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自然這個珍奇櫃】
十六時期的歐洲貴族間,流行將珍貴藏品,比如礦石、羽毛、鳥類標本等自然物;或是鏡子、袖珍畫、斗篷等人造物蒐羅起來,收在裝飾華美的木櫃裡,可以時時把玩,這種木櫃叫做「珍奇櫃」(Wunderkammer)
有趣的是,這種櫃子如同百寶箱,與現今分類嚴謹的博物收藏系統不同,看似大雜燴,卻能在收藏者隨手拿起來把玩時,感受物品的質量、當下的感觸與連結到決定收藏起來的瞬間,這讓我想到老家也有個小鐵盒,裡面塞了彈珠、郵票、貝殼、枯葉書籤、紙鶴等小時候各種回憶收藏,雖比不上十六世紀的華美風格,但也拼湊出我曾有的歸屬。
閱讀海倫.麥克唐納的新作《向晚的飛行》就如同她所提到的珍奇櫃一般,一開始以為全數都是動物的自然書寫,想不到也融合了植物、極地探險、家族回憶、甚至是「人」的故事——難民與知名探險家。這種多元的集合讓你意識到,海倫並不試圖將人與自然劃分開來,而是重新透過她的雙眼觀看世界。她強調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縝密複雜的世界中,這個廣袤無邊的世界就像一個珍奇櫃,其中每一個元素都不僅僅屬於我們自己,而是相互關聯。
「我們以為自然只存在於人類活動場域以外的地方,但心存這個假設,似乎永遠讓我們進一步漠視自然世界,把大自然看成正在消失或已然失去的東西,更加棄之不顧。」
我們總想著「大自然」是必須遠離都市才能體會的環境,動植物要額外保護,但殊不知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大廈之間,早已有各種生態系依存。比如藤蔓爬上磚牆、比如鳥類在鋼筋水泥板間築巢。我很喜歡〈摩天高樓〉帶來的體悟,大家來到高處是往下看璀璨夜景,但也因多彩的燈流,讓許多鳥類迷失方向。在LED燈照不到、大廈尖塔勾不到的遠方,是數量龐大到我們難以想像的鳥群生態。
當中讓我感到惆悵的,是作者講到每年的「光之致敬」,為了紀念911事件而創作的藝術裝置。代表雙塔的兩根超強光柱從地面升起,據說離開市區六十英里仍看得見。而這個時節也是遷徙高峰期,數萬隻鳥受光的吸引而脫隊盤旋,如飛蛾撲火,這讓觀測團隊每隔一陣子就必須關閉光源,然即便重啟,仍有新一批的鳥兒受困其中。
在紀念人類歷史的活動與自然生態間的平衡,從不同的視角來看都有其重要之處,但也必須理解這個世界不是以人類為尊,而是公平地屬於所有物種。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通篇沒寫到任何一隻動物,而是一位學生的故事。
他很優秀、他即將成為醫生、但他必須逃亡。從對話中我們逐漸拼湊出學生的身分:他是個難民。夾在制度與制度,國家與國家之間,至今仍沒有良好的對待,但「活著是很寶貴的一件事」他說。學生沒有名字,卻也代表著上百萬徒步前往所謂的新世界,有幸存活卻也因此受到更多挑戰的難民們。
這篇看起來於此書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我們卻在其他鳥類篇章看到:
「看著灰鶴向西南方行進,我老是想到此刻也有人群緩緩往東北方移動。看著遷飛的鳥群,我更清楚意識到,每當思及難民潮這個概念,我們有多容易產生類似目睹椋鳥群飛或雁鴨翻騰的反應,我們發自內心感到焦慮,我們把一整群視為單一的陌生實體,怪異、混亂,又難以控制。但跨越邊境來到的人群,只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或許就是跟我們太相似了。我們不願意想像,若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化為廢墟會是什麼感覺。」
如此前後呼應,歷史與自然形式造就了我們的故事,動物只是活著與移動,沒有打算開導人類,但牠們總在無意間做到,並透過作者文字得以讓更多人深思。
「這本書的每一篇散文,都在嘗試捕抓我們身邊這個世界奇妙豐富的美,也像是一半的對話,我想和讀者你聊聊天。」
海倫在新書介紹影片中這樣提到。因此她的書寫,是大自然下我們如何相互共生,如何由這些生命構築成閃閃發光的愛?有了家園與歸屬、也有流亡與消逝,有如珍奇櫃,讀者不用照順序閱讀(這也是我推薦的閱讀法,不要一氣呵成,我從中間開始翻起,時而前後跳躍)看到有感的故事如同摸到當下就有感覺的珍品,自然被她書寫到能親近把玩,而這一切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自然的書,這本書想傳達給我們的處境,我們要怎樣保有希望,哪怕當下是如此缺乏希望。」
在閱讀這本書時,原以為是單純講鳥類的自然書寫,但這本囊括的主題卻超過我的想像;原本已經設想好從動物與自然角度切入分享心得,偏偏最印象深刻的篇章都不只是在講動物...這件事再度告訴我,閱讀時真的先不要去預設立場。
直到作者提到了「珍奇櫃」,是了!就是這個物品能形容我讀這本書的感受!看似大雜燴間,一定有篇能打動你的珍寶。
歡迎來畫說IG看更多的珍奇櫃(?)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