的64和65高架快速道路,應該常見紅牌和黃牌的重機呼嘯而過。據觀察,大多數的騎士都是中規中矩的有序行進,自身沿著車道中間區;保持前車的適當距離,就和一般小車沒兩樣。

只是,尤其在道路擁塞時;實在是有太多的重機不願意久候,就開始走兩車道間的分隔線,或是走沒有路肩的路邊小空間快速前進。若堵得很嚴重時,就看到他們如輕型機車在一般路面的走法,鑽進鑽出,深怕慢了,會丟人現眼似的。

這裡要強調的是,既然走高架快速道路,那就是視同車輛,就必須按照車輛的等級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就須開罰,且必須有效執行,始能保護大眾的生命安全。要是警力吃緊,那就採用當今最流行“科技執法”,做點小投資,得到雙贏,增加國庫收入,保護人民安全,何樂而不為!

再就是行駛在有噪音阻隔牆的高架道路上,如果運氣不好跟著前面一部規矩行進的重機,如果必須前後同行幾十分鐘,有心臟疾病的汽車駕駛就要小心了。不少重機,不但引擎和排氣管噪音分貝數超高,而且引擎產生的低音頻共振現象,就像抱個幼童,他拿小鼓放在你左胸不斷的敲打一樣,真的很不舒服。

記得年輕時,政府曾經雷厲風行的杜絕機車噪音,實施路邊攔檢,成效非常良好。直到現在,輕型機車的噪音度都還不錯。 不能理解的是,重機是有特權嗎?噪音這一塊是允許放縱的嗎?

avatar-img
193會員
284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立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移工政策是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 境外引入移工的需求在本地已經不是新的議題,依照網上111年的數據,在台移工總數高達66萬人。據悉今年或許突破70萬,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步攀高。最重要的是,這些移工應該都歸屬於百分之一百的就業人口。 供需決定了移工政策的廣度和深度 這就是這議題的本質,‘’移工‘’的議
新加坡的每個家庭都可申請外傭 二十年多前;旅居新加坡期間,曾聘請過外傭幫忙家務。那裡沒有‘’巴氏量表‘’的檢測標準,有的話,我家一定不符資格,因為我們是年輕的家庭,有兩個剛進小學的孩子。跟我們類似的家庭很多,也都隨各家的意願,都有外傭在家幫忙。一切都井然有序。 外傭的僱用就是一般商業交易行為
最近‘’巴氏量表‘’突然成了熱門話題,引起的迴響很大,朝野也都同時動了起來。有人發聲;希望促成更大範圍的放寬;甚至廢除。主管機關也迅速做出積極回應,希望採取步驟;滿足更多有需要的人,順利獲得申請的核准。這算是目前政策的優化措施,不無小補。只是,會不會仍然停留在治標,而未治本? 筆者在此;只針對家庭
Ubike,台灣之光 近年來,台灣之光的代表人物或事例實在很多,其中一個就是Ubike的普及率和它出色的管理系統。据個人比對幾個國際大都會的類似公共設施,能做得比台灣Ubike系統更好的,好像還沒看到。這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了。我們也是可以引以為傲的。 希望美名永流傳 這篇評論不是來進一步稱道;
網上可以搜尋到有關機車的數據大略是,台灣總人口數2300萬,機車總數大約1400萬輛,每年全台交通事故總數是37萬件,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一半是機車騎士或同座乘客,共1964人,每天平均接近六人。和機車有關的其他交通事故;而沒有死亡的件數,就不得而知了。 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前二十名的地區機車的使用率和
移工政策是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環 境外引入移工的需求在本地已經不是新的議題,依照網上111年的數據,在台移工總數高達66萬人。據悉今年或許突破70萬,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步攀高。最重要的是,這些移工應該都歸屬於百分之一百的就業人口。 供需決定了移工政策的廣度和深度 這就是這議題的本質,‘’移工‘’的議
新加坡的每個家庭都可申請外傭 二十年多前;旅居新加坡期間,曾聘請過外傭幫忙家務。那裡沒有‘’巴氏量表‘’的檢測標準,有的話,我家一定不符資格,因為我們是年輕的家庭,有兩個剛進小學的孩子。跟我們類似的家庭很多,也都隨各家的意願,都有外傭在家幫忙。一切都井然有序。 外傭的僱用就是一般商業交易行為
最近‘’巴氏量表‘’突然成了熱門話題,引起的迴響很大,朝野也都同時動了起來。有人發聲;希望促成更大範圍的放寬;甚至廢除。主管機關也迅速做出積極回應,希望採取步驟;滿足更多有需要的人,順利獲得申請的核准。這算是目前政策的優化措施,不無小補。只是,會不會仍然停留在治標,而未治本? 筆者在此;只針對家庭
Ubike,台灣之光 近年來,台灣之光的代表人物或事例實在很多,其中一個就是Ubike的普及率和它出色的管理系統。据個人比對幾個國際大都會的類似公共設施,能做得比台灣Ubike系統更好的,好像還沒看到。這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了。我們也是可以引以為傲的。 希望美名永流傳 這篇評論不是來進一步稱道;
網上可以搜尋到有關機車的數據大略是,台灣總人口數2300萬,機車總數大約1400萬輛,每年全台交通事故總數是37萬件,因而死亡的人數大約一半是機車騎士或同座乘客,共1964人,每天平均接近六人。和機車有關的其他交通事故;而沒有死亡的件數,就不得而知了。 在全球發達經濟體前二十名的地區機車的使用率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重機發出野獸般的咆哮,化作一抹鮮綠呼嘯而過;深色的大公車猶如移動的路霸,叭叭叭地驅趕周邊小車;打扮花俏的大嬸扯著喉嚨,毫無顧忌地與T-slice彼端的女兒通話,以及鄰近商家的優惠廣播、破損的霓虹招牌噴著刺眼的電光、喀喀咔咔卸貨搬貨的機器人、頻頻閃爍的路燈……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每天上班下班,忙著接送孩子,面對柴米油鹽的日子裡,突然有天看到一部YouTube影片--北海道騎重機。心想在美麗的景色下,騎著重機悠閒的旅遊,看到美景隨時都可停下來拍拍美照,就這樣~~~我就鼓起勇氣報名新竹的超重機駕訓班!!(結果,老公說北海道騎車只要白牌就可上高速公路,嗚嗚~~不早說)
Thumbnail
停等紅綠燈時,聽著旁邊改裝過後異常吵雜的排氣管聲音,心裡不由得升起了股厭惡煩躁感。 那是超過100分貝的噪音!
Thumbnail
馬力催到一百,長途開下去,遲早沒油,人生不像交通,會有速限,違規拍照,但有潛規則、世俗眼光、社會文化,那就像速限標誌,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避免出事,真正的高手並非飆仔;換言之,分好輕重緩急,依序處理,提升效率,不用當路隊長被時間追著跑。
謝謝推薦我去講運輸業永續轉型案例 我覺得這題目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從我出社會後台灣走向低成長時代, 因此政府、業界一直高喊產業升級及轉型   我也搭順風車做了幾個專案研究, 包括商港、機場、道路、物流、能源等 研究成果就不提了, 倒是豐富了我許多管理思維模型   之後發現產業升
Thumbnail
如果大車讓小車,小車讓機車,機車讓行人。大家互相禮讓,就不容易發生車禍,人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可是實際狀況,卻是互相爭路、搶時間,誰也不讓誰。在馬路上受傷、死亡的人,比在戰場上還多。 我常想,真的有那麼急、要開那麼快嗎?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重機發出野獸般的咆哮,化作一抹鮮綠呼嘯而過;深色的大公車猶如移動的路霸,叭叭叭地驅趕周邊小車;打扮花俏的大嬸扯著喉嚨,毫無顧忌地與T-slice彼端的女兒通話,以及鄰近商家的優惠廣播、破損的霓虹招牌噴著刺眼的電光、喀喀咔咔卸貨搬貨的機器人、頻頻閃爍的路燈……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Thumbnail
每天上班下班,忙著接送孩子,面對柴米油鹽的日子裡,突然有天看到一部YouTube影片--北海道騎重機。心想在美麗的景色下,騎著重機悠閒的旅遊,看到美景隨時都可停下來拍拍美照,就這樣~~~我就鼓起勇氣報名新竹的超重機駕訓班!!(結果,老公說北海道騎車只要白牌就可上高速公路,嗚嗚~~不早說)
Thumbnail
停等紅綠燈時,聽著旁邊改裝過後異常吵雜的排氣管聲音,心裡不由得升起了股厭惡煩躁感。 那是超過100分貝的噪音!
Thumbnail
馬力催到一百,長途開下去,遲早沒油,人生不像交通,會有速限,違規拍照,但有潛規則、世俗眼光、社會文化,那就像速限標誌,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避免出事,真正的高手並非飆仔;換言之,分好輕重緩急,依序處理,提升效率,不用當路隊長被時間追著跑。
謝謝推薦我去講運輸業永續轉型案例 我覺得這題目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 從我出社會後台灣走向低成長時代, 因此政府、業界一直高喊產業升級及轉型   我也搭順風車做了幾個專案研究, 包括商港、機場、道路、物流、能源等 研究成果就不提了, 倒是豐富了我許多管理思維模型   之後發現產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