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的蟬鳴‧未完的時光——漫談龍瑛宗與北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蔡佳芳

這座古廟前是疊敷石板的院子,有一支巨大老榕樹,污穢的枝椏接近地面匍匐似地伸展著。老樹到了夏天就會展開很好的綠蔭。在這餘蔭下,有一個賣一塊鳳梨一錢的人和一個哽哽打著碗,賣一杯一錢仙草(像洋菜一樣的東西)的人。旁邊有乞丐像屍體般陷入深深的午睡裡,且伸長幾乎快腐爛而看起來像患癩病一樣的腳,不知道從甚麼地方來的一隻流浪狗,往往在舔著那個腳。——龍瑛宗〈黃家〉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

北埔慈天宮為當地信仰中心,老街以其為中心展開

北埔慈天宮為當地信仰中心,老街以其為中心展開

盛夏走入北埔街市,熙來攘往的人潮,廟前街至今皆是往來熱絡,除卻滿溢的柿餅茶香,密集的古蹟是北埔一大特色。常民生活與歷史交疊,勾勒出文學地貌,山城裡的創作者龍瑛宗從北埔開始,透過書寫鋪墊出獨有的視角,那些無能為力又無以名狀的苦澀,紀錄時代的縮影,在蟬鳴如雨的酷暑,蟄伏其中的晦澀暗語,您可曾聽聞?

難以定義的作家

龍瑛宗是一位難以定義的作家,其從日治殖民跨度到民主政府,語境接連轉換,並隨著工作遷徙多處,生活的磨難與觀察,成為他寫作的養分。因作家身體孱弱且幼時家貧,身為10個孩子中的么子,自孩提遭遇生死離別,自身窘於色弱及口吃,以至生活中更偏好沉靜思考。8歲學習漢文沒幾天(因日本警察取締漢塾),就斷了漢文的學習,9歲之後便以日文作為主要語言,在現實中受困的青年,轉而從閱讀取得反饋,藉此啟蒙了文學的嚮往,開啟了其一生對創作的追尋。


慈天宮前有生藥局2樓,是作家幼時居所

慈天宮前有生藥局2樓,是作家幼時居所

台灣知名的作家,如葉石濤以文學評論見長,鍾肇政大河小說聞名,鍾理和、吳濁流、呂赫若皆有其特殊定位。龍瑛宗為臺灣客籍作家,未有鍾理和的家境富裕,也不若吳濁流獨樹一格。龍瑛宗將其見聞細細反芻思索,不訴時代豪情,選擇貼近人的本質,描繪中產階級的喜怒哀樂,以文字輕柔吟唱,書寫小人物的流金歲月。

龍瑛宗特有的巷弄文學,源自於北埔老街的蜿蜒街道

龍瑛宗特有的巷弄文學,源自於北埔老街的蜿蜒街道

跨語境的書寫者

龍瑛宗畢業後至銀行任職,在職期間每日4點早起做創作的,初試啼聲即獲得日本文學雜誌獎項,使他堅定創作的初衷,然現實生活未能讓他自由創作,臺灣商工學校畢業便至銀行任職,銀行工作工作雖相對穩定,但由於客籍出身不諳台語,遭到日籍主管非難外,曾被派遣至南投及花蓮的支局,1942年作家毅然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擔任《臺灣日日新報》「兒童新聞」編輯,1946年因臺灣廢除日文報刊而失業,為生活所迫,只能暫時擱筆,回到銀行服務至退休。

從失語到語境轉換,工作遷徙及精神意義的貶謫,先是文字工作的被剝奪,再者為求溫飽暫別文壇,創作之於龍瑛宗,不只未能一帆風順,甚至多次周折,生活的苦悶及戰爭的雙重壓迫下,書寫成為情感的出口,將其未能言說的痛苦掙扎,用宛如放大鏡的筆觸,細細訴說時代的斷裂,其筆下描繪的知識份子,在洪流中緩慢死去的身影,令人聞之久久不能言語。

北埔與作家的記憶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17歲前的時光,作家都是在家鄉度過,龍瑛宗文學紀念館現址,原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為百年木構建築,2017年由新竹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因其地緣及作家龍瑛宗的事蹟,規劃為「龍瑛宗文學紀念館」,2020年由家屬成立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承接推廣事務,基金會設計了許多有趣的活動,其中最特別的便是由後代帶領觀眾,結合龍瑛宗文學作品和北埔地緣的「文學地景小走讀」,鄉間花木疏影搖曳,溪邊橋座水溏猶見身影,蜿蜒的記憶與蟬鳴,在街邊牆角如微風,吹散了盛夏的暑氣,湧出了沁涼暢快的沉靜。

作家筆下的風景,充滿氣味、溫度、顏色,從市街錯落的一隅,延伸出小說的序章,彷彿隱藏的錄像機,窺看故事的行進。作家幼時的生活居所位於今北埔慈天宮前,後遷至廟埕前有生藥局二樓。遊客沿著廟前街走踏,彎進巷弄便是狹長廊道,紀錄著舊時微光,鄰近尚有金廣福公館、鄧南光紀念館、姜阿新洋樓等,北埔的豐富多元,自古皆然。

從老房子到文學地景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位於北埔長興街

龍瑛宗文學紀念館位於北埔長興街

文學館的入口在內側,入內需脫鞋著襪

文學館的入口在內側,入內需脫鞋著襪

作家育有3子,分別為文甫、知甫、淑惠,長子文甫長住日本,次子知甫為其父龍瑛宗作品的推廣及紀念長年奔走。籌組「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文學館營運初期,家屬每周接力往返北埔,運用周末舉辦活動及導覽。目前文學館已逐漸拓展規模,現有20名館員團隊,除凝聚有志推廣文學藝術的成員外,更連結在地的社群文化力,承接作家的文學志業,旨在讓更多人透過作品來認識龍瑛宗。

館內復刻龍瑛宗的書房意象

館內復刻龍瑛宗的書房意象

開館之初,北埔居民多不識龍瑛宗,抱持著好奇心保持距離,以緩慢堅持的步伐,展現文學的力量,更逐年將觸角向外延伸,除與北埔國小合作藝術課程外,亦加入台灣文學館家族,申請地方文館的專案,建立館內導覽語音系統,也參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演活動。2023年館舍開放屆滿3年,文學館積蓄多時的能量,終於澆灌出文學館舍的樣貌,更收獲各界的支持,成就小鎮的文學地景。

人生況味的書寫者

作家筆下的人物非常寫實,有著屬於大時代的壓抑與挫敗,讀之彷彿窺看真實的生命,是臺灣文學創作者非常獨特的存在,與其他高舉反抗大旗的作家不同,龍瑛宗在時代潮流下,選擇筆耕文學之地,書寫小人物的悲喜,也讓小說反映及記錄了,當時台灣風土及人物現象。作家在現實中的困頓成為沃土,最終匯聚成小說,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可以說書寫,應是龍瑛宗生命中與現世唯一的橋樑,讓他在漂泊歲月中得以抒發及表達自我。

走進龍瑛宗文學館,路旁的木瓜樹閑然,夏日蟬鳴如鼓,百年日式建築,木構的簡樸靜謐,與龍瑛宗所處的時代及個人氣質相似,屋內除展示作家生平外,亦保留建築原有的結構解說區,包括材料工法、便所陶管及灰泥牆面等。館舍運用有限的空間,將作家的多面展現,還原跨越時代的書寫意象,娓娓訴說作家生平、多次遷徙、作品原型等。觀眾更可透過手機掃描QRcode聆聽龍瑛宗的孫女語音導覽,飽覽文學小鎮風光,回望台灣的歲月長河,認識一位跨越時代的精彩入物,以書寫延續台灣時光的在地作家——龍瑛宗。



龍瑛宗(1911.8.25-1999.9.26)

龍瑛宗(1911.8.25-1999.9.26)

龍瑛宗,本名劉榮宗,客家裔,生於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今新竹北埔),幼年喜靜,熱愛閱讀及創作。於日治時期從臺灣商工學校商科(今開南商工)畢業,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台灣銀行任職,1937年發表第一篇以日文書寫的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東京《改造》雜誌懸賞小說佳作,於文壇嶄露頭角,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編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日文報刊於臺灣全面廢除,龍瑛宗重返金融界,直至1976年退休。期間仍陸續以日文發表作品。1980年,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發表第一部華文長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重視,1985年出版小說集《午前的懸崖》。


  • 龍瑛宗文學館
  • 31441新竹縣北埔鄉長興街8-10號
  • 開放時間:每週四至日(10:00-17:00)。
  • TEL:0926 078 055
  • FB:www.facebook.com/LongYingzong/
avatar-img
17會員
81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搭乘公車行經臺北市南昌路一段,不起眼的路旁卻有三個大字「陸聯廳」映入眼簾,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擇日尋跡探訪,原來這是一座市定古蹟,由日據時代知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建於西元1907年,為和洋折衷建築。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搭乘公車行經臺北市南昌路一段,不起眼的路旁卻有三個大字「陸聯廳」映入眼簾,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擇日尋跡探訪,原來這是一座市定古蹟,由日據時代知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建於西元1907年,為和洋折衷建築。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Thumbnail
「小吃」省時便利又花費不高,而且最能體現當地飲食文化特色。通常歷史越悠久的社區,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那些具有古早味的小吃就越是可口;尤其做為民間信仰中心的廟宇附近,往往是小吃攤聚集之處,每每形成熱鬧的夜市。已經拆除了的臺北市龍山寺正對面的龍山市場,最是教人懷念。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古稱
Thumbnail
離開善化的牛肉湯,也去假日的牛墟繞了一下沿街的市集。 本來要越過曾文溪往溪北的麻豆佳里去,不是為了文旦柚,是尋訪全台最大供奉趙子龍的永昌宮。卻不知怎地患了空間迷航症,逕望東北奔去,只見沿路愈開愈是鄉下,他還是忍不住問: 「怎麼愈來愈鄉下的感覺?」 我瞧著窗外,低矮的房子錯落田野間,這馬路兩旁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爲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長期在官場上奔波勞碌,感到身心疲憊。終於,他被貶谪到了南方夷狄之地。作者在農家菜圃旁結廬而居,過著清閒淡泊的生活。他時而耕田,時而泛舟,怡然自得。在滁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蔡文龍這個月過的並不好,無限循環的惡夢,總是纏繞著他。他的老家在東北方種植了一片不開花的桃樹林,依山而建的樓房夜裡總是會看到奇怪的影子出現,久而久之,附近的居民之間流傳著一個流言,說他家剛好建在鬼門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創作者有兩種,一種隱居內省,與社群絕緣,另一種與社群共生,臉書、IG、threads各種平台無役不與。這幾年在社群上連載作品的漫畫家謝東霖,以神明、貓科虎爺,書店工作的流氓,以及在詐騙公司上班的正直青年回應社會各種議題,一波又一波觸及到原本不看漫畫的族群,毫無疑問屬於後者。   謝東霖擅長補
Thumbnail
「小吃」省時便利又花費不高,而且最能體現當地飲食文化特色。通常歷史越悠久的社區,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那些具有古早味的小吃就越是可口;尤其做為民間信仰中心的廟宇附近,往往是小吃攤聚集之處,每每形成熱鬧的夜市。已經拆除了的臺北市龍山寺正對面的龍山市場,最是教人懷念。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古稱
Thumbnail
離開善化的牛肉湯,也去假日的牛墟繞了一下沿街的市集。 本來要越過曾文溪往溪北的麻豆佳里去,不是為了文旦柚,是尋訪全台最大供奉趙子龍的永昌宮。卻不知怎地患了空間迷航症,逕望東北奔去,只見沿路愈開愈是鄉下,他還是忍不住問: 「怎麼愈來愈鄉下的感覺?」 我瞧著窗外,低矮的房子錯落田野間,這馬路兩旁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人間有情却無情,野草無情似有情。許仙背負的情債,青蛇就由她和好友龜殼花聯手索還。有人慘死的房子沒人敢住,這是常識。於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間房子閒置著。
Thumbnail
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爲簪組累,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長期在官場上奔波勞碌,感到身心疲憊。終於,他被貶谪到了南方夷狄之地。作者在農家菜圃旁結廬而居,過著清閒淡泊的生活。他時而耕田,時而泛舟,怡然自得。在滁州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蔡文龍這個月過的並不好,無限循環的惡夢,總是纏繞著他。他的老家在東北方種植了一片不開花的桃樹林,依山而建的樓房夜裡總是會看到奇怪的影子出現,久而久之,附近的居民之間流傳著一個流言,說他家剛好建在鬼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