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打造第二大腦》不再讓生理大腦過勞

卡片盒的啟發

📚卡片盒筆記不僅僅是一種新穎的筆記方法,它還提供了出乎預料的價值,那就是工作流程本身。


一開始,我把卡片盒當作是一種範疇來使用,我覺得它給我的價值,就是讓我開始思考我隨機時段蹦出來的靈感,讓我不再把靈感當作是轉瞬即逝的點子,而是把它寫下來,找個時間認真思考,把它轉化成一個完整的想法,但到了這裡,我還是沒能搞懂甚麼是書中提到的「工作流程」。


直到我接觸到了時間管理這一塊,才發現卡片盒提供的工作流程並不是很複雜,只有一個核心概念,那就是「集中處理」。不管是偏任務的📚防彈筆記法,抑或是個人知識管理的📚打造第二大腦,都有強調這個重點。把任務資料集中一處,不僅防止分心,更是讓我們可以藉由之前的經驗為未來做準備;讓知識集中一處不只便於管理,更是讓想法互相激盪產出意想不到的連結。


CODE四步驟,吸收產出一次搞定

CODE四步驟分別為

  • Capture:擷取
  • Organize:組織
  • Distill:萃取
  • Express:表達

我分別從中挑選了幾個我覺得值得注意的地方:

聽從內在的聲音(對應到Capture)

人的腦袋,總是會不時產生想法,無論是看見什麼,聽見什麼,亦或是在思考的過程中突然蹦出的靈感。 


這樣的狀況時常發生,但很多人都只會淺嘗輒止,像是覺得想法不夠好、有點荒謬,因而一笑置之。但其實這些看似只是突然跑出來的「雜訊」,是極其珍貴的,它們正是「創造力」的來源。你可能會覺得這不切實際,因為那些想法並沒有真正打動你,但看看些作家、畫家,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有創造力?因為他們懂得傾聽內心的聲音,遇到有共鳴的事物就會認真對待,成為日後的靈感來源。 


我們在吸收資訊的時候,很常會疑惑我們到底哪些需要記得,哪些不用記得;哪些是要寫成筆記,哪些是看過就好。這是一個有點複雜的議題,需要根據我們所要的需求做出決定,不過採上述的方法,總有一些特殊的語彙或著句子會讓你產生停頓,心中會浮起一股感覺,或許你不知道原因,但這裡就是你需要註記,採用漸進式摘要的地方。


或許我們都已習慣了由他人來推給我們資訊,而且不容我們質疑,但每個人應該都要學會從自我出發,汲取內在力量。


PARA 架構簡單易用(對應到Oragnize)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以四個象限法來區分行動的先後順序,雖然這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為甚麼採取這個方法,最後還是會讓時間爆炸?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去探討可行動性,再緊急的事項,沒有行動的資源以及具體詳細的行動步驟,也沒有辦法自己神奇地完成。


PARA這套亦是整理檔案,又兼顧時間管理的架構。同一個任務所需的一切,都放在同一個檔案夾下,不用特別去按照圖書館的方式分類,而是按照要採取的行動分類。


PARA分別是

- Project: 正在實行的專案

- Areas: 逐步管理的長期專案

- Resource: 未來可能有用途的題材

- Archievs: 不太會用到的封存檔案、已完成的專案(但其實大有用途,會在[[📚防彈筆記法]]的時候講到)


所有行動所需要的資料都收藏在同一個資料夾裡,就不須再找資料的時候手忙腳亂,也不需要特別去整理每則資料。


適應數位爆炸-漸進式摘要的優勢(對應到Distill)

據《紐約時報》指出,現代人平常每天對於資訊的消費量,竟達到驚人的三百四十億位元組(34GB),此報還引述另一項研究的成果,人們每天瀏覽的資訊約相當於生活在一九八六年的人的五倍。


面對這樣的數位洪水,漸進式摘要的筆記方式可以讓我們大大的提升效率去消化有用的資訊。現代人擁有自己完整的時間是有一定困難程度的,但如果是零碎的時間,像是通勤、專案與專案之間的休息時間,就可以抽出來利用。


只要快速的瀏覽文章,摘要出其中重要的段落。之後再有短暫時間的時候,就可以好好細讀摘要出的文章,一層層標示重點,每一層的時間不會超過十分鐘。


所以在處理資訊的效率以及純度上,漸進式摘要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挑選自己需要的資訊([[聽從內在的聲音]])。


著手於行動(對應到Express)

真知即所成

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覺得自己的知識不足,不敢採取行動,那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繼續當一個資訊的消費者,去尋找更多的資訊來填滿自己,而是行動創造。


沒有人可以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不管是草稿、試驗品也好,我們總需要創造出一些東西,才能在之後持續的修改。你大可以把這些東西分享出去給家人或者是朋友,接收些不一樣的觀點,讓反饋推進你的作品。


計畫做得再完美,也沒辦法跟行動創造出的價值比較,我們要的只是著手於行動。開始做了,才會遇到新的挑戰,這樣也才會讓你持續成長。


(我就是照著這樣的邏輯才會在部落格上開始活動的


與卡片盒筆記中永久筆記的比較

CODE中的D代表的是「Distill」,意為提煉、萃取,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書中提到的「漸進式摘要」。從擷取有共鳴的文章,到一層層的重點摘要,最後取出重中之重以便未來的自己可以快速理解。這跟卡片盒中提供的筆記方式,有很大的比較空間。


首先,漸進式摘要中,可能只有到最後的一句才有自己的闡述,這樣的處理方式,偏向吸收以及組織整理,待日後再回來快速取回資訊。卡片盒雖然沒有特別建議用的方法,不過我們就先以盧曼博士的方法作為範例。一樣是擷取有共鳴的資訊想法,但卡片盒在第一層就要求用自己的話轉化,在之後則需要透過檢視資訊後,把產生的想法完整敘述一遍,偏向探索自我想法並釐清的過程。


寫作行雲流水-卡片盒筆記寫法的優勢

卡片盒筆記的精隨在於我們透過完整的闡述自己的想法,把這些想法連結、比較,創造出新的洞見。我們還可以在寫作的時候,隨意的組合,就像拼樂高積木一樣,每個筆記都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重複使用。


卡片盒需要完整的脈絡,所以寫筆記花的時間相對來說需要完整一點,而且想法需要比較成熟。但正是這樣,在寫作階段我們就不用想太多,因為想法都已經呈現在你的眼前了,可以直接把筆記放進相對的脈絡,只需考慮的還是各個筆記的銜接度還有大綱的排版。

總結

在這個數位洪水的年代,我們不應該整天被資訊攻擊,當個資訊的重度消費者,造成疲勞而且一無所獲。打造屬於你的第二大腦,從這樣的生活逃脫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分享所學所感 |「Be a Giv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s.m.l.better/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hareMakesLiveBett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