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上) ‧ 飛錫法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
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
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


取自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 《淨土十要》卷五

述曰。昔雲棲宏祖在日。深慕飛錫法師寶王論妙叶禪師念佛直指二書。往往博諏。未獲遘止。神廟末年。古吳萬融老宿某。偶於亂楮中獲一遺編。蓋二書合刻也。磨滅之餘。僅存墨影。韓朝集居士正知。與靈峰旭老人。後先梓而行之。及老人流通淨要時。遂將二書雙玨並薦。而直指前序。略載此緣。且若深惜其未入宏祖之慧照也。今刻十要。奉寶王次十疑之後。其論所云念未來佛。即信願二種資糧。故最為得要云。

目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分為上卷七門。中卷六門。及下卷七門。合開二十門。
上卷 七門 (念未來佛)
中卷 六門 (念現在佛)
. 下卷 七門 (通念三世無不是佛)

念佛三昧寶王論 自序

客有高信。至吾禪居。前禮致問。辭甚清逸。
問吾曰 : 修心之人。成道捷徑。法華三昧。不輕之行。(幷舉有眼目。)念佛三昧。般舟之宗。僉為無上深妙禪門者。願聞其致。
對曰 : 吾拱默九峰。與世異營。天書曲臨。自紫閣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華勝場。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問者也。子將涉無生之龍津。欲圖南以鵬舉。吾不敏也。嘗試論之。今則略開二十門。以明斯旨耳。

念佛三昧寶王論 卷上

唐 紫閣山草堂寺 沙門飛錫 撰

念未來佛速成三昧門 第一 (速成念阿彌陀佛。一行三昧。)

夫心之二也。生於群妄。群妄雖虛。惑者猶滯之。不釋聖以之憂。(今天)玄韻暢而無說。(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無不是佛。)相之不明。說之不圓。(則具相)一味之旨。(無說。)絕言之路。詎可知其所歸歟。三昧之宗者。欲令弱喪知不二法門。存乎語默。匪唯淨名杜口。文殊興讚而已矣。

何則。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不念過現佛。豈知未來佛。)宏網忽舉。萬目齊開。(既念過現佛。則知未來無不是佛矣。)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一相之)三昧。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何眾生非佛耶。)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

而世上之人。多念過去釋迦之月面。想現在彌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如登快樂宮矣。吾亦以之為至教矣。獨未聞念未來諸佛之聚日者。何耶。蓋謂不了如來對眾生之麤。說諸佛之妙。遂隔眾生於諸佛之外。故不聞焉。孰肯念焉。

淨名經中。有齅薝蔔不齅餘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此是抑揚大乘也。抑小則置鉢茫然。揚大則(大小)同遊(於)不二。法華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則)一切(香皆)薝蔔。(大小俱)不著之旨明矣。苟非其人。則以諸佛為至尊也。眾生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興矣。敬傲立焉。一真隱矣。夫如是。必草芥萬有。錙銖天下。慢幢已設。高倨稜層。目送飛鴻。心遊青漢。不可屈也。則阻維摩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之文矣。

又不信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心中。如大無價寶珠。垢衣所纏。豈觀城中最下乞人。與難勝如來。等無有異。若圓念三世佛。普觀十方尊。則合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徧故之文矣。

貧女懷王。米在糠𥢶之旨。鏡然可觀。豈可罹此八慢之責哉。人皆侮未來玉毫。不敢侮過現金色。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於當來佛上。非已今佛上也。眾生苟非。當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貴。米以糠全。有叶法華不輕之心。則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問曰 : 法華者法也。念佛者佛也。安得以法為佛。以佛為法。浩浩亂哉。
對曰 : 不亂也。元是一門。而誰為亂。夫芝朮之藥。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則都無仙號。為人服其藥。羽化雲行。故藥受仙藥之名。人得仙人之稱。人藥異也。其仙一也。若無聖人。誰與道游。法無佛悟。豈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華三昧起矣。一仙兩稱。俱得仙名。念佛法華。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則不輕般舟無上深妙禪門。於茲悟矣。未始異也。復何亂哉。

嬖女群盜皆不可輕門 第二

問曰 : 一切眾生。即未來諸佛。謹聞命矣。嬖女群盜。惡之至者。安得求敬於念佛之賓歟。
對曰 : 如佛所演。有其二種。一對待門。二決了門

言對待門者。謂女子之虛偽。說如來之至真。則佛可尊崇。女可厭離。厭離有二。一者訶欲。二者放心
初訶欲者。如菩薩訶色欲經云。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止。而復樂之。從病得差。復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顛蹶。死無日矣。凡夫重女。甘為僕使。終身馳驟。為之辛苦。雖復鐵鑕千刃。鋒鏑交至。甘心受之。不以為患。狂人樂狂。不是過也。行者若能棄之不顧。是則破枷脫鎖。惡狂厭病。離於衰禍。既安且吉。得出牢獄。永無患難。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為陰賊。滅人慧明。亦如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則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感也。

大寶積經。佛為優陀延王。說是偈曰。

鋒刃刀山 毒箭諸苦 女人能集 眾多苦事
假以香華 而為嚴好 愚人於此 妄起貪求
如海疲鳥 迷於彼岸 死必當墮 阿鼻地獄
現見眾苦 皆來集身 善友乖離 天宮永失
寧投鐵獄 馳走刀山 眠臥炎爐 不親女色

如鳥為求食 不知避網羅 貪愛於女人 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魚 游泳網者前 便為他所執 豈非自傷損
女若捕魚人 諂誑猶如網 男子同於魚 被網亦如是

次放心者。如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覺知。方便散除。還令寂靜。云何散除。應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愛。不捨不愛。則名離欲寂靜涅槃也。若又恣心入諸塵勞生死之內。而亦不患貪恚癡等煩惱過患。是謂放心。已上明第一對待門竟。

第二決了門者。若究竟離諸妄。無染如虛空。則為過現諸佛也。非未來佛也。汝不聞夫求無價寶。必下於滄海。采智慧寶。必先於煩惱中求。五逆相即解脫相。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聞魔聲恚。不入音聲法門。不住音聲實際。不覺於諸法者。斯乃北轅適越之士也。安得與之而論道哉。

更為子明之。經不云夫。昔列仙名鹿蹄。地滑倒仆。以仙咒令旱。國人患之。王募嬖女。誘而得之。騎頸入城。油雲四起。霈然洪霔。彼仙雖有御長風之通。凌太清之術。無能施也。僊人者。釋迦爾。女者。耶輸也。法華會上。未來成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而又念佛之人。但睹嬖女之玉容。不念光相之金好。而失不輕之旨也。念佛三昧。安得不誣哉。又阿那律。昔為盜首。入寺盜佛額珠。箭挑佛燈。令清光不滅。阿那律者。此翻無滅。良在茲焉。當來作佛。號普明如來。皆此例也。念佛之人。尚不輕於群盜。況於不盜者乎。未來兩佛。猶如皎日。何慮三昧而不成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 第三

問曰 : 兩難釋矣。梵網經曰。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而緇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懸瓔珞之珠。參位三尊。範圍七眾。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動行顛沛。慢何過焉。捶何罪焉。望為剖之。
對曰 : 如來嘗於三昧海經。為父王說。昔有四比丘。犯律為恥。將無所怙。忽聞空中聲曰。汝之所犯。謂無救者。不然也。空王如來。雖復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觀寶像眉間白毫。比丘隨之泣淚言曰。佛像尚爾。況佛真容乎。舉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今於四方。皆成正覺。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微妙聲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來名此觀佛三昧。為大寶王戒品海者。可以滌破戒之罪垢。得塵累之清淨也。此四比丘。一觀寶像。僉為世雄。念佛之人。豈得惑於破戒之僧歟。

故大集經云。若諸王臣。打罵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億佛身血。若見被袈裟者。無論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輕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罵。而不懼哉。

經云。寧為心師。不師於心。見慳貪人作施想。見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則不為六蔽境界所纏。蓋成六度彼岸之觀門焉。若住分別之心。自取冥司之罰。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見心。則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 第四

問曰 : 若破戒觀佛。皆成正覺。固不可輕。可信矣。如現處湯獄。或嬰鬼趣。菩提難發。河清未期。安得求敬同於念佛之士歟。
對曰 : 豈不聞夫采良藥者。必在山險。非華堂所出。集法藥者。必在於險有。非無為自出。

則首楞嚴經說四種記。一未發心記。二初發心記。三密與授記。四現前授記。今雖現處鬼獄。即未發心。佛記當來必發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薩行。還成正覺。故不可輕。即是未發心之記也。佛說四種記時。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說。人皆不應稱量眾生。唯有如來。乃能量爾。以是因緣故。我敕諸聲聞。及餘菩薩。於諸眾生。應生佛想。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破百萬障門。亦用此想。

夫如是。則現居惡趣。蒙佛記者。亦猶宅寶未開。不妨寶在於宅內。額珠鬥沒。何廢珠隱於額中。若不念眾生為當來佛。必以六塵為寇賊。則猶防魔軍。(適)自壞其壁壘。(自)存敵國。(使)常起於怨仇。金革所以未寧。鼙鼓於焉尚振。安得高枕於其間哉。若使不降者來降。不服者咸服。則使天下一統矣。獵獵旌旗而焉用。翩翩飛將而奚適。吾將卻馬以糞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帝堯之聖。於我何力哉。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聖化之廣被矣。若能悟色聲而為佛者。念眾生為當來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為本尊也。

瑜伽真言深妙觀門。不謀而會。夫因想而有者。豈得不空哉。則大鵬將尺鷃以齊。泰山與秋毫而一。無夷岳之僻。續鳧之憂矣。
問曰 : 湯獄之子。殊未發心。如來法王。宥過與記。千光散射。十號圓明。誠如佛言。孰敢不信。原夫未悟。從何得醒耶。
對曰 : 言未悟者。亦有義焉。夫長江之源。濫乎一觴。大迷之本。存乎二見。若謂念外立無念。生外立無生。則生死異於涅槃也。萬佛洪音。莫之能訓矣。

若了念而無念。觀生而不生。煩惱即菩提也。一相莊嚴。斯之能悟矣。亦猶巖上群蜂。己房純蜜。井中七寶。何廢稱珍。皆本有之。非適今也。念未來佛。罪從何生。吾放其心。徧一切所緣之處。皆見如來。道從恚等生。於是乎在。如來藏經。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乃至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廣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以九喻況之。寶性論釋。而結頌言。

萎華中諸佛 糞穢中真金 地中珍寶藏 諸果子中牙
朽故弊壞衣 纏裹真金像 貧賤醜陋女 懷轉輪聖王
焦黑泥模中 有上妙寶像 眾生貪瞋癡 妄想煩惱等
塵勞諸境中 皆有如來藏 下至阿鼻獄 皆有如來身
真如清淨法 名為如來體

以此文證。湯獄之記。頓覺明焉。三昧之門。自然洞啟。
問曰 : 至人用心。澹然清淨。攀緣永絕。今說放心。徧緣一切。所緣之處。皆見如來。教何在焉。
對曰 : 亦有教說。起心徧緣六塵三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不離如來。名悉皆見矣。此是圓見。非由眼也。

故涅槃經云。聲聞人雖有天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

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緣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眾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心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自身。願得佛身。心緣自口。願得佛口。心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天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徧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鑿者。無由見之。如是聖智境界。徧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則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緣之理。豈不大哉。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 第五

問曰 : 即動而靜。靜為躁君。即凡而聖。聖隱凡內。謹聞遐旨。又三教無我。理既不殊。擇善而從。其義焉在。
對曰 : 三教之理也。名未始異。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絕中。一無我者。謙光之義。為無我也。道無我者。長而不宰。為無我也。佛無我者。觀五蘊空。為無我也。上二教門。都不明五蘊。孰辨其四諦六度萬行。賢聖階級。蔑然無聞。但和光同塵。保雌守靜。既慈且儉。不敢為天下先。各一聖也。安用商摧其淺深歟。三教無我明矣。

擇善而從者。謂三性之理。理無不在。修心之士。擇善而從。蓋謂不善。無益於至真。無記雙亡於善惡。妨亂佛理。何莫由斯。故聖人簡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經云。一闡提者。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 第六

問曰 : 若擇善而從者。何不擇諸佛之善。棄眾生之惡。乃念未來諸佛。而同過現正覺耶。
對曰 : 不易來問。自成我答焉。何者。擇善而從者。蓋不得已而言之。為力微任重不能即惡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來之佛。叶不輕之行。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眾生皆佛。此土常淨。異鶖子之土石砂礫。同梵王之珍寶莊嚴。擇善之至矣。無惡可棄矣。即天台智者。釋法華經。明絕待之妙。引證云。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又勝天王經曰。佛所住處。實無穢土。眾生薄福。而見不淨。良在此焉。梵云南無。唐言歸命。梵云阿彌陀。唐言無量壽。三世諸佛。豈祇一佛而壽無量耶。今與子同念于三世彌陀。同生于十方極樂。有何不可。而欲鷁路退飛哉。

夫然。則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於纖妄蚊蜹。(謂不復存纖妄之見。)鏗十念之洪鐘也。不間於散亂稱佛。明矣。(謂散不異定。此四句。約色心二法。明眾生皆佛。)念彌陀通三世既爾。念諸佛菩薩。不亦然歟。

問曰 : 念未來佛。即與過現諸佛等者。願聞其理也。
對曰 : 華嚴經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楞伽偈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種等。我為佛子說。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語等。皆具迦陵頻伽梵音聲相。三法等。盡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也。四身等。法身色聲相好無差也。

起信論云。依方故轉。方實不轉。夫如是。則悟者悟於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於一佛。諸佛現前。經所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淨因緣。虛空皓月。現於清水。彼佛不來。我身不往。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於心水。如說頌曰。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一切眾生肉不可食門 第七 (此等皆是法界事理。)

問曰 : 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絕之。何耶。
對曰 : 夫尸毘救鴿。上稱方平者。王禽異也。保命一也。安得故食其肉。用資敗軀。而兀兀然不知其懼哉。苟能悟之為未來諸佛者。孰肯飛白刃於赤鱗。放蒼鷹於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斃歟。

故楞伽寶積經佛語心品偈云。
為利殺眾生 以財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墮叫喚獄

以斯聖旨。若不施(如字)此財。則網者屠者自息矣。且龍樹不輕於鴿雀。高僧不跨於蟲蟻。或問其故。答曰。斯之與吾。同在生死。彼或將先成正覺。安可妄輕耶。輕尚不可。豈得奪食其血肉哉。

寶性論云。如來藏經中。告舍利弗言。眾生者。即是第一義諦。即是如來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謂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唯念過現。不念未來。慢終不息。若如師子而逐於人。其塊自息。聞夫敬慢之道。一以貫之。則移敬就慢。均父母於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於父母。孝之大也。

故梵網經云。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孝名為戒。良在茲焉。觀六道為當來佛者。父母之談。猶近言耳。若能等沙彌之救蟻。促壽更延。同流水之濟魚。天華雨𧂐。革曠劫眾生之見。念未來善逝之身。糞穢之內。知有真金。重雲之間。信有明月。則食肉之昏霧。生死之煙霾。慧風掃之於三昧長空矣。

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豈得不念之哉。

問曰 : 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
對曰 : 聖教明之。
大佛頂經云。佛告阿難。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斯金口也。
不亦誠哉。酒固不待言矣。百喻經云。昔有貧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錢。心大喜躍。即便數之。數未能周。錢主忽至。盡還奪去。其人當時。悔不疾去。懊惱之情。甚為苦極。遇佛法者。亦復如是。雖得值遇三寶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聞。忽爾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還為其主奪錢而去。偈曰。

今日營此事 明日營彼事(此不但是世法。即汎汎營福慧業。無一相三昧妙觀綿密之修。皆所謂今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瘧也。)
樂著不觀苦 不覺死賊至
匆匆營眾務 凡人無不爾(汎汎營福慧業。終歸世諦流布。無益真修。凡人亦無不爾也。)
如彼數錢人 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門。盡是念未來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於彌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宮。見慈氏之尊。則彌天釋道安。為其首唱耳。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 (完)

>> 續下一頁 : 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中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天台幽溪無盡師。奉慈雲行願為日課。講自所述生無生論。每一登座。天樂臨虛。臨終畫空。書妙經題。屹然而化。以為蓮宗嫡裔。何愧焉。淨要中收幽溪兩作。今會為一要。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惟自覺。方能覺他也。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湻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
「一念覺故。名為一佛。念念相續。至無量念。善覺悟故。名為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 蕅益大師 已申如實不空義。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融歸一念成觀行。 金剛者。喻現前一念心也。譬如金剛。體則無上至寶。相則純淨無雜。用則廣能利益。現前一念。亦復如是。體即法界。相無塵染。用徧一切。
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緣。及所造法。當處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樂土者。乃生與無生兩冥之至道也。— 天台幽溪無盡師。奉慈雲行願為日課。講自所述生無生論。每一登座。天樂臨虛。臨終畫空。書妙經題。屹然而化。以為蓮宗嫡裔。何愧焉。淨要中收幽溪兩作。今會為一要。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惟自覺。方能覺他也。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湻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
「一念覺故。名為一佛。念念相續。至無量念。善覺悟故。名為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 蕅益大師 已申如實不空義。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融歸一念成觀行。 金剛者。喻現前一念心也。譬如金剛。體則無上至寶。相則純淨無雜。用則廣能利益。現前一念。亦復如是。體即法界。相無塵染。用徧一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