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理工人才培育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9月18號論壇的這題有點專業⋯⋯但白話講,「教育」就是跟原住民學子青年切身相關的議題。

在「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理念裡面,希望能夠培植目前尚非常少稀缺的原住民科學人才。而支持與正視多元升學政策和處境,也是一種破除族群刻板印象和迷思的方法!

●你知道嗎,根據統計餐旅及民生服務學門、醫藥衛生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藝術學門輿社會福利學門這五學門的人數總計共占所有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就讀前五名,人數的62.94%。(109學年度為例,有更近資料歡迎補充)

▪至於大學總共有多少學門?根據教育部於95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訂定大學的學科分為9大領域、23學門。

這或許顯示出升學選擇上,原住民還缺乏好多領域的高等教育人才。

● 影響原民生升學、乃至於就學率和畢業率的因素,非常複雜。

這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可能是經濟、家庭支持與否、地理遠近選擇、生涯規劃差異、教育資源深入性、以及原住民族學生人口數是校園中的極少數⋯⋯等等造成數據呈現落差極大的升學科系分布傾斜。


包括樂鍇老師也曾說,他在求學過程以及目前教學(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學門)能遇到的原民老師跟原民生非常的稀少。(版上有人是這個學門類的嗎,或是你在找指導教授,趕快去跟老師相認一下😆)


來源:國立成功大學原資中心

來源:國立成功大學原資中心

📢

⋯⋯所以,一起來關心原住民高等教育的多元科系人才培育吧!擔心只看資料太難吸收目前的升學政策現況嗎?不然先來聽聽學者老師們的分析,以及在原住民族雲端科展獲得佳績的學生團隊分享他們的視野吧!原住民族教育這議題觀察,從理工科系為例,會是其他相對少數的學科人才的縮影。

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



#原民生科學相關學系多元升學論壇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 #原住民理工人才

Umav|方格子 © 2021 by Umav Ispalaka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avatar-img
    41會員
    110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Asiyan 是屏東三地門鄉賽嘉村的排灣族青年,也是民族小學的老師;她前陣子去司馬庫斯,最有感觸之一是不同族群或不同部落的孩子,可能有很不一樣的成長歷程。 察覺「不同」才是同理心的開始。 最近真的太多沈重,因此這集沒有批判跟悲憤,而是思考著自我覺察的議題,更準確來說是跟阿嘟沒有壓力的隨便聊聊
    「網路媒體的社會溝通與公民行動」   雖然自媒體是用來營造同溫層,即使是小眾,也有帶動影響到其他群體。希望社會能夠看見更多元的來自原住民族的觀點,而這樣的視角也總是必須刻意訓練的。   ▪「所謂的『族群主流化』絕對不是表面上你有看到原住民就好,而是在每個議題、每個政策、每個新聞事件,你必須『
    教會需要全民原教嗎?絕對是需要的。教會要推動歷史與族群轉型正義嗎?其實早從國際到台灣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甚至有些教會是帶頭在走的。 雖然歷史以來在教會裡原住民被扁平化或再殖民的問題恐怕不在少數,但你的合一不是我的合一,你的順服是叫我接受壓迫⋯⋯這些都必須有意識的檢視和反省宗教與文化與政治的關係
    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是花蓮縣,但你知道第二高是桃園市嗎?桃園的原住民族人口數截至112年5月底統計有8萬多人,已經超越台東成為全台灣原民人口數第二高的城市。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發行的雜誌《桃原期刊》,關注都市原住民處境,也致力族群與文化議題推廣。 順便說(以,其實是重點)這期有採訪U
    (本文來自FB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綜藝大熱門主持人吳宗憲,2023 2023年今天,我們還是看到原住民藝人在主流電視節目裡擔綱講笑話的角色,繼續看到主持人(吳宗憲)在鏡頭前說「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到另一位主
    「那段時間我其實非常的難熬,因為我還一直在找尋自己跟部落的連結。」 來賓|Ninungu(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員、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專班研究生) 我們可以害怕嗎? 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害怕嗎? 說出來後,就會找到夥伴嗎? 訪談一開始Ninungu就說,他花了很多時
    Asiyan 是屏東三地門鄉賽嘉村的排灣族青年,也是民族小學的老師;她前陣子去司馬庫斯,最有感觸之一是不同族群或不同部落的孩子,可能有很不一樣的成長歷程。 察覺「不同」才是同理心的開始。 最近真的太多沈重,因此這集沒有批判跟悲憤,而是思考著自我覺察的議題,更準確來說是跟阿嘟沒有壓力的隨便聊聊
    「網路媒體的社會溝通與公民行動」   雖然自媒體是用來營造同溫層,即使是小眾,也有帶動影響到其他群體。希望社會能夠看見更多元的來自原住民族的觀點,而這樣的視角也總是必須刻意訓練的。   ▪「所謂的『族群主流化』絕對不是表面上你有看到原住民就好,而是在每個議題、每個政策、每個新聞事件,你必須『
    教會需要全民原教嗎?絕對是需要的。教會要推動歷史與族群轉型正義嗎?其實早從國際到台灣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甚至有些教會是帶頭在走的。 雖然歷史以來在教會裡原住民被扁平化或再殖民的問題恐怕不在少數,但你的合一不是我的合一,你的順服是叫我接受壓迫⋯⋯這些都必須有意識的檢視和反省宗教與文化與政治的關係
    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是花蓮縣,但你知道第二高是桃園市嗎?桃園的原住民族人口數截至112年5月底統計有8萬多人,已經超越台東成為全台灣原民人口數第二高的城市。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發行的雜誌《桃原期刊》,關注都市原住民處境,也致力族群與文化議題推廣。 順便說(以,其實是重點)這期有採訪U
    (本文來自FB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綜藝大熱門主持人吳宗憲,2023 2023年今天,我們還是看到原住民藝人在主流電視節目裡擔綱講笑話的角色,繼續看到主持人(吳宗憲)在鏡頭前說「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到另一位主
    「那段時間我其實非常的難熬,因為我還一直在找尋自己跟部落的連結。」 來賓|Ninungu(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員、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專班研究生) 我們可以害怕嗎? 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害怕嗎? 說出來後,就會找到夥伴嗎? 訪談一開始Ninungu就說,他花了很多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阿傻總幹事與大仁科技大學老師的交流,探討原住民學生輔導的實務經驗。在與部落孩子互動中,教育工作者應更深入理解原住民學生的處境,並關注他們真實需求,能有效地支持他們追夢的過程。希望藉由共享經驗,促進對原住民教育的關注與實踐改進。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令人引頸期盼的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培育營開放報名至5月3日,今年的主題為社會創新,在五天四夜的課程中體驗職涯探索、創新視野、新創科技、桌遊體驗及專家講師輔導青年創業等精彩課程,進而開拓自身的視野以及前瞻性產業的創意發想。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阿傻總幹事與大仁科技大學老師的交流,探討原住民學生輔導的實務經驗。在與部落孩子互動中,教育工作者應更深入理解原住民學生的處境,並關注他們真實需求,能有效地支持他們追夢的過程。希望藉由共享經驗,促進對原住民教育的關注與實踐改進。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頂尖學生的表現,已經很難用之前設定的國文+英文+數A+自然4科成績篩選。觀察英文科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近5年的數字,皆大於社會成績在15級分(滿分)的人數百分比,以招生角度來看,就是用社會科當門檻,會比選用英文科更容易篩選掉學生,簡化第一階段的作業!
    Thumbnail
    令人引頸期盼的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培育營開放報名至5月3日,今年的主題為社會創新,在五天四夜的課程中體驗職涯探索、創新視野、新創科技、桌遊體驗及專家講師輔導青年創業等精彩課程,進而開拓自身的視野以及前瞻性產業的創意發想。
    Thumbnail
    人類學在研究什麼?研究人類的學問嗎?什麼是人類的學問呢?看了一下T大人類學系的大學部課表:政治學、哲學概論、法學緒論、社會學、普通生物學、普通心理學、世界史、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等。看起來是跟人有關的學科都沾一點,但是專業必修科目以臺灣考古學、南島語族原住民文化及漢人社
    Thumbnail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記錄了高中三年的學習軌跡,能夠呈現個人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個人能力,也是入學申請的重要評估項目。鄉育教育基金會觀察到城鄉差距帶來的影響,培育地方高中與弱勢家庭的學子,透過主題式講座、工作坊、多元選修課程等方式進入校園,給予學生階段性的陪伴,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計畫、完成學習歷程檔案。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