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中,腦類神經元都可以發現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因此類澱粉蛋白斑塊的形成,一直被認為是導致阿茲海默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期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某些人儘管大腦有類澱粉斑塊的形成,卻仍保有較為完整的認知功能。儘管目前仍無法完整梳理這種認知韌性的成因,卻讓神經科學家開始找尋另一種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由台裔科學家蔡立慧與Manolis Kellis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是這個領域的先驅,近期他們先後發表了四篇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研究報告。四篇之一,研究人員透過資料庫,分析了427名受試者大腦檢體與其認知功能的相應關係,期望找出哪些基因或細胞與認知功能的衰退相關,而又哪些基因或細胞可以在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的情況下,使認知保持韌性。這427位受試者,從病理狀況來區分,有115人無病理或早期病理階段,198人為中期階段,而有114名為晚期階段。若從認知來區分,則有146名無認知障礙、102名有輕度認知障礙、而144名有典型的失智症狀。研究人員從參與者死後檢體分離了位於前額葉的230萬個細胞,並將之分成12個組別,共54種細胞類型。此大規模的轉錄體研究有二大主要發現,第一、研究人員發現在興奮型神經元與寡樹突膠細胞(oligodendrocytes)中黏著蛋白複合物(cohesin complex)的增加會與DNA的損傷有關。DNA的損傷已經證實與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第二、研究人員發現,兩種抑制型神經元與認知韌性相關,分別是LAMP5神經元且具有RELN基因表現(Inh LAMP5 RELN)與體抑素表現型神經元(SST inhibitory neurons)。當這兩種神經元越多,則其認知功能就越完好。
阿茲海默症目前除了嚴重干擾病人的生活、家人也需付出心力照護,是需要很大的社會照護成本。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的最重要的論文在去年爆發圖片造假醜聞之後,就遭受了不小的打擊。不過,學界仍持續地進行研究,此次該實驗團隊發表的論文還有另外三篇,分別討論了小神經膠質細胞(microglia)與DNA損傷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都很值得閱讀。
論文: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39
補充: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40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3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8.038
圖片來源:
Midjourney AI圖片產生器
#神經科學
#轉錄體
#阿茲海默症
#認知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