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社區案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那種感覺,有時候,碰到問題或者遇到那些似曾相識的trouble場景時,你會感受到自己就是引發問題的主體,甚或有時候自己的存在就是問題!以我個人為例,過去自己總是覺得自己年紀還輕、熬夜也無所謂,健康檢查沒問題、拼酒撐一下還好,但隨著逐漸步入五十歲,漸漸意識到關節與肌肉的退化(可能我長期沒運動也有關係),總之把高齡化視為一種社會問題,跟自己無關。但那只是像鴕鳥一樣,反正你我早晚都會老,終究要面對並試著解決問題,何不一開始就勇敢?

話說回來,當我們在追求家庭生活與工作有平衡良好關係的同時,為了顧三餐討生活,也就常常會略關於維護生活型態與健康。所以,其實健康議題不分年齡,況且高齡者並不是獨自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高齡議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是早或晚覺察而已。你也應該關心與思考「當我自己到了五十五歲時、六十五歲時要如何與家人子女、朋友社區之間能獲得彼此的社會互動與支持」,因此建構一個高齡者與非高齡者彼此互動與支持的社會結構是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必須去思考的課題,若能藉由社會實踐尋求高齡者自我的社會定位與價值,那麼我想整個社會的進步會更加成熟。

我國2021年的高齡政策白皮書指出指導原則為「提升長者支持」與「強化社會能力」以面對逐漸高齡化的臺灣社會。白皮書內明確指陳高齡者之社會角色絕非單純只是受助者,應重視其社會價值與社會連結,甚或高齡課題不能也不該只聚焦在高齡群體上,而應當要思考高齡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的互動關係(衛生福利部,2021);另一方面,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等政策關鍵字也經常出現在你我日常的閱聽內容之中。

當人口結構老化也就是說少子高齡化是短時間內難以改善的狀況時,若只依賴年輕世代肯定難以解決各個層面所碰到的困境。跨世代間共同協作似乎就是解決方案之一了。未完待續



avatar-img
20會員
129內容數
超高齡社會、gerontology、失智、認知症、青銀共創、高齡生活模式、QoL生活品質提升的價值共創模型、高齡就業活動、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概念、生存價值、存在意義、退休黃金人口、gerotech、社區公共參與、城鄉合作、地方創生、無障礙旅遊、日本UT= 任何人都能隨意參加旅行、IC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uwei Ch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現在,日本正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當談到高齡化研究時,通常分為前後期兩個領域:一個就是較高齡的後期長者,已經需要主動醫療和生活支援的研究,包括照護和福祉等;另一是活動力還算不錯的65歲開始的高齡前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公益及社會活動或是投入社群,讓有意義的生活的以激發生活活力,延長健康壽命的研究
父親是一個倔強的人,因為年輕時身材健美所以到七十幾歲在親友間仍常在言談中流露自己能保持體態與健康的自戀,但在七年前知道有攝護腺癌後逐漸走下坡,但還是一樣催眠說自己其實沒有生病為什麼要打針吃藥,偶爾會抱怨醫生是要做自己業績,不願面對生病的事實。我推測是吃藥之後的副作用嗎或是真的輕微失智?
所謂在地老化意味著在長久居住的地方老去,通常我們最直接想到的就是”家”, 所以在地老化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家老去」然後做仙,老年生活由家中的親人陪伴一起度過。aging in place就是在地老化,香港說是原居老化,我覺得都翻的普普,但有個詞不錯叫做「老有所屬」,可能就是認同吧?!我今年五十歲了~
這題目也太大了吧,想了兩天也累了。
現在,日本正逐漸邁向超高齡社會。當談到高齡化研究時,通常分為前後期兩個領域:一個就是較高齡的後期長者,已經需要主動醫療和生活支援的研究,包括照護和福祉等;另一是活動力還算不錯的65歲開始的高齡前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公益及社會活動或是投入社群,讓有意義的生活的以激發生活活力,延長健康壽命的研究
父親是一個倔強的人,因為年輕時身材健美所以到七十幾歲在親友間仍常在言談中流露自己能保持體態與健康的自戀,但在七年前知道有攝護腺癌後逐漸走下坡,但還是一樣催眠說自己其實沒有生病為什麼要打針吃藥,偶爾會抱怨醫生是要做自己業績,不願面對生病的事實。我推測是吃藥之後的副作用嗎或是真的輕微失智?
所謂在地老化意味著在長久居住的地方老去,通常我們最直接想到的就是”家”, 所以在地老化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家老去」然後做仙,老年生活由家中的親人陪伴一起度過。aging in place就是在地老化,香港說是原居老化,我覺得都翻的普普,但有個詞不錯叫做「老有所屬」,可能就是認同吧?!我今年五十歲了~
這題目也太大了吧,想了兩天也累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老了嗎?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問自己:「你老了嗎?」然而,這是一個既具哲學意味又充滿現實挑戰的問題。當我們拜訪年長的親人、目睹生命的韌性與脆弱時,這樣的提問更加令人深思。昨天探訪的一位長輩,已經89歲高齡,雖然身體有些不便,但仍能自理生活,甚至還記得多年未見的我。這樣的生命力讓
Thumbnail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高齡環境和失能照護需求逐漸成為重要議題。長壽是珍貴的禮物,但也伴隨著健康的挑戰。許多高齡者面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因為年齡或慢性疾病導致失能。這使得高齡環境建設和失能照護成為社會共同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在台灣,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和勞動市場競爭加劇,年齡歧視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雖然中年人相比年輕時候,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但是在求職、升遷及社交方面,往往因年齡因素而面臨不公平待遇。這種歧視影響中年人的職業發展,並且會對他們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壓力。 因此,我覺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預計在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這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不僅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也對年輕世代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年輕人該如何在這個轉變中扮演積極角色,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值得深入
Thumbnail
生活變得複雜和困難 隨著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時代,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年紀逐漸增長,身體狀況也跟著發生變化。許多長者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該吃吃、該喝喝,偶爾還會外出散步、旅行,享受人生的美好。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對於不少人來說,年齡的增加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健康問題,使得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長者隨著年齡增長會經過許多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改變,也許要處理來長者自於年齡、健康或家庭的壓力源。以「人在情境中」觀點來看,社工人員對於老人的多面向評估應該是一個「全人」的評估,包括個人生理、心理、情緒、靈性、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層面。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
Thumbnail
你老了嗎?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問自己:「你老了嗎?」然而,這是一個既具哲學意味又充滿現實挑戰的問題。當我們拜訪年長的親人、目睹生命的韌性與脆弱時,這樣的提問更加令人深思。昨天探訪的一位長輩,已經89歲高齡,雖然身體有些不便,但仍能自理生活,甚至還記得多年未見的我。這樣的生命力讓
Thumbnail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現象日益嚴重,高齡環境和失能照護需求逐漸成為重要議題。長壽是珍貴的禮物,但也伴隨著健康的挑戰。許多高齡者面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因為年齡或慢性疾病導致失能。這使得高齡環境建設和失能照護成為社會共同關心的議題......
Thumbnail
在台灣,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和勞動市場競爭加劇,年齡歧視在現代職場和社會中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雖然中年人相比年輕時候,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但是在求職、升遷及社交方面,往往因年齡因素而面臨不公平待遇。這種歧視影響中年人的職業發展,並且會對他們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壓力。 因此,我覺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內政部的統計,預計在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20%。這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人口結構的巨大轉變,不僅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也對年輕世代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年輕人該如何在這個轉變中扮演積極角色,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是值得深入
Thumbnail
生活變得複雜和困難 隨著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時代,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年紀逐漸增長,身體狀況也跟著發生變化。許多長者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該吃吃、該喝喝,偶爾還會外出散步、旅行,享受人生的美好。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對於不少人來說,年齡的增加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健康問題,使得原本簡單的日常生活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長者隨著年齡增長會經過許多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改變,也許要處理來長者自於年齡、健康或家庭的壓力源。以「人在情境中」觀點來看,社工人員對於老人的多面向評估應該是一個「全人」的評估,包括個人生理、心理、情緒、靈性、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層面。
Thumbnail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全球許多國家呈現高齡化趨勢。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並預估進入「超高齡社會」。推動「在地老化」的概念,讓年長者能夠舒適地在熟悉的家或社區養老,並提倡全方位的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每次台灣在選舉的時候,所有的政黨都在呼喚年輕人,好像五十歲以後的人,再也不重要了,是該被社會嫌棄的一群! 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弄出了台灣全民直選的體制,繳出了台灣的健保。我不覺得他們的意見是該被忽略的群體。 在我的年代裡,廿八歲、卅歲就當上百大公司經理的,比比皆是!算不算年輕?重點是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