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的目的在於「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腦」是個非常專業且專有的名詞,但對身外之物且非大腦所屬特定機能的「第二大腦」(2nd Brain)來說,或許每個人的認知或用途不同,就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藝術家、收藏家可能認為是數位典藏;律師、法官則可能認為是判決案例大全,軟體設計師/工程師則認為是各種軟件的功能集,或是訪間許多某某大全、速成秘笈、快速上手、完全攻略、葵花寶典等的稱謂,簡單說,就是強調協助大腦快速學習或是快速完成某項工作的方法或工具,所以知識工作者或個人所專注或專業是什麼或需求是什麼,對「第二大腦」的定義就有不同的解讀,不過可以確認的一點,「第二大腦」一定是數位化的解決方案,就算是「卡片盒筆記法」也必須透過數位化的方式來彰顯其效益,總而言之,「就是快速養成大腦學習或是運用數位化科技來解決生活或工作上對知識/經驗/資訊/實務或智慧的累積與運用的需求」,不論是「第二大腦」、「企業知識管理KM/組織記憶」、「卡片盒筆記法」等工具或方法,都是在協助我們的大腦快速(或高效率)學習養成的手段,其目的在於「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第二大腦」的定義

訪間多數談論「第二大腦」的觀點與書籍,都應用在個人化的知識管理(PKM)上,像是學生、作家、研究人員、學者、律師、醫師和其他需要彈性靈活使用筆記工具的專業人士,在資訊超載與碎片化的時代下,使用許多的方法來分類、整理與再應用,以建構自身的第二大腦,例如CODE、PARA、ACCESS與「卡片盒筆記法」等等,而每種方法都各有不錯的成功代表案例與深度使用的粉絲擁護者,特別要強調,這些方法均不受限於任何工具,就看聰明的大腦如何巧妙運用。

第二大腦具備脈絡可循的內容

第二大腦具備脈絡可循的內容

然而,我們所定義的「第二大腦」(2nd Brain),是大腦與第二大腦間交互連結關係的溝通網路,包括思考與行動過程的情境內容紀錄。簡而言之,雲端上的資料庫與檔案等內容,絕對是有脈絡(Context)可循的數位備份(這是最基礎的需求),或是大腦擴容、聯結延伸(Expansion)的一部分(這是進階的版本),絕對不等同是雲端資料同步(副本)的定義,但若是使用原子化基礎設計的筆記軟體或是其他軟件,雖然一樣是雲端同步的檔案備份,實質上,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因為有脈絡可循的數位備份內容,才是「第二大腦」的核心關鍵。

若是要理解「第二大腦」的實務運作,其內容比較類似於數位典藏(Digital archive)的概念,透過數位化方式(以標題或全文輸入為主,檔案掃描、影音拍攝為輔或不拘形式等方式),並加上後設資料(Metadata)的描述,以數位(筆記)檔案的形式儲存,換言之,筆記檔案(.md)除了儲存以外,必須是有系統脈絡的內容(Context),其有脈絡的內容就是與大腦聯結的有效資訊(包括量化衡量的Metadata與數據),既是數位備份(Context),又是大腦擴容、聯結延伸(Expansion)的一部分,真正成為具備思考與行動過程情境的「第二大腦」,同時「持續改善專注與精實(Lean)大腦的思維」。


avatar-img
18會員
13內容數
好的筆記是具有脈絡完整的內容(From Content to Context),其內容是交互聯結的,這樣的密集結構絕非階層推疊而成,而是以網絡的形式相互交叉關聯,形成交織密集的數位神經網路(Digital Nervous Network),而企業筆記就是在建構數位神經網路成為企業組織的第二大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曉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或許有人並不認同此說法,然而,所謂「第二大腦」(2nd Brain),並不是把資料備份(Backup)、同步放在雲端上,就是「第二大腦」;大腦的「儲存容量」並非機能,「思考與記憶」才是協助大腦的機能。 大腦有訊息競爭、瞎子摸象、侷限而片段思考等缺陷,或是稱為常是身陷其中而不知不覺的思考陷阱。
有句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支撐我們身體平衡站立、活動行走的關鍵,它的血管最長,距離心臟最遠,更是我們的「第二心臟」(The Second Heart),並不是說腳也可以像心臟一樣,負責維持我們的生命,而是腳與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或許有人並不認同此說法,然而,所謂「第二大腦」(2nd Brain),並不是把資料備份(Backup)、同步放在雲端上,就是「第二大腦」;大腦的「儲存容量」並非機能,「思考與記憶」才是協助大腦的機能。 大腦有訊息競爭、瞎子摸象、侷限而片段思考等缺陷,或是稱為常是身陷其中而不知不覺的思考陷阱。
有句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支撐我們身體平衡站立、活動行走的關鍵,它的血管最長,距離心臟最遠,更是我們的「第二心臟」(The Second Heart),並不是說腳也可以像心臟一樣,負責維持我們的生命,而是腳與跟心臟一樣,容納了很多血液。如果用平均身高來計算,腳的血液要流回心臟,必
「知行合一」就是結合洞察力與靈敏度的一種綜和能力(缺一不可)---掌握關鍵細節並預先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組織的績效上就是呈現快速解決關鍵問題的行動力,而不是「評論有餘,行動不足,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的組織氛圍。
「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是無法或很難發現洞察的,除非你用不同的維度或視角來觀察(或可稱為多元跨領域思維),就會發現問題發生的關鍵細節是什麼,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癥狀解。
數位神經網路,是依據筆記的脈絡與情境編織聯結而成,其內容包括行動、分享、機制與專案等形式的筆記,密集交錯的聯結網絡,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而視覺化的量化衡量數據(即目標狀態或設定值的Metadata)就是觸動神經的那張骨牌或是初始設定的條件改變,引發猶如骨牌效應、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反應。
無論是何種軟體工具,我們覺得只要設計理念是對的方向,聚焦深入,極端使用,終究會展現其使用的價值。儘管便利與快速使用的軟體工具很重要,但如何有效運用才是致勝的關鍵,如同知識的價值不是知道或是學富五車,而是運用知識創造新的價值或是自我實現,才是知識學習的目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生理大腦之外,另外打造出來的數位知識庫,用來紀錄及管理個人知識。 這次的閱讀筆記中,我主要分享三個重點,包含方法(第二大腦核心功用CODE)、行動(做出改變與實踐的策略)以及目的(第二大腦真正的用途)。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為什麼要打造第二大腦? 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前文提過,紙本筆記容易弄丟且無法搜尋,而第二大腦「更容易搜尋」「更容易整理」「更容易加上註解」和「更容易分享」。 第二,因為我們的第一大腦——也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大腦——不擅長「記憶」和「搜尋」,這嚴重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流。所以我們必
Thumbnail
在碩博士生涯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處理大量資訊,從文獻閱讀到課堂筆記,再到研究數據和論文構思。吳伯凡老師在其課程中提到: 1.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 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讓我思考到,僅僅依賴現代科技提供的無限儲存空間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有效的方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生理大腦之外,另外打造出來的數位知識庫,用來紀錄及管理個人知識。 這次的閱讀筆記中,我主要分享三個重點,包含方法(第二大腦核心功用CODE)、行動(做出改變與實踐的策略)以及目的(第二大腦真正的用途)。
「記憶有兩種:Memory 是記住的,Recall是記住的也能回想起來的。」 這句話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認知方法論課程[1]中遇到, 引發我對Obsidian筆記庫與第二大腦的思考。 你是否聽過第二大腦這個說法呢? 現在的Mackbook,iPad,iPhone很方便,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面對著記憶衰退與低效的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透過建立第二大腦來有效管理和選擇資訊,提升生產力。這裡分享了建立第二大腦的四個步驟,幫助讀者在生活與工作中更快速地找到有用資訊。透過這些方法,讀者可以更深入瞭解自己的興趣和目標,真正過上豐盛而精彩的生活。
Thumbnail
《第二大腦》是一本關於信息管理與知識應用的書籍,提供了處理資訊爆炸時代的解決方案。本文分享了該書中的重點精華,以及作者的閱讀筆記,包括信息管理法則、如何應用第二大腦,以及養成習慣的方法。
Thumbnail
作者Tiago Forte以自己的短期記憶缺損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打造第二大腦的想法。文章包含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個階段,以及對每個階段的詳細介紹和方法,並結合了作者自身的使用心得。
親愛的大師,智力或是智商對你們來說是什麼呢?   孩子,親愛的寶貝,智力對於你們人類來說,那是一種工具。智力以及智商,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智力,在我們這邊來看,那是你們大腦使用的程度。你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台多功能的超級電腦,配備有各種裝置,每一個裝置,都有特定的解鎖功能。這些功能與你們的藍圖相符合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1.憑藉第二大腦,我們可以記錄所有的想法、過去發生的事情以及未來的計畫,還有任何我們看到的有用的資料,也就是記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依據實際應用的角度,將需要紀錄的區塊分成4大類 (1) 各個領域的知識 (2) 需要完成的專案 (3) 日記,即個人日常生活和活動的記錄 (4) 備忘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