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很紅的迷因短片《山道猴子的一生》,結尾引述了哲學家奧里略和塞內卡的名言:「你人生的快樂取決於你思想的品質」和「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多過現實中」,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玩味的兩句話。
不知道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呢?在一個「事件」發生之後,我們通常很快的將它定義為「好」的或「壞」的,好的事件帶來「快樂」,壞的事件帶來「痛苦」,而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人生的目標就是盡量增加好的、快樂的事件,減少壞的、痛苦的事件。
不過,不論你如何想盡辦法「趨吉避凶」、虔心向神祈求、或是每天正能量滿滿的給自己打氣,在現實之中,人類多半無法決定「好事」或「壞事」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型式降臨到我們身上。「好事」不會永遠持續發生,「壞事」三不五時也會出現,我們如何應對這些無法預料的事件,就決定了我們生命的品質。
比方說,當我們遭遇了一件「壞事」,可能是搞砸了一次重要的考試、工作表現不佳被主管訓斥、生了一場重病、投資失利,或是和另一半發生爭執等等,很自然的會在心裡產生負面的情緒,這就像把一塊石頭丟到湖裡,必然會產生一圈一圈的漣漪,如果我們用一種「如其所是」的態度去面對它,不需多做些什麼,隨著時間過去,湖面自己就會漸漸恢復平靜。但是,如果我們應對的方式是在腦海裡不斷重播這些過去發生的事件,不斷地後悔自責、可憐自己,或是怪罪別人:「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如果這件事沒有發生就好了」等等,那麼就像是你第一次丟石頭所產生的漣漪,又不斷地撞擊上更多的石頭,激盪出了第二波、第三波...永無止盡的餘波盪漾,如此一來你的內心將會不斷地因為過去而受苦,無法平復下來。
對「好事」的態度也是一樣的道理,過去發生的「好事」,如果現在不再發生,通常會給人帶來「今不如昔」的痛苦;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期待會發生的「好事」遲遲沒有發生,我們可能也會產生不公平和匱乏的感覺。
心智的抗拒(以不悅或憤怒展現),
比它想擺脫的討厭情境本身,更令人困擾
對於這些造成「痛苦」的原因,很多人直覺上想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我從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站起來」,或是千方百計想要思考出「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應該要怎麼做」。這些想法其實都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在這樣正面對決的過程中,認清「我現在可以做的事」和「過去的已經過去了」這兩件事的分別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否則,我們很容易就會在不斷重播的心理劇中自艾自憐,最終迷失了自己。
運用前幾章我們所練習過的一些回到當下、連結本我的方法,即便一個事件令我們感到痛苦,同一時間我們還是能夠從內在的平安取得能量,並且將這份平安帶給周遭同樣受苦的人。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我們更能清明地運用自己的心智,著手採取有效的行動,改變我們當下的處境。
如同托勒所說的,事物和情境可以帶給你歡愉(pleasure),卻無法帶給你喜悅(joy)。喜悅是沒有原由的,它只能從本體裡自然升起。在任何時候,當我們回到當下,與自己的本體相連結,我們就已經得到了不假外求的圓滿。
生命的目的並不是追求快樂、遠離痛苦,生命的目的就是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