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荀子》——虛、一、靜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荀子‧解蔽》云:「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簡言之,人若有偏見,若不能視一事物之全貌,則思想、心術都將遭蒙蔽,故成危害。而「虛壹而靜」的主要目的,是為防範、杜絕「蔽」,乃是針對〈解蔽〉篇所分析先秦諸子之蔽,提出的解決方法。其中有云:「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故能知荀子思想中,言心更重於言性。

 

一、虛

 

〈解蔽〉云:「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所謂的「臧」即「藏」之意,荀子認為,人心中有所藏。身而為人,因其過往之經歷,因其所獲之知識,或因其主觀見識,而心有所蔽。然而心有虛心,所謂之虛,意指不受任何主觀想法所影響。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這是荀子對於當時代諸子百家所做出的總評。在其句中,並非批評諸子百家所提出之學說,而是言百家多只偏重自己一家之言,因而偏廢其他大義,故為所蔽。從此處回看荀子所提的「虛」,並非批評、否定心之所「臧」,而是要求人們以平等的態度,看待各家所言。其中有言:「聖人之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此正所謂虛。因此能知,「虛」所解之「蔽」乃是藉收他人言論、新知的「蔽」,使自己的心能撇除既有知成見,吸收一切,進而窺見世界真實之面貌。

 

二、壹

 

繼「虛」之後,荀子曰:「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那麼首先就要談論何謂「壹」。在此句中,有「一」、「壹」二字,其中「一」在《說文》中云:「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而段玉裁的解釋為「數始於一」,故知此「一」代表一特定之物。而「壹」在說文中的解釋則是「專壹也。」故知此「壹」為形容詞。在吳祖剛的〈荀子「虛壹而靜」探釋〉中說道:

 

綜合上述論釋可知「一」與「壹」的含義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表達的是數量上的唯一,而「壹」所表達的是「心志、態度的『專一』」和「專一的德行」,進而言之就是長時間的精神持守。[1]

 

既知「一」所指稱的是某一唯一之物,那麼夫一與此一於句勢上便是相對的兩個概念。在〈解蔽〉篇中,相對的二者當是「一曲」和「大理」。對荀子而言,諸子百家的道多有偏頗,是「暗於大理」的,至於所謂「大理」自然是指儒家之道。

 

因此能先大致界定出,「夫一」與「此一」便是區分諸子之道與儒家之道的條界線。然而「夫一」與「此一」並非只指稱道,其又言「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那麼於心的方面又是指稱何物?荀子解釋:「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其 「可道」與「非可道」相對,故以心之層面來看,就是「可道之心」與「非可道之心」。結合二者,便能知道「不以夫一害此一」是一隅之道跟大道的對比,是道與心的對比。故知要將大道與心結合,且不受一隅之道所蒙蔽,便是「壹」,也就是對「此一」有長久的精神持守。

 

三、靜

 

荀子云:「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由此可知,所謂的「動」指的便是「夢」。〈解蔽〉篇云:「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從前文對「壹」的解釋中即可知道,心的運動當然不止這三種,然而這三種乃是虛妄,是一種不明所以的亂象。

 

既然在談解蔽,則此「夢」當然不是人入睡後的夢境,而是在思考時的混亂。因為這些混亂,將使人的思考出現偏頗,無法顧全大道。「偷則自行」則是指心的鬆懈,因為鬆懈,而不能篩選、檢視所獲得的資訊,故而偏離大道。「使之則謀」則是差役自己的心,既然心是受指使的,自然不再擁有篩選資訊的能力。

 

荀子言「心未嘗不動」可知荀子並不否定心的動,而是在動的狀態下,保持心的清醒,使心不受動所影響,不受夢劇而亂,如此,便是所謂的「靜」,也就不再遭受蒙蔽。



[1] 吳祖剛:〈荀子「虛壹而靜」探釋〉,《鵝湖月刊》,517期(2018年07月01日),頁19 – 26。


avatar-img
7會員
58內容數
一本橫空出世的秘訣,僅僅名字便讓武林為之動盪。然《龍吟訣》是何物,卻是誰也說不清。只知道天下局勢將不再太平,黎民百姓的安定與否,全落在了武林中人一念之間。 在同一場血案中,兩個孩子從此捲入武林,一場圍繞著《龍吟訣》的劇目將啟,隨著秘密的揭露越深,他們又會在這場腥風血雨中,走出怎樣的路?《龍吟訣》出於何方?又將歸於何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梓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眾人鬥到酣處,於周遭事物不加理會。然而在一旁的沐芸楓祖孫卻聞一陣馬蹄達達,疾馳而來。道上奔馳著一匹駿馬,此刻斜陽將落,只見得剪影,瞧不清那人裝束。高靈自然也聽到了,卻不加理會。趁著身前敵人破綻大露,向前就是招「鐵鎖橫江」掃向二人,可兵刃剛出,忽有一陣破空聲響,一枚流星鎚飛向高靈後腦,勁風先至隱隱生疼
嘈雜之中,眾人又聽得小鑼聲響,回過神來,說書老人已退至一旁,卻見那俏麗姑娘站上前來,原來輪這少女唱了。只一開口,底下頓時鴉雀無聲,就怕自個兒嘴雜漏聽了一句。少女歌聲一出,有如黃鶯出谷,又有美玉之溫潤。聲音婉轉若山澗清流,轉至高處,卻又似雲煙裊裊,飄飄而有仙意。
本文就小說內容的構想進行討論,了解其復仇敘事的淵源,以及《連城訣》與其他金庸小說在人性、善惡上描寫的不同。透過書中人物的描寫及塑造看此書對復仇的詮釋和人性變化。最後與其他類似情節之小說進行比較,論述其對復仇的描寫與其他小說有何不同,以及復仇背後真正要探討的人性。
常言道「天之於物也春生秋實」秋之氣也,蕭瑟而葉脫,慄冽而有肅殺之意。其時寒霜初降,這年收成的早,農田之中已不見農人身影,只餘下收割過後整齊的根莖。至於城裡,卻是摩頂放踵,人聲繁雜。運貨的騾車、下貨的工人、批貨的商賈、議價的人群,南來北往,好不熱鬧。
〈十月之必然〉   連日驟雨敲打雨棚 以久鳴鬧鐘之姿 叫喚轉寒的早晨 於是再不能無視此刻 秋意已深 如賴床的人終於得認清  時間 並不會為恍惚的睡眼停歇 而十月也不是突然下起了雨 或突然接近冬天 所以莫名念舊 或許也不是偶然  當 秋聲將夏的眷戀 終於又藏入夢中  
眾人鬥到酣處,於周遭事物不加理會。然而在一旁的沐芸楓祖孫卻聞一陣馬蹄達達,疾馳而來。道上奔馳著一匹駿馬,此刻斜陽將落,只見得剪影,瞧不清那人裝束。高靈自然也聽到了,卻不加理會。趁著身前敵人破綻大露,向前就是招「鐵鎖橫江」掃向二人,可兵刃剛出,忽有一陣破空聲響,一枚流星鎚飛向高靈後腦,勁風先至隱隱生疼
嘈雜之中,眾人又聽得小鑼聲響,回過神來,說書老人已退至一旁,卻見那俏麗姑娘站上前來,原來輪這少女唱了。只一開口,底下頓時鴉雀無聲,就怕自個兒嘴雜漏聽了一句。少女歌聲一出,有如黃鶯出谷,又有美玉之溫潤。聲音婉轉若山澗清流,轉至高處,卻又似雲煙裊裊,飄飄而有仙意。
本文就小說內容的構想進行討論,了解其復仇敘事的淵源,以及《連城訣》與其他金庸小說在人性、善惡上描寫的不同。透過書中人物的描寫及塑造看此書對復仇的詮釋和人性變化。最後與其他類似情節之小說進行比較,論述其對復仇的描寫與其他小說有何不同,以及復仇背後真正要探討的人性。
常言道「天之於物也春生秋實」秋之氣也,蕭瑟而葉脫,慄冽而有肅殺之意。其時寒霜初降,這年收成的早,農田之中已不見農人身影,只餘下收割過後整齊的根莖。至於城裡,卻是摩頂放踵,人聲繁雜。運貨的騾車、下貨的工人、批貨的商賈、議價的人群,南來北往,好不熱鬧。
〈十月之必然〉   連日驟雨敲打雨棚 以久鳴鬧鐘之姿 叫喚轉寒的早晨 於是再不能無視此刻 秋意已深 如賴床的人終於得認清  時間 並不會為恍惚的睡眼停歇 而十月也不是突然下起了雨 或突然接近冬天 所以莫名念舊 或許也不是偶然  當 秋聲將夏的眷戀 終於又藏入夢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瞭解「真心、妄心」的辨別對於學佛者來說至關重要。 離開前塵有分別性的即為真心,離開分別性離開前塵的即為妄心。 金剛經也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見到諸相非相,則能見如來,達到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