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污染法则”以及抵挡方法(修行课 2022/05/12 本课內容)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这篇(何谓修行?究竟修行都包含什么? )里,我们简单说过修行要福慧双修,修行时要没有我念。这是修行上的概念,但具体要怎么做?其实有的人还真没有想明白。

具体怎么做这事,其实佛祖在《金刚经》里就有一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得明明白白,我就用白话文和例子再讲一遍吧。

这话的意思是,要修出轮回,你需要的是啥也不想而去行善。

为什么要啥也不想?因为那会中了“轮回的污染法则”。

当你想了,就说明你做的东西,做的努力是为了在轮回里出现变化。这是在认同自己在轮回当中的一切为真。那就着了“轮回相”了。

想了,就“着相”。

那怎么叫想呢?这个想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我就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展开去理解。

当我帮你,不论是事前想,还是事后想一件事——就是我能得到什么,都叫“着我相”,成了“有我”。

不论是想得到尊敬,成就感,快乐,金钱回报,名誉,人情,功德,善因……还是出轮回。这些都是叫有“我相”。

这么理解很容易是吧?那么我们深入去理解。

比如你没有想法去帮一个人,但当你帮完后,你想了一下,这事算是有功德吗?

完了,你就有了“我念”,也着“我相”。所以,大家懂不懂什么叫做啥也不用想呢?这是连“疑我”、“我疑”都不能有。

在明白了这种直接的“我相”后,我们再去说“间接的我相”。

比如我说我帮伴侣,帮父母,帮子女,帮兄弟姐妹,想他们有好处,而我就轻松了。那也是我相。因为他们变好了,我就能省点心,这就会对我有利。这就是“间接的我相”。

所以,我可以有帮人的这个行为,但帮成了有什么好处和效果就不用想了,不论是对自己而言,对他人而言,对众生而言,有什么好处也一样不用想。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而且,也不用有我在帮人的想法。不然就着“人相”。

那么,我不对人,我对物可不可以?可以的,但一样不能有念。比如说,我看这街道太脏了,所以我去扫街。那我扫完就行了,就不用有别的想法。

若是说我是刻意去打扫。

为的就是自己会走得舒服点,然后一直想着去做,那就有“我相“。

若是刻意打扫是为人民服务,那没问题,但若想人民看到后会开心,然后一直想着去做,那就是有了“人相”。

若是刻意在想打扫完后,小鸟都会欢快点,苍蝇就不会来了,总是想着不要那些众生的话,那就有了“众生相”。

若是说刻意打扫完了,街道就应该干净了,整个街区变美丽了,执于是否干净了,那就有了“寿者相”。

所以,什么都不用想,包括行动前也不是为了什么而做。而是只管做,专注在行动上。就好比我们呼吸一样,我们会留意一呼一吸吗?我们会说为了生存而呼吸吗?

记住,着相和无相的核心区别就是刻意(含在意)和没有刻意(含不在意)。

而这个无一切相行善法的行为本身,其实就是所谓实践了《阿含经》里的“四念住”。

当做到《金刚经》里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时。那么,《具舍论》里说的“苦圣谛有四相”(非常,苦,空,非我)自然也就通了。

佛法里很多东西都是通的,正如我在【求真与修真(修行课 2022/05/06 知识点)】 里说的,当你爬出轮回里回头看,各种法自然就能看明白。

avatar-img
8會員
1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善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早期的学生,会听我讲过“缘法”。会知道要用“缘法”去看问题。但“缘法”究竟详细说的是什么?大家可能还是一知半解。 而隨着大家了解的东西越多,越來越觉得需要往上修,增加无漏功德,然后自己真的变好了时。突然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今生我能有这改变,有这些助力,全因为碰到我在讲这些东西,也因为我在讲的时候,
“老师,脾气不好,是天魂的影响,还是家庭影响,或者是两者都有?或者家庭影响更大?” 这个天魂,新同学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的就看一下下面的连结。 天魂认知——三魂是什么? 然后呢,这个影响,很多同学都说对了,就是都有。但是绝对是天魂的影响更大。天魂是什么,就是轮回的根本。我们福慧双修,修的都
这个世界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内心/主观世界的投射。也就是“我相世界”。 第一句成立是因为,那个描述所指是主观世界的概念。何谓主观世界?比如说,现在春天了,你那边假设是16度的话,假如你穿了2件衣服,大街上的人,有的人穿1件,有的人穿3件,这就是大家的主观世界都不一样,对16度的这个客观世界的感受都不
几个重点展开讲吧。 一,众生根性 二,信心 三,回天界的标准 四,安全感 就是不论是客户还是学生,都有不同的根性。根性有4种:闻即信受,勤劝成就,久化方归,不生敬仰。 像你这种我啥也没讲,让你干就开干,干起来还能傻笑的,就是闻即信受。但你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所以你这问题,我也曾经
慈悲小故事 这里有一个慈悲小故事。如果一个明白慈悲的禅宗法师,他用参话禅的可恶方式去传法,弟子问他:“为何慈悲?” 他可能会说:“去菜市场买条鱼宰了。” 此时,弟子会一脸问号,啥情况? 然后跟师父说:“师父,你的良心去哪了?你怎么忍心下手啊” 关于这个小故事的答案,先留一个悬念,最后再说。
何为修行?为何要修行?修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修行?修行哪些东西才算是真正的修行?怎么确定自己修行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 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的,说明你真的在修行当中。但是你处于修行当中的什么位置呢?那就得看你理解到了有多深,有多广,有多准确。 【大家都说是修行。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很早期的学生,会听我讲过“缘法”。会知道要用“缘法”去看问题。但“缘法”究竟详细说的是什么?大家可能还是一知半解。 而隨着大家了解的东西越多,越來越觉得需要往上修,增加无漏功德,然后自己真的变好了时。突然就会想到一个问题,今生我能有这改变,有这些助力,全因为碰到我在讲这些东西,也因为我在讲的时候,
“老师,脾气不好,是天魂的影响,还是家庭影响,或者是两者都有?或者家庭影响更大?” 这个天魂,新同学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的就看一下下面的连结。 天魂认知——三魂是什么? 然后呢,这个影响,很多同学都说对了,就是都有。但是绝对是天魂的影响更大。天魂是什么,就是轮回的根本。我们福慧双修,修的都
这个世界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内心/主观世界的投射。也就是“我相世界”。 第一句成立是因为,那个描述所指是主观世界的概念。何谓主观世界?比如说,现在春天了,你那边假设是16度的话,假如你穿了2件衣服,大街上的人,有的人穿1件,有的人穿3件,这就是大家的主观世界都不一样,对16度的这个客观世界的感受都不
几个重点展开讲吧。 一,众生根性 二,信心 三,回天界的标准 四,安全感 就是不论是客户还是学生,都有不同的根性。根性有4种:闻即信受,勤劝成就,久化方归,不生敬仰。 像你这种我啥也没讲,让你干就开干,干起来还能傻笑的,就是闻即信受。但你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所以你这问题,我也曾经
慈悲小故事 这里有一个慈悲小故事。如果一个明白慈悲的禅宗法师,他用参话禅的可恶方式去传法,弟子问他:“为何慈悲?” 他可能会说:“去菜市场买条鱼宰了。” 此时,弟子会一脸问号,啥情况? 然后跟师父说:“师父,你的良心去哪了?你怎么忍心下手啊” 关于这个小故事的答案,先留一个悬念,最后再说。
何为修行?为何要修行?修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修行?修行哪些东西才算是真正的修行?怎么确定自己修行是正确的?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 能够回答出以上问题的,说明你真的在修行当中。但是你处于修行当中的什么位置呢?那就得看你理解到了有多深,有多广,有多准确。 【大家都说是修行。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解: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如是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淨信眾生,生實想,外離一切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諸眾生,持戒修福,戒定具足,能發慧覺,得人無我、法無我之慧,人法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